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琴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640)
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风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还在于对自然景观保护和环境的恢复,这就要求园林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新时期的园林工作对园林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标准的日益提高,目前市场上急需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园林生态学知识、能够做好园林工程工作的人员。结合几年来园林专业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以生态学为基础实现对园林的营造和管理成为需要,因而在园林教学中引入生态学的内容势在必行。
麦克哈格的名著《设计结合自然》开拓了园林设计与自然结合的风气,园林生态学在西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骆天庆调查(冷平生,2008),美国这类课程的开课率占风景园林类专业的30%以上,其中生态技术方法型课程多属必修课,生态学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撑;而我国有80多所本科院校将园林生态学作为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目,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也将其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全球“大生态”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浪潮推动下,园林生态学已迅速发展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有关园林生态的学术文章大多散见于《中国园林》、《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及相关的大学学报,如赵慎等(2001)、康兴梁(2005)对园林生态学进行了界定和刍议,蔺银鼎等(2006)、冷平生等(2008)对园林生态学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张永兰(2008)、张文华(2008)对高职、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另有冷平生(2003)、周志翔(2003)、刘常福(2004)、唐文跃等(2006)先后出版了园林生态学的教材。从中不难发现,总体研究过少,教改论文尤其少,教改成果过于笼统;缺乏围绕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没有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实践中具有创新性的素材;缺乏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在园林实践中的作用的示范项目,与园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园林生态学课程贯穿了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植物这3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制定的风景园林类专业教学计划并未显示出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对生态类课程不重视,认为其偏重理论;另外,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处于快速发展中,对如何开展园林生态学教学,仍处于探索中,没有成熟的经验。
(2)虽然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风景园林类专业的特点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值得探讨。
(3)实际教学中,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课时偏少,考试形式以及评分标准太过偏向理论知识的检查,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注重不够,能力培养欠缺提高。
(4)目前使用的教材,还没有体现出园林人才目标市场的最新变化,并且缺乏结合华南地区生态设计和工程的特色,提出相应的园林生态项目的案例和示范。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园林生态学”课程教改研究,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践大纲、课程考核大纲等的研究。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内涵,围绕职业技能应知、应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关绿化生态效益的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关植物生态的问题,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协调问题,城市园林的生态设计,城市园林的生态工程,现代园林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廊道、园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配置与利用。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针对性,最好能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教程;加强实践教学,科学地安排实验实习内容,突出实训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教学效果的考核,积极探索适应学科发展的考核方式。可采用野外调查、数理统计、实验分析、定位观察、生态网络等研究方法。充分反映园林生态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如通过实验、场地调查分析等方式实现园林植物特性与应用的个体生态学的教学;实现对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问题、群落构成的规律、植被恢复重建的原理方法的教学;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生态工程理论和方法技术等指导园林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突出教材结构的发展观,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理解、基本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突出生态示范项目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情境教学,优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华南地区的特色,增强学生园林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能力,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成功完成、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4个方面进行。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专业课的教学应更多地考虑依据工作而设计的项目,搞好的关键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方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训练,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把学生推到项目活动中去。教师只是提供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当问题引导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寻求项目的解决方案、思路和最终的解决办法。依据设计好的项目,认真做好准备,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1)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可以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学生在自己操作时,应强调自身的创造性。
(2)以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为例。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的主体,一个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作品是否优秀,植物景观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一般来说都经历从策划、方案规划、方案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整个过程有设计师、业主、主管部门、专家、群众、其他相关技术人员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从项目策划到设计变更的最终完善,通常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分成5个阶段,第1步:项目策划阶段;第2步:方案规划阶段;第3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第4步:施工图设计阶段;第5步:设计变更阶段。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了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利用工学结合对培养出来的合格毕业生,熟悉了工作岗位环境,掌握了相应的技能,走入企业后能马上融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促进了学生就业,提高了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得到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通过以上的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生态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重点强调把该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方法,体现基础知识“必需”、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术“会用”的原则。紧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体现就业和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理念,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园林生态技术教学模式。
[1]庄雪影.园林树木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庭风.岭南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常富,陈 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彭 峰,陈亮明.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08(7):59~60.
[5]苏雪痕.园林植物应用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广东园林,2006,2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