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林,张新明
(1.湖南省沅江市林业局,湖南 沅江413000;2.湖南省益阳市林科所,湖南 益阳413000)
湖南省沅江市、南县和大通湖区地处南洞庭湖腹地,是典型的平原湖区。南洞庭湖特别是南县在历史上基本上无森林植被可言,生态环境相对恶劣[1]。经过几十年艰辛努力,现已基本构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以河洲防浪林和经济果木林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平原湖区生态模式。但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林木种质资源贫乏,整体规划性不强,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园林景观体系。
南洞庭湖随洞庭湖区地貌发育和水文演变形成,长江和湘、资、沅、澧4大河流的中下游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沉积下来而成为平坦开阔的滨湖平原;洞庭湖边滩形成的大面积堆积地貌,形成了湖洲平原。平原地貌差异不大,相对高度较低,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在24.5~34.5m之间,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微倾,内陆滩涂较多。
境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3。共有大小河流20余条,总长度达约300多km,大小湖泊180多个,湖洲河滩面积8.7万hm2。
洞庭湖区湿地野生植物81科229属468种[2],主要以水生植物和草甸植物占大多数。而林木种质资源贫乏,是南洞庭湖又一明显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水杉、池杉、落羽杉即“三杉”为主要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和以柑橘、梨子为主要树种的经济林建设,推动了平原湖区林网建设。随着城市绿化以及各类林业工程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初步调查,南洞庭湖区现有各类林木种质资源5属40多种,竹类4属10多种。
涨水为湖,退水为洲是洞庭湖又一基本特征。诸流北接长江,南连洞庭,受江湖浊流影响,淤塞日趋严重。每年5~8月,南水(湘、资、沅、澧四水)入湖,洪盛之际,境内诸流北灌长江;6~9月,北水(长江)暴涨,浊流诸口南涌洞庭,一遇汛期,即对堤垸造成威胁。地势相对高差较低,地下水位相对较高。
以“三杉”为主要树种的农田防护林网已经基本形成,景观效果较好。在沅江市区、南县县城和大通湖区管委会所在地虽然大部分街道已有绿化,但从树种配置、景观建设方面而言,缺乏整体效果,没有充分反映湖乡特色。只在农户的房前屋后种植了一些经济林树种和丛生竹等。
3.1.1 景观生态化的原则
尊重原生自然环境,美化滨水景观,以生态观点来指导绿化,建立起景观生态化的自然形象和游憩境域,维护植物的生长环境。从整体景观来看,河流两侧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一个绿色通道,具有融会贯通的生态功能,通过营造绿带,结合河道水系,配合过境公路沿线绿化带和城区道路绿化带,形成平原湖区新型生态景观。
3.1.2 景观人性化的原则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人的使用与心理需求,创造多种类型的活动空间,使景观与人们生活互动的存在而更加美丽;充分利用水系、岸线、出水平台,结合植物,满足人“亲水亲绿”的本能,达到与人与景的交融,使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感受户外活动完美的生态体验。
3.1.3 园林景观建设与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需求也随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简单的物质消费型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转变。因此,近些年来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随之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特点、特色和要求。
3.1.4 适地适树的原则
根据平原湖区的气候、地理、土壤等条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配置绿化树种。因南洞庭湖地形为典型的洞庭湖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平坦,常年风势较大,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湖沉积物,含沙量较高,整体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因此绿化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对环境要求较低、造型独特的树种为辅的方式适地适树进行绿化规划设计。
3.1.5 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园林景观建设作为政府工程已提上议事日程,逐步实现园林景观建设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3.2.1 河湖风光带景观设计
南洞庭湖区共有大小河流20余条,总长度达300多km,是重要的园林景观设计资源。以南茅运河风光带设计为主体,其它沿河风光带设计为补充,采用点、线、面的设计手法,近景、中景、远景交融,常绿与落叶搭配,针叶与阔叶混交,乔、灌、草结合,形成平原湖区长廊绿带及河流两岸田园风光景观体系。
以桥头、码头为“点”,设计动态雕塑、人文小品。以长廊为“线”,充分体现优美洞庭湖平原特色,展示平铺通直的道路,星罗棋布的水面。主要以代表湖区绿化历史风貌的樟树、水杉作为行道树种配置。以长廊周边为“面”,以河流为轴线向两侧辐射2~3km的农田范围内,新建和改造农田林网网格200多个;公路沿线50 000户农户庭院实施高标准绿化美化。农田林网树种以“三杉”为主,农户庭院以观赏树种、竹种和经济树种为主。常见的有青皮竹、硬头黄竹、桂花、石楠、杜鹃、红檵木、蓝天竺、紫薇、十大功劳、茶花、金边黄杨、柑橘等。
