王 敏
(平舆县种子公司,河南 平舆 463400)
西葫芦白粉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月季或西葫芦病残体上越冬,借助气流或雨水进行传播,通过叶片表皮侵入植物,在高温干旱或高温高湿条件下均可发病。
西葫芦白粉病危害叶片、叶柄和茎。病叶上有圆形小粉斑,逐渐连片布满全叶,以后粉斑老化呈灰色,并出现黑褐色小粒点。叶柄和茎染病后也产生白色圆粉斑,并不断扩展连片,后期变成灰色斑,散生小黑点。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温干旱或高温高湿;喷施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
西葫芦灰霉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通过茎、叶、花、果的表皮侵入,借助风雨、育苗及田间作业进行传播。在气温16~21 ℃、湿度90%以上时易发病。
西葫芦灰霉病可危害叶、茎、花、果各个部位。受害部位呈水浸状软腐、萎缩,表面生有灰霉或灰绿霉层,有时还可出现黑色菌核。
加强田间管理,预防低温高湿;保护地可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治,每667 m2用药250 g。喷施10%杀霉灵粉剂或5%百菌清粉剂,每667 m2用药800~1000 g;用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喷雾。
西葫芦绵腐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通过茎、叶和果实表皮侵入,借助雨水、灌溉或育苗等进行传播。在土温低、湿度大的条件下最易发病。
西葫芦绵腐病危害叶、茎和果实。病叶和茎有圆形水浸状暗绿斑,潮湿时呈软腐状。病果有椭圆形暗绿色水浸斑,干燥时病斑变褐凹陷并有腐烂现象,并生有白霉;潮湿时整个果实呈现褐色腐烂,表面布满白霉。
土壤灭菌;采取垄作或高畦栽培;加强田间管理,预防低温高湿;喷施50%DT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667 m2用药液50 kg。
西葫芦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菌核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内越冬,通过残败花瓣的表皮或伤口侵入植体,借助于气流、育苗或田间作业进行传播。当气温在15~20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发病。
西葫芦菌核病主要危害茎蔓和果实。茎蔓染病后呈褐色水浸状斑块,逐渐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的茎叶受其影响萎蔫枯死。病果在花蒂部位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
实行菜田轮作,深耕,精选种子,土壤消毒。保护地用10%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治,每667 m2用量25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