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势造”到“造时势”:印度英语探究

2011-08-15 00:44陈恒汉
关键词:印度人印度语言

陈恒汉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从“时势造”到“造时势”:印度英语探究

陈恒汉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作为英语在亚洲最主要的变体之一,印度英语长期以来不被中国人关注甚至被误解。从印度英语的历史成因和发展趋势出发,剖析英语在南亚的本土化特点,以期能从“世界英语”的视角对印度英语作一些恰如其分的评判,也可以探究印度英语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

印度英语变体;世界英语;本土化

0 引 言

如今,英语已经是国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语言。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大洲,都有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学界一般都从国别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英语变体,仅以母语圈为例,除了影响最广泛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还有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等各种英语变体。若从大洲的角度考虑,说到非洲英语,我们往往会想起南非等国家,而说到亚洲英语,我们首先会想起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但是,我们经常忽略了南亚的印度等前英国殖民地。笔者本来对印度英语也没有投以太多的注意力,但在新加坡做研究交流期间,参加了许多不同主题的研讨会,接触了不少来自南亚的学者,遂产生了仔细剖析印度英语的念头。

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英语在亚洲的重要变体——印度英语(Hinglish),即Hindi(印地语)和English的融合,它的重要性正越来越为世界瞩目,完全可以代表亚洲,与代表欧洲的英国英语、代表美洲的美国英语、以及澳洲英语相提并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印度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固守一隅,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但实际上,印度的“全球化”特点已经使得它在世界舞台上频频亮相,Hinglish就是很多印度软件工程师在国际场合展露头角的重要名片。然而,正如中印关系不被重视一样,印度英语也被很多中国人忽视,甚至常常遭到误解。事实上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该是可以从印度英语的经验里学到不少宝贵的东西,因此,认真地探讨印度英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印度的民族种族众多,语言多样,列入其宪法的就有18种之多,而各邦之间,各种姓和亚种姓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语言差别极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有一半的语言集中在8个国家,其中400多种在印度。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自然养成了非凡的多语才能,但最常用的语言有两种:印地语和英语。由于印度历史上曾长期为英国殖民地的缘故,英语在印度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加上其在建国后的长时间里被印度人民广泛使用,印度英语变体逐渐形成,自成一派,并深深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正越来越鲜明地为世人所刮目相看。

1 印度英语变体:回顾与现状

古代印度半岛曾王国林立,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发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曾一度使印度疆域扩展到现在的阿富汗一带,但他在征服各地后只是顾着广修佛塔,并没有像中国的秦始皇那样统一语言或推行文字,导致各种语言在辽阔的地域文化中持续地繁衍。因此,如果要统计世界上能讲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口较多的国家,印度肯定名列前茅。印度最主要的两大语系有:北方是印欧语系中的印度雅利安语(印地语),讲印地语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以上;南方流行的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的土著语,操这一语系的人口约占18%;印度东北部还有属于汉藏语系的曼尼普尔语;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语言种类繁多,成百上千。

