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江苏苏州 215003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吸收、传递、电荷分离、水光解、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等过程都是在类囊体膜及其内外介质中进行的。而光合作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大量的吸收光能,并把它转换成能在生物体中传递和利用的化学能,分布在类囊体膜上的两个光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1],特别是两者的分布在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和ATP、NADPH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对光系统在类囊体膜上分布的研究进行综述。
高等植物的光化学反应中心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上,其膜与其他细胞器膜明显不同。
分为基粒类囊体和间质类囊体膜区。间质类囊体膜均暴露于间质。基粒类囊体膜区较为复杂,由基粒端面膜、基粒弯曲面膜和基粒间层组成。其中基粒间层是垛叠的部分,称为垛叠膜,不暴露于间质[2]。
类囊体膜类脂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可达90%以上。这么高的比例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是类囊体膜上能够进行有效的光反应的结构基础[3],同时,它也可能影响到类囊体膜上一些蛋白复合物的分布。
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上面分布了很多光反应必须的光合色素。高等植物中的光合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它们中的大部分起到收集光能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天线色素。这些色素与蛋白质结合成蛋白复合体,成为类囊体膜上的多种嵌入蛋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PSⅠ复合物和PSⅡ复合物[4],它们在其他嵌入蛋白和外围蛋白的参与下,完成捕获光能和利用光能的过程[5],所以,这两者被统称为光系统。
直径较小的颗粒,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由集光复合体(LHCⅠ)、电子受体和反应中心P700构成。它能结合大量的叶绿素,并且大部分的叶绿素是作为天线色素存在。
直径较大的颗粒,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至少包括12条多肽链。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HC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复合体。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及质体醌。
对于光系统两种不同类型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历代科学家始终各持观点,没有得出定论。最先在60年代Hill和Bendall提出了光合链,此时大家普遍认为PSⅠ与PSⅡ是处于同一区域。而后Thomas等[6]分别用超声波破碎法以及差速离心法获得了不同的叶绿体碎片,当检测这些碎片Hill反应活性时,发现其活性大小与碎片颗粒大小有关。Wessels则是以菠菜为材料,用毛地黄皂苷处理,分离到了两个光系统,由此提出叶绿体中分环式光合磷酸化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两种类型。而毛地黄皂苷会抑制PSⅡ活性,就可证明环式光合磷酸化不参与NADP+的光还原与放氧,表明了PSⅠ与PSⅡ的相对独立性。Sane等指出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主要由基粒类囊体上的PSⅠ与PSⅡ参与,环式光合磷酸化则由间质类囊体上的PSⅠ参与[7]。其他类似工作也证明PSⅠ与PSⅡ是部分分离的,支持Sane的观点。
到了80年代,出现了与Sane等人不同的观点。Anderson等同样以菠菜为材料,用毛地黄皂苷增溶或以机械压力破碎叶绿体,再进一步分离出基粒类囊体,所得类囊体由水溶性多聚物双向分离法分离出不同组分,即可研究垛叠与非垛叠膜区主要色素蛋白复合物的侧向分布,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可明确基粒上的PSⅠ分布在非垛叠的端面和弯曲面上,垛叠区上则是PSⅡ和LHCP,PSⅠ主要集中在间质类囊体上,仅少量PSⅡ分布在间质片层上。由此得出大部分PSⅡ位于基粒膜垛叠区,有少量PSⅡ存在于间质类囊体上[2],并提出PSⅠ与PSⅡ在类囊体膜上是侧向分割的假说,免疫电镜定位研究结果[8]有力支持了这一观点。
自1987年以来,利用高浓度毛地黄皂苷增溶,去氧胆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OC-PAGE)分离类囊体色素蛋白复合物,从油松类囊体中分离得到两种PSⅠ,随后在豌豆、菠菜、杨树等植物的类囊体中均分离出类似的两种PSⅠ(称为PSⅠ1和PSⅠ2),根据实验中表现出的增溶特性,可初步确定PSⅠ1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膜外周,PSⅠ2则主要分布在基粒膜垛叠区[9]。重复实验,用TritonX 100处理只增溶了1种PSⅠ(PSⅠ1),再用高浓度毛地黄皂苷可从类囊体残体增溶得到另一种PSⅠ(PSⅠ2),不同试剂处理,现象相同,可见用高浓度处理可得到PSⅠ1和PSⅠ2,低浓度处理只得PSⅠ1[9]。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普遍认同大部分PSⅡ位于基粒膜垛叠区,而两种PSⅠ在类囊体膜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基粒垛叠区仍有部分PSⅠ,并且两种PSⅠ是异质的。
至今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很有限,光系统的组成和分布是复杂的,每一次新的突破都离真相更近了一步,科学永无止境,在光系统的研究上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1]唐萍.PSⅡ各组分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58-61.
[2]Murphy D J.The molecular organization of the photosynthetic membranes of higher plants[J].Biophys Acta,1986,863:33-94.
[3]Baker N R,Webber A N.Interactions between photosystems. Advances Botanical Research,1987,13:1-56.
[4]郑彩霞,高荣孚.光系统的异质性及其在类囊体膜上分布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5):79-87.
[5]Staehelin L A,Arntzen C J. Regulation of chloroplast membrane function: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change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membrane components[J].J Cell Biology,1983,97:1327-1337.
[6]Thomas J B,Blaauw O H,Duysens L N M.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ize and photochemical activity of fragments of spinach grana[J].Biochim Biophys Acta,1953,10:230-240.
[7]Sane P V,Goodchild D J, Park R B. Characterization of chloroplasts photosystems 1 and 2 separated by a nondetergent method[J].Biochim Biophys Acta,1970,216:162-178.
[8]Goodchild D J,Andersson B A,Anderson J M. Immuno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olypeptides associated with the oxygenevolving system of photosynthesis[J].Cell Biology,1985,36:294-298.
[9]高荣孚,郑彩霞,童年,等.高等植物光系统I的研究(I)叶绿体中存在两种光系统I[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19(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