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山地生态造林主要技术及造林效果分析

2011-08-15 00:53谢常青
绿色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松土幼树除草

谢常青

(广东省连平县黄牛石林场,广东 连平 517100)

1 引言

本文所指困难山地主要包括石灰岩质山地、山体裸露山地和普通石头山地,山脊和高海拔山地上坡也具有相似性。困难山地由于其特殊性,普通存在立地条件差、土壤干旱、土层薄瘠、适生树种少的情况。在困难山地生态造林中如果采用常规造林方法,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难以郁闭成林。为解决困难山地的造林难题,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且对各种措施进行了合理的总结。

2 造林地基本情况

黄牛石林场位于粤北九连山脉,连平县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4°17′~25°31′、东经114°24′~114°30′之间。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县交界,西北和正西与本县的上坪镇交界,西与陂头镇接壤,东、南与元善镇毗邻,总面积4334.0hm2。该区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兼具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特点。春季低温多雨,夏季炎热,秋旱而冬寒。年平均温度19.6℃,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1月平均气温9.8℃,极端最低气温-5.4℃。年平均日照1659.8h,无霜期325~335d。年降雨量1758mm,雨量集中在4~8月份,最大降水量在6月,最小在11月份,年均湿度79%。主要农业灾害性天气是“倒春寒”和“寒露风”,前者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后者出现在10月前后造林地大部分海拔600~900m左右,土层厚30cm以下,立地类型为Ⅲ类林地,造林地大部分为造林困难、干旱贫瘠、立地条件较差。主要植被为小芒、芒萁和岗松类草灌为主。

3 主要技术措施

3.1 改土技术

土壤改良主要是对土层薄瘠或酸碱度方面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土壤改良包括开挖种植穴、回填客土、化学(如施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生物改土(如施用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等。整地要保证一定的深度,以在栽植时达到适当深栽的要求。保证整地深度,也可以有效地增加树盘吸水、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而适当深栽,目的是更好地保持根系水份,促进其成活。针对林地的状况,一般采取施基肥的措施。基肥的施放应于栽植前一个月左右,结合表土回穴,当回土至1/3穴时放入基肥与底土充分混匀,让它发酵后再栽植,以防基肥发酵伤根,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一般每穴施放磷肥250g或磷肥:碳铵=1∶1混合250g或复合肥100g。

3.2 苗木选择与处理技术

苗木选择一般要求采用容器苗造林,特别是无纺布容器苗。采用容器苗能保证苗木根系与营养基质完整,抗旱性强,无缓苗期,造林成活率高。特别是采用无纺布容器苗可直接栽植,效果最好。塑料薄膜容器苗造林时要注意剥掉容器或撕掉容器底部,脱掉的塑料薄膜要回收防止污染环境。对于裸根苗造林,可对苗木进行一些技术措施以保证造林成活率。

(1)浸根技术,即在造林前对裸根苗木根系进行24h左右的浸水处理,提高苗木含水量、增强苗木活力。

(2)采用黄泥浆蘸根技术。根据实际需要在泥浆中加入适量菌根制剂、磷肥、生根粉或根宝,在上山栽植前对裸根苗木根系进行蘸泥浆处理,保证根系全部受保护,并增强根系与土壤的粘合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3)苗木修剪或截干技术。对造林的祼根苗适当修剪根系以使栽植时不窝根,对苗木枝叶适度修剪以减少树体的蒸腾量。对一些萌生能力强树种,采取截干措施。

(4)生长调节剂技术。采用ABT生根粉、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 (GGR)、萘乙酸、吲哚乙酸等生长调节剂处理苗木根系,增强苗木活力和抗逆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3.3 栽植与保水技术

适时栽植,一般要在春季清明节前完成造林。适度深栽,栽植时要将根系边土壤打实,并覆盖松泥。适度密植可以增加苗木对不良环境的抗逆性,提早郁闭。采用覆盖造林技术。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最好选用可降解地膜)、杂草等,对造林幼树的树盘盘进行覆盖,覆盖面积一般要大于栽植穴1倍左右;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栽植时施用吸水保水剂,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保持幼树生长所需水分的均衡供应。具体使用方法有3种,包括水凝胶蘸根造林,即将保水吸水剂加水稀释到0.1%~1.0%,然后蘸根处理进行造林;混剂泥土蘸根造林,即将吸水剂与土壤混匀(0.1%~1.0%),用水调成稠泥,然后蘸根包裹根系;将吸水剂直接施入造林穴中,即先将吸水剂与土壤拌匀,然后填入植树穴苗根周围。对于大规格苗木,必须采用带土球的移栽苗,适度修剪枝叶,并且保证土球直径达树木胸径10倍左右,在种植时要保证土球完好。栽植下去后,还要对树干进行保护,防止苗木失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经济价值较大的幼树可以在造林是浇足定根水,以确保其成活。