英语成为印度的“普通话”之一,当然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有关。印度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衰落后,土邦王国间相互争斗,英国人乘虚而入,通过武力镇压和经济手段,确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出于统治的需要,英国人在印度中上阶层推广英语教育,然后挑选精通英语的印度人为自己服务,所以,会说英语逐渐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947年,印度独立后,本该是结束英语作为“印度官话”的时候,因为民族主义者认为,语言自立才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但新政府在摒弃英语时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1949年,印度议会制定宪法时,规定印地语为印度唯一的官方语言,并计划用15年的时间取代英语。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南方民众的抗议,因为讲印地语的人口在北方占96.7%,在南方却不足0.1%,南方人担心一旦印地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非印地语地区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1965年1月,印度南方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时任总理夏斯特里权衡再三后,在全印度电台宣布了政府的5项决定,这些决定包括中央政府机构继续使用英语;非印地语邦可以用英语与中央政府传递信息;邦与邦之间的交流可以用英语或附上英语译文;全国文官考试使用英语等,这可以说是英语的胜利,使得它此后和印地语一起,共同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由此可见,在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印度的历史“时势”选择了英语。印度建国后以语言差异为标准划分省份,大多数省份的电视台和报纸都使用本地语言和文字。由于各地语言差别很大,人们跨地域交流有些难度,印度迫切需要有共同语来维系各省份间的交流。虽然印度主要的官方语言有两种,但实际上,印地语只是在北方地区比较普及,英语才是真正的全国通用语,已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会辩论、高等教育,到旅游、就餐、购物等社交场合,概莫能外。中央政府机构的官方文件乃至宪法都是以英文为载体;学术研讨或大学教材,大都以英语为媒介;私立的中小学校也多用英语授课;特别是在城市里,由于人口来源复杂,印度人们也大都习惯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然而,先前的“时势”让印度人选择了英语,印度人却在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造就了“时势”。在英国人离开南亚、东南亚半个多世纪之后,标准英语也跟着他们一起“打道回府”了。或许是“心有不甘”,印度人把原来地道的 English(英语)加上 Hindi(印地语),打造成了 Hinglish,并使它迅速燎原,风行世界。现在,假如你随便打开一个印度的有声网站或电视频道,都能听到一种夹杂着浓郁的印地语音,与英式或美式英语的发音大相径庭的“印度英语”。主持人按印度的方式在叽里呱啦地滔滔不绝,观众们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印度英语的这种“混乱”居然成了时尚。从街头巷尾到大学校园,从广告牌匾到广播电视,印度英语随处可见可闻,不但流行于印度社会,而且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以前,印度人普遍把讲一口纯正、地道英语的人视为高身份的象征,现在“印式英语”却被认为“有亲和力”,是他们求职的有利条件和竞争筹码,大多数印度人都崇尚讲一口印度腔或夹杂着印度词的英语,并乐此不疲。跨国公司在广告中也大量使用Hinglish来争取民众,印度的年轻一代的语码混杂(Code-switching)现象则更是比比皆是,大有风靡之势。凭借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底蕴、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信息技术的崛起,在印度说“印式英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不难预见,印度英语将不可避免地“全球化”。

因此,从“时势造”到“造时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英语必将以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面目,在世界英语变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印度有3.5亿人能讲英语,而精通英语的人数至少在 1亿。抛开标准与否不谈,在印度,说英语的人口数已经超过了英国和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总和。西方有些图书公司公开承认印度英语,还把某些生动的印度英语短语搜集成书,编成词典,个别研究世界英语趋势的英国著名语言专家甚至撰文惊呼,“印式英语”将会成为全世界最流行、最普及的语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英语在南亚的本土化特征

过去,“印式英语”常常是欧美人的笑料。在西方肥皂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欧美人拿裹着头巾在摇头晃脑,含糊不清地说着英语的印度人来开玩笑。为什么现在又把它上升到“最流行最普及”的高度呢?从过去的嘲笑,到现在的“惊呼”,英语的南亚之旅,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又是被怎么浓妆淡抹或改头换面的呢?下面不妨从语言知识的3个基本面,即语音语调、词汇短语和句法结构,对英语在南亚的本土化产生的“印度特色”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2.1 语音和语调的“印度味”

印度英语的发音和标准英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辅音的清浊不分上。相当多的印度人在讲英语时,[b]、[t]和 [k]这几个清辅音会分别发成浊辅音的 [p]、[d]和 [g],由此而来的结果往往是,他们会把cold念成gold,把column念成golumn,而把coat念成goat,talk则让人听成dog,等等。其次,印度人不太注意辅音的辨识度。有人会把清辅音[f]发成[p],比如单词 food会被他们说成[pu:d];trust会被他们发成tlust[1],舌头还似卷非卷,让人觉得“印度味”十足。辅音[r]的发音也算是印度英语的招牌特点了,凡是词中带有r字母时,印度人一定要发出声,而且卷得很到位,哪怕是词尾不发音的辅音“r”也是如此。如果仔细加以辨析,会发现这种卷舌也不像俄罗斯人的那种“卷”法,印度的“卷”类似有点通过震动舌头使其产生颤音,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比如蝉不是通过嘴巴在鸣叫,而是通过振动身体的薄片发声的原理那样。此外,印度人喜欢对音素进行增减,比方说,字母组合“th”在印度英语中大都读成[t],字母h直接被他们忽略不计,导致 three被读成 tree,month被读成mont,both也被读成成bot(需要注意的是,中间元音的发音不会因为h的不发音而变化)。相反地,也有些印度人喜欢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将音节后面的辅音g读出来(受母语影响,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也有这个问题),例如,把morning读成“morningge”,听起来相当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英语的语音特点令人最摸不着门道的是关于字母h的发音问题,这表现在很多专有名词上。比方说,印度的人名一般很长,而且难记难读,让不少外国人感觉相当头痛。笔者曾拿出一个名单跟印度的学生们请教,大概得出这样的规律:人名中a通常发[a:],如 Raghu[ra:gu:]、Abhijit[a:bijit]等;sub和h在一起时,b总是不发音,如 Subhash、Subhas等;很多时候h是不发音的,例如 Aabhijit[a:bijit]、Madhu[Ma:du:]等等。印度的城市新德里的英语是New Delhi,h也是不发音的。当然,我们不能断定这就是印度英语所特有的,即便是标准的英国英语也存在这个现象,比如what中的h也是不发音的。针对英式英语的省略,印度人有时候却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把forehead中字母h的发音不再省略,趋向于将读音和拼写保持一致。这种做法在传统英式英语里比较少见,其便捷、一致的特点容易带动潮流,乃至得到某些学者的提倡[1]。

