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念祺
汉灵帝的荒唐“卖官”花样
文/程念祺
东汉时宦官专政,宫廷政治之下,皇帝用人,不是所亲,就是所爱。故外戚和宦官在宫廷政治中,是有天然优势的。
为了聚敛钱财,灵帝想出了种种卖官鬻爵的办法。
灵帝曾创办鸿都门学,招引了许多文士,其中大多是些趋炎附势的无行文人,喜欢讲些闾里风俗的故事,很能投合灵帝的口味。后来,灵帝就让地方州郡和朝廷三公来举荐这些人做官。凡被举荐者,名字和任官大小,都张榜于鸿都门,各按官爵等级出钱;而且允许先买后付,价钱加倍。他还设立了一个专门卖官的机构,叫“西邸”,按官爵大小,明码标价。若是二千石的官,就卖二千万贯。若是四百石的官,就卖四百万贯。卖官得的钱,都储放在宫中的西园。
因为兴建工程的需要,灵帝曾要求地方官在升迁时出钱“修宫”,一律到西园按等级核价,然后才能上任。有人交不上钱,甚至自杀。有人不屑于做这种勾当,想辞官不做,却不被允许。一个叫司马直的人,新任巨鹿太守,素有“清名”,朝廷允许他只缴三百万。但司马直坚决要求辞职,受拒后愤然服毒自杀。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那时,一个叫崔烈的人,通过灵帝的傅母程夫人,花了五百万,买了一个司徒。等到拜官那一天,灵帝对身边的人说,后悔当初卖得太痛快了,其实可以跟崔烈要价一千万的。程夫人不高兴地对灵帝说,崔烈是冀州名士,是看在她的面子才肯花钱买这个官的,怎么还嫌卖得便宜呢?显然,崔烈是走后门,花了钱才买到这么个官的。灵帝无非是对程夫人旁敲侧击,说她从中得了好处。崔烈的名声,从此大跌。一天,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问他的儿子崔钧,说自己现在位居三公,可曾听到有什么议论。崔钧回答说:“大人年轻时已获得了好名声,历任卿、太守之职,议论您的人都觉得您应当位居三公;现在您位居三公了,却让天下人失望。”崔烈问这是什么原因。崔钧说:“议论的人都嫌你的这个三公之位有铜臭嘛!”崔烈听了恼羞成怒,举起手杖,劈头盖脸打将过去。崔钧狼狈而逃。崔烈大骂,说父亲揍你,你也敢逃,这符合孝道吗?崔钧说,舜很孝敬父亲瞽叟,父亲打他,他就忍着,但父亲要杀他,他只好逃走了。
靠卖官鬻爵的钱,当然还不能满足私欲。灵帝在皇宫内还设立“中署”,让地方上在按常例“贡献”之外,并加收各种珍宝,直接送到“中署”,称为“导行费”。他把各地的平准机构,一律改名为“中准”。从此,各地平准机构贱买贵卖的收入,一律由宦官控制,直接归皇帝个人使用。灵帝入继皇位之前,身为侯爵,家境“宿贫”。等他做了皇帝,就觉得皇帝也应该有私人的积蓄。即使贵为皇帝,他依然抱怨钱不够用,抱怨自己没有条件“啃老”。他经常感叹,桓帝为什么没有许多积蓄留给他。遂在西园造万金堂,把国库的金钱和缯帛都收放其中,变为他的私财。他甚至还把搜刮来的钱,分藏于诸位小黄门和常侍宦官那里,各数千万。
说到底,宦官的专权擅政,从来都是以满足皇帝的贪欲为前提的。灵帝曾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张常侍就是张让,赵常侍就是赵忠。灵帝这么说,无非是因为这两个宦官,对他的贪欲从来都是支持和怂恿的。而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在东汉的宫廷之中,宦官往往反奴为主,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倒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吕思勉先生说,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政柄的不是宦官就是外戚。外戚是纨绔子弟,是些无知无识的人,宦官更不必说。他们既执掌政权,所用的自然都是他们一流人。这一班人布满天下,政治自然没有清明的希望。要晓得黑暗的政治,总是拣着地方上愚弱的人欺的,总是和地方上强有力的人,互相结托的。所以中央的政治一不清明,各处郡县都遍布了贪墨的官,各处的土豪,就都得法起来。那么,真不啻布百万虎狼于民间了。”吕先生的话,讲得真是再透彻不过了!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