3.4 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选择稳定性好、抗性强的树种。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时,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引种成功的树种。树种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一般在南方地区可采用荷木、栎类、锥类和杨梅等树种。石灰岩地区可采用任豆和荷木混交方式造林。树种选择好后,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采取混交林方式进行营造,配置时要充分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间的合理搭配。例如在特殊地段可以少量配置桉树、马占相思等速生树种,与荷木、枫树、杨梅、红锥等阔叶树种进行混交。实践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人工模拟办法,采用合理的树种配置与混交模式,合理确定好主要目的树种后,选择种间关系较协调的混交造林树种。充分考虑混交树种的抗贫瘠性、生长速度和树种的形态学特性。

3.5 适时补栽

由于困难造林的立地条件差,成活率相对会较低,因此,栽植后1~2个月左右,应全面检查苗木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植。

3.6 抚育技术

造林后就及时进行除草、松土、培土、覆盖、抹芽除萌、修剪和施肥等。根据需要,采取适宜的除草措施,包括人工铲草、劈草和林地化学除草,及时除去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并在幼树边进行外深内浅的松土措施,将所铲除的杂草和松泥等覆盖在幼树树盘上,对幼树培土保湿,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高温灼伤和干死。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应及时除萌。一般每年应结合春季的除草、松土等工作,对幼树施肥,促进幼树生长,早日成林。具体而言,一般在栽植后应坚持连续3年进行抚育。栽植当年根据杂草生长情况抚育1~2次,次年和第3年的初夏和秋季各抚育1次。抚育工作内容包括松土、除草、培土和除萌等。除施基肥外,要求追肥1~2次,在第2年和第3年的初夏进行追肥,也就是在高生长高峰前期进行追肥,确保效果。追肥结合抚育进行,追肥主要采用复合肥,每株50~100g。施肥一般采用环状沟埋施,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一般在结合春季抚育进行,采用环状沟施肥,沿幼树树冠外上方20~30cm左右开环状沟,将规定的肥量均匀施于沟内,并覆土;为防止漏施,作业顺序应由远至近,由高及低。

3.6.1 全铲抚育

抚育地全面铲草,铲草须铲到土层不留草头;先在带内或穴位松土深14~20cm(第1次抚育穴位松土不作要求),除萌,培土,再将铲下的杂草归带作肥;杂草不能堆放在目的树种基部,以免压苗和伤苗。除萌时,杉萌芽林形成的萌条,在靠近穴壁处只留1~2株健壮萌条,其余清除。其他树种树蔸周围的萌条全部清除,清除萌条时注意不伤主干。

3.6.2 带铲抚育

根据所定的带宽,将带内及带面上杂草、杂灌等杂物全面铲净,带上面铲宽40cm,不留草头;先在带内松土深14~20cm(第1次抚育穴位松土不作要求),除萌,培土,再将铲下的杂草归带作肥;杂草不能堆放在目的树种基部,以免压苗和伤苗。

3.6.3 化学除草

一般每亩用草甘膦150~250mL+2,4-D 50~100mL兑水32L(工农16型喷雾器两桶)。选择晴天、三级风以下的天气喷施,喷施后8h内无雨。喷施时要根据风向及林地具体情况做好幼树保护工作,喷到幼树附近时,注意压低喷头及背树向外喷(如幼树周围杂草杂灌较高,应将其踩低后再喷);喷施速度适中均匀,以喷到杂草叶面刚好湿透且不滴水为佳,防止重喷、漏喷。喷后1个月左右进行检查,要求杂草死亡率90%以上、幼树受害率1%以下;杂草死亡率未达到90%,要求重喷。为加强药效和减少药害,化学除草在春夏进行,且杂草不高于幼树时施用。

3.6.4 劈草抚育

将杂草、灌木及萌条全部劈落,草头离地面应控制在5cm以下,并将劈下的杂草归带,不伤苗,不压苗。

3.6.5 综合抚育

人工抚育与化学除草交替进行,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肥力,取得最佳的抚育效果。

抚育季节选择在林木高生长到来之前,杂草生长处于旺盛期,最迟不超过9月份草种结实期到来之前,主要有3~7月春季抚育及8~9月秋季抚育。

4 结语

(1)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从连续5年的造林调查结果来看,人工所种树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85%以上,包括主要树种荷木、酸枣的裸根苗和红锥、火力楠营养袋苗的成活率均能达90%以上。

(2)抚育效果分析。由于困难山地造林的立地条件差,生长较适宜造林地来说树种生长较慢。因此,在造林成活后,及时抚育尤为重要。经对人工种植的阔叶树种在5年的生长表现进行了调查,酸枣平均高和胸径分别为6.8m和8.5cm;火力楠的平均高和胸径分别为5.2m和6.4cm;红锥的平均高和胸径分别为4.9m和5.3cm,荷木的平均高和胸径分别为4.3m和5.1cm。

猜你喜欢
松土幼树除草
落叶松成熟林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红松幼树高生长的影响
基于有限元法的松土器结构分析*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苹果幼树期的科学修剪
清晨
温室栽培黄瓜的土、肥、水管理技术
除草新招
现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