在语调上,印度人不讲究英式英语的那种抑扬顿挫,发音时没有明显的轻重和强弱,起伏感不强,大部分单词的重音被移到后面,本土化色彩浓厚的音调有时候也会产生那种类似汉语的,因为音调而“差之毫厘,谬误千里”的效果。整句因为有上下文(Context)连接起来还比较好理解,单个词语在没有语境的时候确实不容易听懂,有时候一个词要解释半天甚至被写出来才让人恍然大悟。这种不按常理的升降调,估计是因为受印地语等地方语言语调的影响。刚开始接触印度人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犯晕”,但一个民族的共性往往可以从很多小细节得到体现,受众很快就可以从服装、食物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捕捉到一股共同的“印度味”。这种“印度味”体现在语调方面,用文字来形容很难惟妙惟肖,要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才能品出这种特点。而这个味道本身又是五味杂陈,让你难以尽述,也正如印度各地人之间乍看相似,但其实也是有区别(南北印度人肤色就有黑有白的),共性之下又有其个性。

2.2 印度英语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我们知道,英语在发展中日益丰富,其中有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从世界各地的语言中吸收新词汇,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在长期语言接触过程中,许多带有印度文化特征的词汇,进入了英语词典里,例如,pundit(梵文学家)、avatar(化身)、Juggernaut(神像)等。不仅如此,大量的生活单词也进入英语中,人们熟悉的英语词汇如shawl(披肩)、shampoo(洗发液)、bangle(手镯)等 ,也都来自印度语。印度英语中,仅表示棉布的名词就有10多个,如 calico(印花布)、dungaree(粗棉布)、khaki(卡其布)等,也都被英语一一笑纳了。后来,印度人习惯性地夹带印度词汇说英语,这种“混杂”更是大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

许多根植于印度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宗教特色和生活习惯的鲜活素材,使印度英语中衍生出许多新词汇和特有用法。比如,“milk tea”在印度英语变成了“chai”;“thief”在印度英语里变成了“dacoit”;“local”有些人爱用“desi”表示;“underpants”变成了“chaddis”;“uncouth”变成了“jungli”;“spectacles”变成了“optical”;“stepney”变成了“spare tyre”;“white person”(白种人 ,也指北印度肤色较白的人)变成了“gora”;而pastime一词,他们却偏偏要将其反过来,变成 time-pass(消遣、娱乐)……这些新词使“印式英语”自成一派,甚至有人专门编著了《印度英语词典》,收录了近万个词条。其实,早在Hinglish大流行前,印度人就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在偷偷“改革”英语了。如今,比较流行,甚至取代传统英语的印度英语词汇就更多了。

用印地语“创新”英语词汇,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印度英语是最迷人的部分,也有可能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印度英语是让人最头疼的部分。这些具有“印度特色”的词汇纷纷进军到英语里,例如saffron(藏红花,在印度指代表印度教的杏黄色,引申指印度教团体和人士)、parivar(印地语“家族”之意,在政治中指国民志愿团、湿婆军等印度教团体的总和)、Hindutva(印度教复兴运动),如果你不熟悉印度深层的社会政治含义,想弄清楚这些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譬如,Bangalored一词,从城市班加罗尔的名称而来,这座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使得人们干脆把“经济腾飞带来的工作潮”称为Bangalored,如果对印度的地理历史知识和经济发展现状没有一定的了解,就无从知晓其含义。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对英语的这种再创造和“添油加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幽默和智慧,使得西方人不得不服气(正如中国人的“Long time no see”也是这么硬生生地进了英语词汇)。在印度人的嘴里,“bring forward”(提前)直接用prepone(和 postpone 对应);“travel by air”(乘飞机赶往)直接用 airdash 就可以了;“fiancée”(未婚妻)用would-be代替;“sex-harassment”(性骚扰)则变成了Eve-teasing(夏娃的挑逗),把没有生育子女的夫妇叫做“issueless”(类似 DINK“丁克”)等等。这些例子大部分基于“田野工作”(Fieldwork),主要通过与印度人的交谈或旁听采集而来,然后把积累的素材再与印度的学者或学生进行核实,有些是笔者多次往返新加坡的印度区Little India所得。毕竟,这比去引经据典来得更真实,因为鲜活、自然的语料往往就在市场、街道等现实生活里。

