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友 声
我在学生年代(1949-1952)和工作初期(1952-1958)很难区分中国造船学会与上海分会,因为它们都在上海,两个学会的领导成员中的许多人是重叠的,多半是我们的老师,如辛一心、杨槱、王世铨、方文均教授等;在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下,我们成了造船人。记得当时学会领导人程望在我们毕业前夕还专程到同济来给我们作动员报告,描绘了即将参加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美好前景,他说:“……大绘图桌、压条、压铁都给你们准备好了,你们快来吧!”,我们听得心头痒痒的。
学会所办的《中国造船》刊物为青年一代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培养、锻炼的重要园地。这份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不仅有老专家们执笔的、阐述他们从事造船事业的学术心得和介绍国外学术成就与经验,让我们这些小字辈们得益匪浅,而且为后生们提供了学术讨论与展示才华的舞台。1956年《中国造船》第1期首页刊登了我撰写的“关于梯形法”一文,引起了不同观点的讨论;盛振邦接着发表了《关于辛氏法》的论文,质疑和争辩气氛热烈;它进一步启发了我对辛氏法的兴趣;为了弥补辛氏法对端点附近面积估算不足的缺陷,同年我在该刊上又发表了“辛氏法端点”修正的论文。后来,这一修正方法被收录于当时的船舶设计手册和有关的教科书中;有的老师还在课堂里向学生介绍此法,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也是我开始步入学术研究的重要台阶。该刊主编方文均教授一直鼓励我多研究、多投稿,让我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造船》上;大力扶植年轻一代,其恩泽之深,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来,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像一个不分企业、部队、学校、研究所、设计院的大家庭,造船技术上出现了问题,就邀请各方科技人员来共同探讨、商议、测试与诊断,群策群力,应对困难。记得1977~1978年之间,江南厂自行设计的四艘浙江沿海客货轮出现了强烈的艉振,连主甲板下的纵壁都出现了裂缝。船舶业界一时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于是在江南厂的牵头下,邀请有关各方派人组成了一支相当庞大的研究队伍,经过共同摸索和努力,终于弄清船舶艉振与螺旋桨激振力密切相关;船艉的不均匀伴流场和变空泡的产生是激振力剧增的关键所在。这项研究和发现基本上与国外同步。为了让更多的船舶设计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造船学会的振动组专门召开了学术报告会,我被特邀在大会上作了长篇介绍。此后,又在盛振邦教授的大力推动下,在 1978年由学会的船舶力学委员会推进及空泡学组出面开办讲习班,前后两次,听者逾百人,邀请董世汤和我讲授螺旋桨激振力方面有关问题;我还为此编印了一份讲义,印数上千竟被一索而空。此后在此基础上又与王国强教授合作,正式出版了《螺旋桨激振力》一书,幸获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在学会的创导、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及时追逐了国际潮流,而且使我国船舶螺旋桨设计的减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