3.2.2 建成区园林绿化的设计
沅江、南县、大通湖建成区的园林景观建设,应借“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美好家园”为契机,以“生态园林城市”为建设目标,以低碳、绿量为考核指标,营造城市“天然氧吧”,逐步改善中心城区的自然环境。
在植物配置方面,要充分体现自然美,每处景点都应有鲜明的个性。植物与地形地貌巧妙结合,利用植物的多样化,丰富园林景观。主要街道应突出几个主要树种,使之各具特色,主次分明。生活小区在植物造景时要注重在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作用上多做文章,结合立地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合理布置,构思运用巧妙,创造花、草、树的组合或乔、灌、藤相配的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复合的生态绿化空间。广场林地可大面积的植物造景,形成宏大的城市森林景观,艺术地再现平原湖区植物景观的独特园林风貌。
建成区园林景观建设主要绿化配置树种有慈竹、水杉、杨树、柳树、樟树、桂花、玉兰、罗汉松、景烈白兰、石楠、大叶黄杨、杜鹃、红檵木、花桃、女贞、蓝天竺、海桐、紫薇、铁树、千头柏、紫玉兰、月季、十大功劳、茶梅、茶花、黄花槐、金边黄杨以及水生植物等。
3.2.3 环岛休闲区景观设计
依托南洞庭湖中数10个独立的大小岛屿、得天独厚的湖面景色和“一岁一枯荣”的芦苇景观资源,以“观光、休闲”为主线,以“生态恢复、生境美化、生活体验”为主题,以保留原有历史痕迹,突显湖滨自然风貌为手法,延伸城市生活休闲空间。选择面积较大、地势较高、环境较好的几个岛屿,进行重点园林设计和景观建设。环岛周边设计绿色步行通道,沿线设置景观节点,在休闲场所、古迹遗址周边栽植树木花草,形成独具特色的湖滨风景画廊。从植物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的角度出发,重点配置丛生竹类、高大乔木、观花、观叶植物、水生植物。从高、中、低3个层面入手,上层为高大的水杉、杨树,中层为慈竹、青皮竹和紫薇、黄花槐等,下层为七里香、杜鹃、红檵木、南天竺、茶花相互配合,营建出立体的绿化系统。结合园林小品和主题性设施建设,打造湖乡休闲胜境。
3.2.4 湿地景观设计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世界上生产力最高、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十分重要的园林景观资源。湿地公园以“水韵、生态、活力”为主题,按照“恢复生态环境、彰显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追求现代、活力、开放、自然。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3]。
(1)根据植被演替规律,设计出最优的植物群落结构,以保持群落的长期稳定性。然后可将各种水生植物独立成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也可将各种水生植物按照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的顺序来成景,形成植物景观的节奏感,增强植物景观的观赏性。
(2)对湿地不同色彩植物进行搭配。湿地植物的叶色、花色较为丰富多样,例如菖蒲与千屈菜的搭配,菖蒲柔韧的茎叶搭配千屈菜笔直的植株、紫粉色的花朵,形成优美的湿地景观。
(3)在洲滩的四周栽植树形优美、根系发达、护堤防浪功能强的金丝垂柳、杞柳、枫杨等景观树种,形成湿地景观的独有特色,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赏心悦目的场所。
(1)优化平原湖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平原湖区园林景观建设,不断增加植物种质资源和景观资源,洞庭湖区侯鸟生活环境得到较好改善,以“低碳”的形式,使南洞庭湖平原湖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南洞庭湖湿地资源丰富、岛屿众多,环境优美,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产力,通过园林绿化和景观建设,使湿地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自然景观、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潜能即可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3-4年的努力,申报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认真做好平原湖区园林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做好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由于南洞庭湖地区所辖沅江市、南县和大通湖区3个行政区域,建议由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市、县、区各自负责辖区内园林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逐步实施,稳步推进,滚动发展。采取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实施,滚动发展,稳步推进,开发一片就建设一片、建好一片,按照总体设计的要求实施。
[1]任 健.南县平原林业发展的思考[EB/OL].[2009-10-11].http://www.hnforestry.gov.cn/listinfo.aspx?ID=210317.
[2]袁正科,袁穗波.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资源种类与开发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2004(5):65~66.
[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湿地公园[EB/OL].[2011-04-08].http://baike.baidu.com/view/709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