2.3 句法结构的“入乡随俗”

在语法方面,印式英语的语法受母语的影响很大。对语言使用的随意性强,信手拈来就是,用了再说,充分反映了“语法是跟在语言后面不断变化”的真理。例如,印度人在很多情况下都喜欢使用现在进行时,类似I am knowing the answer(我知道答案)、She is understanding it(她理解了)这样的表达法,还被英国的语言学家大加赞赏,认为其“非常性感”[3]。持这一观点的,是在英语语言变体研究领域大名鼎鼎的David Crystal教授,即《剑桥英语语言百科全书》等许多作品的作者,可谓是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

某些印度英语的语法与汉语语法很相似,也许是东方文化缔造了共同的思维习惯。比如:在反义疑问句中,印度人的答语与中国人的习惯十分相似。例如,He is a student,isn’t he?(他是个学生,不是么?)标准英语的回答是:Yes,he is.(不,他是个学生)或者No,he isn’t.(是的,他不是个学生)。而印度英语的答语则与汉语的相同:No,he is.(不,他是个学生)或者 Yes,he isn’t.(是的,他不是个学生)。

另外,印地语里有两个很有用的后缀也“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印式英语,一个是“-ji”,一个是“-na”。前者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字的后面,这大概与亚洲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交际过程中重视平等有关,美国的晚辈可以对长辈直呼其名,亚洲人却觉得难以接受[4]。印度的等级观念更为鲜明,比方说 Sonia被尊称为 Soniaji(索尼亚“吉”),Advani叫Advaniji,湿婆神叫 Shivaji等。一些中下层印度人士为了“保险”起见,便在所有英语词汇后面都加上“ji”,把其当成类似“sir”这种尊称来用,例如打招呼hello-ji、ok-ji等等。而“-na”在印地语中表示否定,一般放句尾时构成反意疑问。例如,标准英语讲“You are student,right?”(你是学生,对吧?),现在许多印度人口语中会说:“You?are student,na?”表示相同的意思[5]479。此外,他们也用acha(印地语achcha的对音),表示明白或同意对方所说的话时的回应,类似于标准英语的 yes、good或ok(感叹语)。

3 “世界英语”视眼里的印度英语

印式英语的特点是往往很快就可以给初接触者以深刻印象,但你要细细对其加以剖析总结规律,说出个所以然,还是有点难度的。在英国殖民地时期,老一辈的印度人可以讲相对纯正的英国英语,新一代的年轻人则大都随着 IT产业走向美国,更多地偏向美国英语。印度英语尽管内部差异不少,但在外人的感觉里还是贴有鲜明的“印度标签”,似乎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英语”,印度英语的最大特点归结起来就是:语速非常快,语调独特,连拉带拽地脱口而出,舌头卷得十分有趣,似乎要把所有单词掺和在一起,又似乎是单词各自为政、独立分开的东方语言。

客观地说,无论是在报纸杂志的字里行间,还是在生活用语中,“印式英语”还是十分地道规范的。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口音之外,印度英语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古典英式英语的典雅和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比注重实用和好用俚语的美式英语还要考究。例如,针对上述的印度英语倾向于使用“现在进行时”来表述美式和英式英语惯用“一般现在时”所表述的事件,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就觉得:与美式和英式英语相比,印式英语来得更为准确和完善,在可预期的将来,印度英语将取代美式英语的地位成为全球通用的标准化语言。或许,届时人们将不再说“我想马上就要下雨了”,而会说“我现在认为马上就要下雨了”。除了印度式英语外,其他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地区产生的不同类型的英语也会逐渐增加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既然英语已经变成“世界的英语”(World Englishes),它必须具备“有容乃大”的胸怀,谦和地对待全球各式各样的英语变体,只有狂热的纯化论者才会质疑地域变体的合法性[6]49-50。在如何看待“印式英语”上,我们似乎还得跟印度人学习,他们似乎并不因外人的“嘲笑”而心存芥蒂,认为既然有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和澳洲英语之分,那印度英语有些大同小异也未尝不可。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认为,他们的英语已经可以和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洲英语相提并论,属于英语世界里的同一等级的地域变体之一。

