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跃
(贵州省都匀市林业局,贵州 都匀558000)
现代林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以现代化防治技术为依托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能把“现代林防”简单地理解为“现代化的林防”。现代林防是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保障[1]。
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病虫害属于林业生物灾害的范畴,是林业自然灾害中危害严重、损失较大的种类之一。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2005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约8 000种,能够造成重大危害的在300种以上[2]。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否除自身生物学特性之外,还受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暴发性、突发性和周期性等特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可分为灾前预防和灾后救治2个主要部分。预防是通过对林分健康状况的有效监测、对检疫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有效封锁,对林分结构和生态环境的有效调节,达到阻止、延缓或减轻灾害的发生;救治是通过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灾害,减少生态、经济和社会损失。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从工作的主体内容上可划分为监测技术、检疫技术和防治技术3个主要方面。在具体内容上,监测技术包括宏观的监测、调查和微观的鉴定技术,也包括信息采集、汇总分析等技术;检疫技术包括检疫检验和检疫处理技术;防治技术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以及器械设备的使用技术等。
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满足社会和人民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实现现代林业的重要保障措施,其目的是与现代林业一致的。
天敌控制力下降化学防治见效快,效果直观,成为大发生的急救措施,人们一直对此方法比较依赖,但是现阶段许多农药在不同程度上杀伤天敌,这样在使用化学农学农药消灭病虫鼠的同时也减少天敌的数量,失去天敌,使森林自然控制生物能力减弱。
人工林内致病菌和害虫始终存于森林中,并随着天然林的减少,其数量逐年累计。当病原菌遇到湿度大和树木生长衰弱等有利条件时,则病害爆发流行。而虫宽在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时,由于树木可提供更加丰富营养,促使害虫繁殖力和保存力提高,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导致虫害发生。
社会各界普遍存在着造林是全社会的事,病虫害防治是业务部门的事的错误观念。联防防治开展不利,由于权属复杂,经营者的认识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不一样,对同一时间发生的同一种病虫害不能同步治理,留下疫源隐患。此外,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环节缺乏预防措施,重培育轻保护,重防治轻预防,而且在防治方法上仍偏重使用化学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伤大量有益生物,使本来就很脆弱的林分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森林质量不高,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严重。
“一站三网”建设虽然健全,但功能不强,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陈旧和老化,森防队伍人员和装备不足,新技术、新方法不能配套使用,防治技术不能发挥最大功效,跟不上森防形势发展。要想减灾、控灾,就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来保障。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森防经费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林业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环境建设的投入比仍很不足。特别是国家减免农业税后,集体林拿不出防治资金,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正常防治工作的开展。
3.1.1 加强机构建设,提高防控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就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编制,远远不能适应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政府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投入,增加机构编制和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激反应机制,提高防控能力。
3.1.2 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抗病虫能力
以营林为主,建立培育森林健康理念,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营林工作中,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工作的主要目标,逐步对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引进抗病虫树种,营造混交林,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自身抵御林业有害生物和林业灾害的能力。
3.1.3 严格检疫执法,阻止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除要做好引进苗木、种子和木材运输的调运检疫外,重点对使用光(电、线)缆盘、木质包装材料的单位和企业检疫监管,与涉木单位和企业建立检疫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加强检疫宣传和执法,定期开展检疫专项检查,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违纪案件。
3.1.4 加强科技支撑和基础研究工作
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森林有害生物的试验研究,在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上予以倾斜与支持,逐步开展有害生物入侵机制研究、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外来种鉴定与检疫、除害处理技术、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外来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生态学、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并形成有害生物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以及管理的有效性。
3.2.1 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加强检疫工作,拔除已有检疫对象疫点,防止其它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禁止使用带病虫繁殖材料育苗造林。特别是对于生物引种,在引入前应进行充分的、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不仅要考虑到引进的生物在当前的各种生物生态学表现,还应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不仅要看外来种的经济利益,还要看其生态、社会影响,引入后应加强跟踪观测,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避免造成大面积危害。
3.2.2 生物防治
重点放在对当地天敌的保护利用上,通过营林措施改善天敌栖息环境,有条件的林区还可增值蜜源植物,及时为天敌补充寄主和营养,设置鸟巢招引益鸟,促进天敌种类和数量增长,还要逐步开展天敌昆虫和鸟类的人工繁育、致病微生物培养生产、引进外地天敌等工作,丰富和增加天敌资源,同时要大力推广运用苏杆菌等生物制剂,达到控制病虫鼠害和保护天敌之双重目的。
3.2.3 物理防治
(1)捕杀法。如扁叶蜂类可以人工挖捉入土越冬虫蛹;桦三节叶蜂可人工摘除树皮裂缝中的茧块;中华鼢鼠可采取弓箭射杀、防鼠炮炸杀;尺蛾、甲虫类可利用其假死性震落捕杀等。
(2)诱杀法。云杉嫩梢小蛾类、金龟甲、夜蛾类,可设普通电灯、黑光灯或高压电网灭虫灯诱杀;杨毒蛾可在树干基部堆草诱杀白天下树潜藏的幼虫;小蠹虫可设置饵木诱其产卵,然后剥皮烧毁;苗圃地下害虫可设糖醋液诱杀等。
(3)阻隔法。如云杉阿扁叶蜂雌成虫在冬眠后大多沿树干爬行上树产卵,可在树干涂毒胶,或刮光树皮后,围上塑料薄膜环阻隔其上树,然后喷药毒杀等。
3.2.4 化学防治
化学农药毒力大、药效快,有其他防治方法不可取代的特点,仍是当前森林病虫鼠害的主要防治措施,特别适应于对危害严重林分和突发性病虫害进行应急除治。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掌握适宜的药量、施药次数和施药时机,要注意不同品种的交替运用和混合施用,避免病虫鼠产生抗药性,尽可能在害虫天敌休眠期或尚未大量活动期施药,以保护天敌。要研究提高施药技术,特别是施药的有效浓度,尽可能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加大对替代防治的研究推广力度,尽可能避免化学防治的种种弊端。
林业有害生物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与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并称为森林三大灾害,是林业发展的大敌。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宋玉双.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几个规律[J].中国林业,2000(7):11~12.
[2]马爱国.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