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松敏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经贸局,福建 龙岩 364000)
龙岩粉未冶金厂是龙岩最早的硬质合金企业,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40多年生产、经营和进出口钨制品历史,并于2003年7月改制后成立福建金鑫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厂下设6个分厂:钨品厂、制品厂、制粉厂、磁钢厂、工模具厂和硬质合金厂。先后并购了8家钨矿山企业,储量达20万t,已初步形成了从矿山开发到钨冶炼、硬质合金深加工终端产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年可提供仲钨酸铵1 400t、钨酸1 800t、氧化钨1 200t、钨粉1 000t、碳化钨粉600t、合金混合粉500t、硬质合金200t。生产的“石雁”牌仲钨酸铵、钨酸等产品获得“省部优级产品”、“福建省名牌产品”等称号。钨酸产品是国内出口的主要供货单位,享受日本OSAKA公司JCQA公司“质量免检”待遇。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机械部“优秀企业”、省“出口先进单位”、“出口创汇大户”、“出口供货先进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享有钨制品进出口经营权的13家企业之一。
1.2.1 良好的产业基础
新罗区现有金鑫钨业、金利粉末冶金、金釜硬质合金工具、华锐硬质合金、吉锋钨钢、冠华钨业等硬质合金生产企业32家,主要生产碳化钨粉、钨合金混料、硬质合金棒材、硬质合刀具及铜铁基粉末冶金产品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10.11亿元。在龙州工业园区,于2009年“11.18”期间正式开工建设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已入驻生产企业13家;在龙雁工业集中区,规划67.8hm2的粉末冶金工业园已开工建设。
1.2.2 有力的要素保障
(1)交通条件。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有2个区域,分别坐落于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和龙雁工业集中区。龙州工业园区位于龙岩市城区的北部,距市中心3km;龙雁工业集中区位于中心城市东北部,距市中心23km,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2)供水方面,龙州工业园区内均已形成供水能力5 000m3/d,管径为315mm、250mm、和200mm的供水管道通至地块边缘;龙雁工业集中区内已形成供水能力7 500m3/d,将规划建设供水能力50 000m3/d的龙雁供水公司,水量充沛。
(3)供电方面,龙州工业园区内现有容量为110k V的谢洋变电站一座、容量为35k V的西陂变电站一座、园区边有容量为220k V的园田塘变电站一座,正在新建一座110k V变电站;龙雁工业集中区区域内主要的电力有坑口火电厂(装机120万k W),还有20多座中小水电站,有容量为110k V的雁石变电站一座,规划新建220k V的变电站一座,电网有省级华东电网和区级供电网覆盖。
(4)通讯方面,市区内现有30万门程控邮电通讯中心。龙州园内IDD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5 000门,一期装机总容量2 000门已建成;龙雁工业集中区内实行光纤数字化敷设到企业边缘。供气方面,龙州工业园区可通过城市燃气管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天然气,日供气能力10万m3;龙雁工业集中区内一是利用坑口火电厂的热电联产;同时正在考虑配套天然气供应站。
(5)用地方面,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规划总面积244.9hm2,其 中 龙 州 的 177.0hm2,龙 雁 的67.9hm2。产业园于2008年正式启动建设,规划建设年限6年,分二期开发建设,一期规划33.3hm2,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努力建设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硬质合金产业深加工基地。
1.2.3 集聚的产业支撑
闽台硬质合金产业园按建设闽粤贑生态型经济强区的环保要求,重点发展“钨→钨制品→硬质合金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努力建设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绿色环保的硬质合金产业深加工基地。
目前新罗区硬质合金企业大多数是处于小规模生产,即便是规模较大的硬质合金企业例如金鑫钨业和华锐硬质合金,2010年也只完成产值分别为2.56亿元和1.641亿元,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全区32家硬质合金企业2010年完成产值10.11亿元,而厦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就达120多亿元,总体上看,新罗区的硬质合金企业规模偏小。
新罗区现有的人才市场无法满足区内硬质合金企业的管理与用工需求,特别是硬质合金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不足,企业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短缺,领军人物少。
新罗区硬质合金行业科技力量总体仍然比较薄弱,技术资料陈旧,缺乏,设计手段也落后。可靠性设计缺乏试验和数据积累。基础理论如动态分析、疲劳特性、运动力学以及电气传动原理的研究比较落后,加之人员素质、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测试手段等因素,使技术储备缺乏,新产品开发存在问题较多,设计周期长,产品更新换代很慢,很难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弱,新产品开发少。
据了解,新罗区大多数硬质合金企业的技术研发年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0.5%~1.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新罗区许多硬质合金企业效益不高限制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目前部分硬质合金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我国硬质合金企业很大部分属于进入壁垒较低、只需小规模的投资、占地少、设备相对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很差,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平台、技术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