不知为什么,在和印度人接触的时候,笔者有些时候也会觉得很好奇,甚至忍俊不禁,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趣味性不可小觑。比如,对于How old are you?(你多老了,即“你多大了”),印度人觉得那样问让人感觉很老,总是倾向于用What’s your age?(你的年龄是),甚至在问人家岁数的时候可以用这样委婉的说法:What’s your good number?(您的好数字是)。还有一些令人很“抓狂”的表达法,比如问你的名字,他们会说:Your good name please?(你叫什么好名字),以及问你的生日:When is your happy birthday?(什么时候生日快乐),听起来让你不高兴也难。正如德里印度理工大学的英语教授鲁克米尼·巴亚·奈尔所言:“人人都在打破规则,有创意地使用英语,使得英语终于由印度人宣布归自己所有,而不是英国统治的遗物[7]57。”

笔者认为,即便将印式英语与英式、美式英语列为目前英语在全球的三大体系,也并不为过,因为大洋洲英语变异程度不大,而且位于未来世界格局的边缘。印度英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说这种语言的人数,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数量决定一切。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印度又站在资讯科技革命的前端,印度英语的影响将不断扩大。

应该说,印度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舞台颇有市场,是因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迅猛,印度宝莱坞摄制的电影能够走向世界(例如《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也是认识当今印度英语特点的途径之一),都和印度人良好的英语水平密切相关。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应的隐忧,当印度的精英们都面向世界,用英语来撰写文稿、传播文化和思想时,那些不懂英语的人首先就丧失学习的机会,造成了知识界和教育界的“马太效应”。此外,英语的兴盛导致印度本民族的语言慢慢丧失了活力,本民族的典籍和文献也慢慢被抛弃,这给印度的文化带来的“自损”也是不可小觑的。

4 中国英语教育之痛的“印式疗法”

在新加坡这样的国际城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当地的学术研讨会很密集,笔者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所(Asia Research Institute,ARI)进行研究交流,得以接触世界各地的英文变体。ARI的楼下就是东亚研究所(East Asia Institute,EAI)和南亚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th Asia Studies,ISAS),EAI有许多学者来自中国,一些中国学者的英语水平似乎只停留在用不连贯的貌似准确的“中式英语”朗读PPT的水准,或者直接用汉语做Presentation,感觉“实在逼急了可以讲几句英语”,而ISAS的学者大都来自印度,他们则几乎都可以不加思索地用英语思考辩论,而且语速极快,其选词用句给人感觉很准确地道,听来的确是“英语国家”才会有的水准。虽然语音语法不尽完美,但中印两国人的英语水平差别可见一斑。在和欧美学者的交谈中,笔者得到的普遍反应是,即便印度人的口音那么怪,欧美人还是觉得他们的英语比中国、韩国和日本人好很多。为了使研究更深切些,笔者还一度住进了国立大学旁印度学生聚集居住的旅馆,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例证的搜集和考据创造了不少方便之处。

然而,就像是被高耸的喜马拉雅山隔着一样,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印度人正借着自己的英语优势在大放异彩。这种优势业已转化为经济动力,英语已成为印度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媒介,印度人进入欧美社会并不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门槛,而是自然的接轨。印度人可以无任何语言障碍地到西方接受教育或工作,在联合国机构中,印度人也占了相当比重[8]。然而,印度人对英语就像他们对很多事物一样,态度很平常。他们只是用英语来交流,而没有一点“卖弄标准语音”、“炫耀语法”的意思,不像某些中国同胞英语虽然很地道流利,但那种“地道”、“做作”的刻意模仿却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随着印度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渐提高,中国同印度以及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中国英语教育的很多弊病,其实可以用“印式疗法”来医治。在语言知识(Knowledge)和言语能力(Skills)之间,在准确度(Accuracy)和流利度(Fluency)之间,我们或许应该学印度人,更注意能力和流利度的锻炼。如果学了一门语言不能被用来交流,而我们在外语学习方面投入的全用来应付考试,那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呢[9]106?当我们还在为了讲一句用词准确、语法完美的句子而犹豫半天不能开口时,印度人已经表述完毕了。

