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峰,孙立杰
(1.信阳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河南 信阳 464000;2. 信阳市种子管理站)
Y两优1号(Y58S×9311)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湘审稻2006036),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8001)。2006年引入豫南地区示范种植,2008年种植0.67万hm2,2009年种植2.55万hm2,2010年种植3.33万hm2。Y两优1号在豫南稻区种植中表现出生长整齐,株型好,抗倒伏性较强,田间抗病性好,耐热性强,后期叶青籽黄、转色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的特点,已成为豫南稻区迟熟中籼稻主推当家品种之一。
Y两优1号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 m2平均产量573.4 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6%(极显著);2006年在信阳市品种比较试验中,每667 m2平均产量680.2 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2.1%。
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 m2平均产量555.5 kg,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8%;2007年在信阳市商城县品种比较试验中,每667 m2平均产量647.8 kg,比对照冈优1577增产8.2%;6.7 hm2(百亩)示范片每667 m2平均产量为859.4 kg;66.7 hm2(千亩)示范片每667 m2平均产量为758.2 kg,达到“种三产四”的目的。
2008年在信阳市罗山县品种比较试验中,每667 m2平均产量660.3 kg,比对照冈优1577增产3.5%;2008年在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6.7 hm2(百亩)核心示范区每667 m2实产889.5 kg。
2009年在信阳市罗山县竹竿、高店等乡镇大田生产中,每667 m2平均产量600 kg以上。
2007-2010年在固始县大田生产中,一般每667 m2产量550~600 kg,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达700 kg以上。
2010年在水稻生产后期,尽管受高温热害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在罗山县多点测产,每667 m2平均产量仍达到690.4 kg。
在豫南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8 d,属迟熟大穗型中籼稻品种,宜早播。
Y两优1号株型紧凑,株高112~120.7 cm,叶片直挺稍内卷,熟期转色好,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数16.7万穗,平均穗长26.3 cm,平均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6 g。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平均6.0级,最高7.0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长宽比3.2,垩白粒率33%,垩白度4.7%,胶稠度54 mm,直链淀粉含量16.0%。
根据豫南稻区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应适时早播,4月10~15日播种,以培育适龄壮秧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推行盘育秧、旱育秧、两段育秧等科学稳妥的育秧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温棚育秧,促进育秧专业化、工厂化,提高超级杂交稻育秧的科技含量。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多蘖壮秧。秧田每667 m2播种量12~15 kg,大田每667 m2用种量0.5~1.5 kg。
适时移栽,按照“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技术线路,优化栽植模式,合理控制群体动态,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推行宽窄行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叶面营养面积。采用宽行窄株插植,规格为19.8 cm×26.4 cm或16.5 cm×29.7 cm。春稻田以小苗稀植为佳,靠分蘖成大穗、粒多粒饱获高产,每667 m2栽插1.2万~1.4万穴,每穴4~6株苗,基本苗6万~8万株;麦茬田或肥力差的薄田,每667 m2栽插1.5万穴,以带蘖大苗插足基本苗为佳,足施穗肥,争取足穗大穗、粒多粒饱获高产,每667 m2栽插1.5万穴,基本苗在10万株左右。
2.3.1 科学管水 在插秧后灌7~10 cm深的水护苗,2~3 d落水至3 cm左右后等水自然落干后,间隔5~7 d再灌水一次。返青后保持浅水,分蘖期湿润灌溉,田间苗数达到预定苗数的80%~90%时,晒田7~10 d,直至田面龟裂,促进秧叶挺起,叶色褪淡,长根壮秆,达到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到叶色落黄,白根外露,开始拔节孕穗时复水并保持3 cm浅水层到抽穗扬花期。后期灌浆期应保持大田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在收获前5 d断水。由于该品种穗大粒多,切忌断水过早。
2.3.2 平衡施肥 该品种生产潜力大,需较高的肥力水平,施肥总量应比一般水稻多10%以上。要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磷、钾肥。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测定土壤肥力平衡施肥的基础上,每667 m2施有机肥3~4 m3、碳铵50 kg、钙镁磷肥40 kg、氯化钾10~15 kg,缺锌肥、硼肥的地区要每667 m2增施1 kg左右的锌硼肥。移栽后5~7 d施分蘖肥,每667 m2用尿素10 kg。穗肥(幼穗分化2期、倒3叶时)每667 m2用45%的复合肥7~15 kg。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制定防控预案,及时准确预测预报。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大力推行植保机械化,强力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应急防控。抓住最佳防控时期准确施药,减少施药次数,确保稻谷质量安全。
在育秧阶段,秧苗床每667 m2施壮秧剂0.5 kg,以预防立枯病的发生。在插秧后7 d左右,每667 m2施“金稻龙”药肥5~7 kg,并保持浅水层5~7 d,可有效防除杂草。在中后期应加强对水稻螟虫、纹枯病、稻飞虱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始穗期可用75%丰登,或20%三环唑,或井冈霉素防治;在低洼、易涝地区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可用叶青双进行防治。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 g,或25%扑虱灵30 g,对水60 kg可防治稻飞虱。
[1]郭祯,柳世君.信阳市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7-19.
[2]袁隆平,赵炳然.超级杂交稻的培育需要基因工程的加盟[J].种业导刊,2011(3):30.
[3]周丽华.杂交稻茎秆生理特性对其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20-23.
[4]赵俊,朱奇.曹洪.杂交稻制种田病虫发生的特点与防治[J].种业导刊,2007(2):32-33.
[5]马平,吕德治,徐庆猛.杂交稻汕优63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9(5):6-8.
[6]束孝海,夏松年.皖南地区双晚杂交稻高产、优质集成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6(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