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1-08-15 00:53潘晓华
绿色科技 2011年11期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旅游生态

杨 英,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 农 学院,江西 南 昌330045)

1 引言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服务业发达的国家,旅游产业在服务业中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目前全国各地有着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都相继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江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应实现优势互补,结合其他旅游资源,把以鄱阳湖为核心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把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产业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2 鄱阳湖旅游经济建设的意义

鄱阳湖旅游最初的构想是打造一个鄱阳湖核心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项目,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中国九江2009走进鄱阳湖自驾之旅启动仪式。在金融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上万亿元,鄱阳湖生态旅游建设初具成效。生态资源在开发中得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湖边的湿地每年都会吸引全球近95%以上的越冬白鹤和其他珍贵候鸟,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环湖旅游产业在配套中逐步走向完善,仅滨湖地区打造的景区景点就达30多处。作为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这将是江西省旅游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时机。2010年12月8日,中信庐山西海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这个项目将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区域,5年内投资和招商120亿元人民币,并在2010年年底实现开工建设。将建设高规格的度假酒店、养生度假村和文化体育公园,把片区打造成集休闲、会议、运动、度假、养生等为一体,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的高品质的生态养生度假胜地。

(1)旅游经济建设有利于增加本地区的财政收入。旅游业成本较低,见效快,在发达地区和国家,旅游业创造的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发展旅游经济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质量,更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2)生态旅游的兴起,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保护景观的原生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生态旅游”这一术语的提出,并于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3)旅游经济建设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是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餐饮,其发展关联度大,旅游业的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发,作为其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餐饮将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缓解就业压力。

3 鄱阳湖旅游经济建设中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自然资源优势

整个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59.7%,全省种子植物约有4 000余种,蕨类植物约有470种,苔藓类植物约有100种以上。低等植物中的大型真菌达500余种,有标本依据的就有300余种,鄱阳湖地区周围生物种类丰富,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3.1.2 气候条件

气候是旅游者出游旅行考虑的必要要素,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提高不同游客的旅游心情指数,进而增强不同游客的旅游欲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鄱阳湖地区全年气候温暖,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良好的气候条件为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舒适的气候环境。

3.1.3 交通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昌九高速、九景高速、沪昆高速西至萍乡、梨温高速等的修建也将为不同地区的旅游者进入鄱阳湖地区的旅游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江西民用航空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以南昌为轴心,自北向南,以九江、樟树、泰和、吉安、景德镇、赣州连接全省和全国各地及香港的航空运输网,除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外,江西还有九江、赣州、景德镇和井冈山4个民航机场。

3.1.4 文化特色

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靠一种旅游文化来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还要融合多种文化,为旅游经济注入新的内容。南昌起义的爆发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酝酿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陶瓷艺术的发展,积淀了独特的陶瓷艺术文化,此外江西省民族众多,全省共有38个民族,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也为旅游文化建设增添了色彩。

3.2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生态旅游环境破环严重

虽然在开发的同时,严格提倡保护生态旅游环境,但由于对景区准入性限制不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此外,虽然鄱阳湖的水质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靠近工业区的地带,工厂没有严格的排量限制和排污处理,废渣废水处理不当,造成湖水污染严重,影响整体水质,破坏了生态旅游环境。

3.2.2 开发思路不明确、规划不合理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目前发展机制尚未健全,缺乏规范的开发以及科学的发展方案,造成发展思路混乱,管理不力,规划不尽合理,同时造成许多资源的浪费。

3.2.3 宣传强度不够,品牌效应不强

全国各地许多有着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都在大力提倡发展模式多样和主题鲜明的旅游,竭力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但鄱阳湖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主题并不鲜明鲜明,宣传强度不够,品牌效应不强,其发展不仅要在本地区和全国各地区树立自己的品牌,更要让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知晓自己特色。

3.2.4 受传统观念制约,开发技术落后

现代旅游对旅游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旅游经济提倡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其发展也不例外,各方面对技术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例如对先进旅游设施的布局,对先进旅游宣传技术、先进旅游讲解技术、先进旅游规划技术的要求等。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这里有丰富的生物物种,例如鄱阳湖生态鱼鱼种,同时也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通过开展各种适合于本地区的生态旅游活动,如通过开发本地的独具特色的生态饮食文化,制作本地区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纪念品,开展独特的生态观光活动等方式,发挥自己的长处。此外,可以借助本地区的陶瓷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来加强对本地区旅游主题的宣传。

4.2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本地区旅游的知名度

综合报刊杂志、广播节目、电视专栏访谈、网页形式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强在这些宣传渠道上的宣传力度,列入根据本地区特色,设计独具风格的网页,在广告词、广告页面等设计进行拓展,此外,还要通过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讲解,别致的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等方式扩大本产品的知名度。

4.3 明确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

明确的发展思路是取得发展的向导,要让本地区的旅游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制定明确的目标计划,才能保证其发展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规划,减少开发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规范市场,创优旅游发展环境,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相统筹,削弱政府对相关旅游企业的控制力,革新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互动。制定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打击一些不合理的低俗的旅游活动,引导旅游业朝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使其更加成熟和规范。

4.4 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及资源物种的破坏

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和目标,它提倡以最小的资源破坏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国家和社会对鄱阳湖地区的资源保护已是相当的重视,但开发至今,其资源和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鄱阳湖水质下降,鄱阳湖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它的破坏将会造成我国整体淡水资源的减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要在良好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所以鄱阳湖水质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始景观的破坏都应该引起强烈的重视,建设生态旅游经济,不是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是要把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纳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1]韩 笑.生态旅游及其绿色营销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1):31~32.

[2]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127~128.

[4]潘 洁.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21~22.

[5]张完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8(2):78~79.

[6]宋 瑞.生态旅游:多目标多主体的共生[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7]李维余.四川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8]鲁 铭.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9]吴人韦.旅游规划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0(3):43~45.

[10]张 昕.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合理配置[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5.

[11]陈宏林.浅论绩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6):83~84.

猜你喜欢
鄱阳湖生态旅游生态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生态养生”娱晚年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