当然,你能准确又流利地说标准的英语,那是最好不过了。了解印度英语的特征,更多地是为了听懂他们,注重的应该是学习印度人的词汇量和熟练运用正式工作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发音和一些本土化的用法。当你不担心语法错误、发音不准时,说话的完整性和流利程度就会意外提高,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方式变化了。也许接触多了印度人,你会对讲英语很有信心,也会走出很多中国老师一贯给你灌输的那种战战兢兢的理念,如醍醐灌顶般恍然大悟,原来英语还可以这样学。

5 结 语

文学是语言的精华,今天,我们正在见证一些印度作家的创作,他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跨文化 、多种族的“世界小说”营造者群体,正在为从内部重造英语文学以至英语语言而奔忙着。用英语写作的印度作者从来没这么走红过,这是一个全新的种群。事实上每天都会有新成员加入到他们中间来,把这些印度人的特性以更持久而广泛的方式放入世界文学的视野里,也将“印度英语”带入更永恒的情境。这些实力派作家,正用一种印度的方式在影响全球,他们的语言和用词,将进一步奠定印度英语在“世界英语”中的“合法地位”,在语言发展史上留下更有说服力的一笔[10]125。

在一篇报道今天的印度实力派作家群的社论里,《纽约人》杂志用了这样的 Headlines(标题行)作为评价,笔者认为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在美国,英语从英国挪移而来,并创造了一个新的开端。今天,在印度独立五十年之后,我们有可能在印度作者中间,见证与此相似的事情:在这片拥有十八种语言和多得仿佛无穷无尽的文化的土地上,一种崭新的英语正在发现一种声音——一种独特的、明显是属于印度的英语,它一出现,便立刻乡土化,并且国际化了。

说实话,今天的印度作者群在叙述方面的本领远胜于任何其他的方面,比如情节、风格和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印度英语写手们充满了想象力,具有极强的活力,他们是肩负着使命的,而且富有远见卓识和责任感。无论是对于外国读者还是印度受众,印度作家们都以一种无比的胆识和风格,在其作品里使用和刷新着印式英语。这些语言似乎是故意地弄出些创意花样或新鲜词汇来,但和某些英美作家笔下的陈词滥调相比起来,它们更精确,更到位,大大地增加了英语语言和文学的趣味性……

收笔之余,笔者只想说的是:从昔日的泰戈尔翻译自己的作品给世界分享,到今天印度的“世界作家群”力推“印度英语”,或许这正是印度人向人类智慧和精神文明最有价值的输出吧!

[1]葛阳小佳.英语交际网语语音和拼写的演化趋势[J].吉首大学学报,2009(6):129-131.

[2][印度]杰伦·兰密施.理解 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M].蔡枫,董万峰译.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Rashmee Roshan Lau.Indian English will Conquer Globe:Expert[DB/OL].2011-09-21.http://fanyixueyuan,scientrans.com/crossculture/fanyixueyuan 3799.html.

[4]王海皎.语境文化、文化定势与跨文化交际[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6-79.

[5]Sandhu K S,Mani A.Indian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M].Singapore:IEEAS Publishing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1993.

[6]陈恒汉.殊途同归——跨学科视野里的文艺评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7]Nishchal N.Pandey,India’s North-eastern Region:Insurgen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inkages with Southeast Asia[M].New Dhlhi:Manohar Publishers&Distributors,2008.

[8]钱峰.印度英语很难懂[N].环球时报,2001-08-31(17).

[9]陈恒汉.南洋纵横——文化接触和语言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10]Anne Parker,Words in a Cultural Context,UniPress&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92.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Indian English:Then and Now

CHEN Hengh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ety of English in Asia,Hinglish(Indian English)has been neglected and even misunderstood by many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of Hi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The localization of English in South Asia is examined,and the reason why Hinglish becomes so popular is also analy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Englishes.The experience of English in India can serve a very good solution to some problem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Hinglish;World Englishes;localization

H317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5.017

1673-1646(2011)05-0085-07

2011-05-2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FJ I10-031)

陈恒汉(1971-),男,副教授,硕士,从事专业:社会语言学、英汉语言变体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印度人印度语言
本期导读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语言是刀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经验
以退为进
我有我语言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