在产品技术发展理念上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多数硬质合金企业普遍存在缺少对用户工艺深入了解,存在产品趋同化严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目前,新罗区硬质合金产业的主要产品为钨酸、钨系列氧货物、钨粉、碳化钨粉等产品,品种较单一。
矿产基础原料产品比重过大,从矿产品到冶炼的中间产品产值占90%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产值不足10%。此外,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不到位,无法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从新罗区硬质合金产业来看,还不同程度存在加工同一产品过于集中现象,造成了企业某一类产品在数量上的聚集,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链较短。
3.1.1 完善投资增长机制,多元拓展投资渠道
大力引进内资、外资、民资等各类投资主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扶持或享受上级优惠政策,继续保持硬质合金行业高强度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硬质合金大项目,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尽快发挥作用;推动一批超亿元投资硬质合金项目的调研、储备和启动工作。
3.1.2 大力推动扩张重组,促进硬质合金企业做大做强
(1)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大,按照产业链衔接要求,围绕大企业、大集团的主导产品发展延伸产品,上下延伸产业链,壮大硬质合金企业规模。
(2)通过协作配套,加快自身发展。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谋求与国内外硬质合金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配套,加快发展步伐。
(3)通过优势硬质合金企业重组扩张做大。引导和鼓励优势硬质合金企业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利用技术、资本、品牌、营销网络等手段,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扩张,加快发展壮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硬质合金企业通过品牌扩散、扩张,提高品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做强做大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继续推进重点技改硬质合金企业引进先进适用设备。要继续发挥政府对硬质合金企业技改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改管理新模式,完善技改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3.1.3 引导硬质合金企业融资扩股,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引导硬质合金企业尤其是拟培育为产值超亿元的重点企业,通过吸收民间资金、债转股、无形资产(如品牌、采矿权)引导等途径,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硬质合金钢企业直接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硬质合金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在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按照上市公司的条件进行规范和完善,积极争取在境内外主板或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扩张发展。
(1)坚持“统一规划、企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原则,突出专业特色,整合提升硬质合金产业园,促进硬质合金产业集聚,形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强、机制活、环境优、管理好、国际化的硬质合金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新一轮硬质合金产业发展的大载体。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园区规划。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滚动开发的开发机制。大力促进我区硬质合金企业按照垂直整合、水平分工的原则,加强企业联盟,实现集聚发展,提高硬质合金企业的竞争力。
(2)转变开采方式,尽快由以一矿多开的分割式开采转变为整体开采,斜坡式转向台阶式、凹陷式开采,并有相应的矿山环境整治方案,实行边采边治,逐步恢复矿山环境。矿山采矿方式和选矿方法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和批准的矿山设计方案。露采矿山,应采用水平分层斜坡式或台阶式开采方式,限制并淘汰落后的、破坏和浪费资源的开采方法,坚决取缔无安全保障的开采方式。加强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高共生、伴生矿产和矿山尾矿废渣的回收利用率。
3.3.1 技术引进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科研、经营和出口基地,主要生产金属切削工具、矿山及油田钻探采掘工具、硬质材料、钨钼制品、钽铌制品、稀有金属粉末制品等6大系列产品。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资产达到100多亿元的大型上市企业,拥有自己的矿山,具有最齐全的钨产业链,拥有从钨上游采矿、选矿,中游冶炼至下游精深加工的完整一体化生产体系。
