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文,张咏梅
(九江学院土木与城建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有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农村职业教育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教育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1]。
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居多。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在义务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西部落后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仍然要低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自我发展,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导致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制约着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2]。
在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的今天,人们的健康、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单纯依靠使用劳动力更为重要。同样,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能否实现收入增长,也与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农民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实际中,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的仅占20%左右,而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高达70%以上。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科技素质水平不高,属于简单劳动型农民,还没有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要求,使得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大范围应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农民的思想观念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等。在一些农村地区,由血缘和亲缘形成的家庭网络关系,成为生产生活的主流关系,市场经济意识非常淡薄。另外,农村传统的狭隘地域观念和宗族等级制度观念根深蒂固,使封建迷信长期存在,不时抬头,逢年过节塑神像、建寺院、修坟墓、上香磕头拜佛的现象极为普遍。与此同时,一些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除了不知道、不自觉关心和参与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外,有的还因为不懂法而致使违法事件时而出现,许多农民不清楚如何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不但破坏了农村长期流传下来的淳朴民风,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素质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能够促使农村丰富的纯人口资源逐步转化为有用的人力和人才资源,从而实现以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这也意味着农民的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和改变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唯有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农民才能通过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主动且适时地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因此,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教育程度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3步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一般说来,高素质农民将形成对农业新技术要素的持续旺盛需求,增强农村自主创新能力,刺激和诱使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农村社会,不仅先要建设好和谐村镇,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建设新农村,就必须重视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现状。只有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解决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我国农村经济活动的领域日益多元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村民们由大杂院到“各立门户”,自我利益意识增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逐渐增多。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大力弘扬公民道德规范,通过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农民戒除各种封建陋习,使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营建出和谐友好、积极健康的农村新生活。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掌握和利用,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利用各种形式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村摆脱贫困,推动农业迅速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思维定势,导致了农民不够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依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迫切需要农民尽快转变观念,走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的路子,切实提高精品农业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农民还面临着“市场”问题,在广大农村,“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市场”,多数农民显得束手无策。这足以说明广大农民对市场的基本规律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广大农村从传统的“农耕社会”演进为“农工社会”,农村社会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农村社会生产结构呈现出主要劳动力非农化、次要劳动力农业化,主业副业化、副业主业化,农民收入多元化、非农收入成为增收主要来源。以及农业占GDP的份额逐步下降等显著特征。正是这些变化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如何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是摆在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村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职业教育自身首先转型与创新作前提。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就是要以改变农民的不利处境以及发展为本,要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注重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激励等途径和方法,促进农民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高,增强农民能动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个体发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加强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有助于农民跨越贫困陷阱,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创业能力的提高。现代职业教育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就业观,开始把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尤其是创业素质的人才,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信念和追求目标,在未来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正是未来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发展宗旨,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制约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目标指向也是农民。从目前农民素质指数来看,其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占23.5%[3]。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而且,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因此,解除制约农民发展的精神枷锁,要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和生存状态,使农民加快完成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现代农民工人”的转变。完成从“农民”到“新市民”角色的转换,就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将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农村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给予全面的智力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要求,加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坚持以培养“农民工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主,注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业型新农民”。积极满足农村社区民众终身学习与发展以及生活教育的需要。它同时考虑到了培养“农民工人”,为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服务,培养“创业型新农民”,同时服务现代农业,以及面向农村“社区民众”,满足终身学习以及农民生活享受教育的需要[4]。
在我国,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国家把一部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义务转嫁给了社会。这在客观上影响了需要大力扶持的弱势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提高了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抑制了农村新生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广大农民不断解放思想、摆脱因循守旧,主动自觉地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激发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的“主人翁”责任感,强化自我学习动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农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结构、年龄状况等情况参差不齐,政府要及时准确地调查清楚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基本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为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的规划,并由此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农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全社会要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实现农民的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各类用人单位与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广泛地与农村基层组织或管理机构建立合作培养关系,实现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使用的良性互动关系。
如果说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是加强广大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必需的知识根基。那么开展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体内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培训,则无疑为农业增添了强大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目前,我国农业的职业技术教育还非常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紧紧围绕农村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主导产业体系,开展以农业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培训,为农业和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型的人力资源支持。
对农民培训教育的内容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实用和高效。对于文化程度不高而又经常劳作的农民,可以把培训办在农民们生产生活比较集中的地方,解决他们没有时间学或担心学不会的顾虑。而对于已经具有了一定知识文化基础的农民,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教会他们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法律和网络信息知识,让他们真正学有所用、立竿见影。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的培养是最为关键的中心环节,培养一代学习型农民,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养模式,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帮助广大农民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这是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按照科学的规划,通过不断的努力,农村职业教育必将会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教育的重要平台。
[1]马建富,黄晓赞.社会转型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取向[J].职教论坛,2010(19):4~ 7
[2]李海宏.提高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场经济管理,2006(3):12~ 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务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农务司,2010.
[4]宋笑月.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