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飞
(上海市柑橘研究所 201913)
上海自1960年代末期试种柑橘成功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有柑橘种植面积9300hm2多,成为上海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橘树是一种常绿树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柑橘种植者每年要投入大量化学农药来控制病虫害,花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也使果实和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现已成为世界性公害。作为种植者,需要提供给社会一种安全度高、对环境污染小的初级产品,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单纯以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手段,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生产出无公害、绿色乃至有机食品。现就上海市柑橘病虫害的优化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植保管理和栽培管理是柑橘种植两大方面,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抓好栽培工作是病虫害优化防控的第一步。
1.1 修剪注意加强通风透光,尽早挖除感病严重的橘树,及时将修剪下的枝叶清理出橘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侵染机会。移栽树和修剪后产生的大伤口要及时涂抹波尔多浆或防锈漆等药剂护创以防病菌侵染。
1.2 清理沟系利于排水降湿,填凹平畦防止渍水伤根。
1.3 提倡中庸树势,肥料选用注意减氮增磷钾,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橘树抗病能力,提高果实糖度。
物理生物防治是病虫害优化防控的主体,通过引进杀虫灯、黄板、诱捕器等物理防治和释放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方法进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
2.1 杀虫灯
5月份至10月份在橘园悬挂杀虫灯,定期清理灯上虫量,扫入收虫袋中,检修杀虫灯有无损坏情况。
2.2 黄板
在柑橘粉虱初见日起悬挂黄板,离地1~1.5m,每隔一个月时间更换新板。
2.3 性诱
对橘园检疫性害虫----橘小实蝇进行监测,5月份开始放诱捕器,每隔50m悬挂一个诱捕器,离地高度为1.2~1.5m,每隔20d左右添加一次性诱剂,每周清除诱捕器内虫量。
2.4 捕食螨
4月份在清园之后按照每株一袋释放捕食螨(胡瓜钝绥螨),倒置固定于主干分叉处,释放后该田块不再施药。以螨治螨的橘园需要进行生草栽培,清园前将园内杂草清除,种植苜蓿或白三叶。当橘树上的害螨虫口呈上升趋势时及时割草,促使捕食螨到橘树上觅食害螨,定期调查园内红蜘蛛基数,如果红蜘蛛爆发或者出现锈壁虱为害的“灰果”即用药防治,避免果实受害。
上海市柑橘种植多为农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林业部门配套了不少测报灯和监测工具,有条件的橘园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虫害的测报工作,摸清虫害发生规律,提前采取措施,有备无患。
3.1 利用测报灯进行一部分害虫的监测,3月10日开灯,11月30日关灯,每天检查灯内诱虫量,称重、分类并制作标本。主要监测鳞翅目害虫发生规律,如卷叶蛾类、尺蛾类、夜蛾类以及蟪蛄等。
3.2 定期踏查橘园,观察物候期,密切注意其他病虫的发生动态,是否与物候期的发生相吻合。3月份至5月份调查红蜘蛛基数;4月份注意蚜虫、粉虱和柿广翅蜡蝉初见日和孵化情况;5月份调查花蕾蛆为害情况;5月份至7月份观察红蜡蚧孵化情况,常年注意田间疮痂病、树脂病、炭疽病发病情况,根据天气情况适时组织防治。
通过多次试验,引进新型生物源、矿物油农药,防止害虫因长期使用单一农药而产生抗药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甚至无残留农药,达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的要求。对于常规的、多年使用的农药,亦可通过试验,调整施药时间,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种植面积较大的橘园可引进高压往复泵、建造大型配药池、全园铺埋地下药水管道、引进雾点细密的喷药枪头,全套替换常规施药设备。实现农药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减少浪费,提高施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