上海百洛达金属有限公司是1995年由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优美科(Umicore)集团(占股75%)和上海九凌冶炼有限公司(占股25%)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专业生产及销售金属钴粉和无汞锌粉的合资企业。其产品钴粉主要应用于硬质合金、金刚石切割工具和可充电池行业;优美科集团具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有色金属行业高新材料的提供者和领导者。其中钴系列最终产品年销售10 000t左右。在钴粉市场上,优美科集团长期处于领先位置,我区部分硬质合金企业跟上述国内硬质合金生产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用高薪从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章源钨业股份、上海百洛达金属有限公司等引进了一批硬质合金生产的专门人才,利用他们丰富的硬质合金生产技术和经验,开发出了多种牌号的硬质合金产品新产品。
3.3.2 产学研结合
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以及福州大学、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等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6.18”项目投资洽谈会的平台、寻找技术难题的解决途径。
3.3.3 吸收、消化、再创新
(1)技术吸收,对引进的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会操作、使用、维修,在生产制造中发挥作用,对图纸、生产工艺等通过加工和生产实践的运用,了解其特点及不足之处。
(2)技术消化,对引进产品成本或设备的设计原理、结构、材料、工艺、生产管理方法等进行分析研究,用科学的设计理论和测试手段对其性能进行计算测定。了解其配方、工艺流程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安全保护等技术,特别要掌握产品的关键技术。
(3)技术创新,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和综合利用,博采众长,同时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通过移植、综合、改造等手段,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创新技术或产品,并争取实现某些技术和产品国际化。通过不懈努力,我区硬质合金企业基本掌握了硬质合金生产的核心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试制成功0.5~0.6μm超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异型件等产品。
3.3.4 重视专利的申报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专利具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发明和实用新型都是技术方案,所不同的是发明包括方法技术方案和材料的组分技术方案,而实用新型却不包括;发明的创造性标准高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和外观设计相比,外观设计强调审美效果,主要起装饰作用,强调整个产品外观的整体性;商标主要起标识作用,强调产品外观某部位的特殊性,虽然两者有一些相似性,但仍然有本质不同。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但只有生产研发型企业才必须发展自己的专利。任何技术创新不申请专利保护,即便是国家对技术成果授予至高奖项,也不能保护其技术成果,必须通过申请专利取得专利保护。
3.4.1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鼓励硬质合金企业调整产品和市场结构,扩大外贸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硬质合金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加工、研发基地,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3.4.2 建立科学、实践的营销组织框架,确立硬质合金企业整体营销的观念
硬质合金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目标市场与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
3.4.3 建立科学、高效的营销网络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营销意识增强,网络也被赋予营销推广的重要职能,硬质合金企业应当转变传统的网络仅为销售渠道的观念,创立自己的营销网络。
硬质合金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先的理念。对于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投入,是硬质合金企业最有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回报最好的投入,以全新的思维构建人才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开发能力、提升绩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总体思路。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选拔行业急需人才为重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抓紧培养人才、吸收人才和用好人才。
(1)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在分配上重实绩、重贡献、对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要实施政策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重奖,以保证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并享受一流待遇。
(2)结合实际,抓好职工技术队伍的建设。鼓励企业技术人员通过职称评审,取得国家承认的专业资格职称证书,并给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3)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事业心强、成绩突出、业务技术过硬、群众公认的人才选拔出来并委以重任。人才只有与良好的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硬质合金企业应积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励各类人才交流,有效地发挥其智慧和潜能。
[1]杨 晓.刀具行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N].中国工业报,2011-11-23(7).
[2]黄诗义.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