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吏铁良:被自己所忠诚的体制吞噬

2011-08-15 00:43周昂
领导文萃 2011年12期
关键词:清廷尚书袁世凯

□周昂

能吏铁良:被自己所忠诚的体制吞噬

□周昂

袁铁之争

北洋军建立后,袁世凯特意保奏铁良为京旗常备军翼长,参与训练新军,以示讨好满人之意。就连练兵处“襄办”,也是袁世凯保奏铁良当上的,时人一度视铁良为“袁之爪牙”。

但是,袁世凯不知道,铁良心中另有一套想法。“比朝眷日隆,乃思夺世凯之权,谓海外党人排满之说甚炽,以汉人久握军事大权,甚非慎固根本之计也。”尤其当铁良南下归来,发现筹来的军饷,多被练兵处会办袁世凯用来充实北洋军后,遏制其进一步扩张,便成了铁良的要务。

还是从粮饷发放开始。

1905年,铁良就任户部尚书,随即着手从财务上对北洋军“钩稽精核”,使得北洋粮饷捉襟见肘。同时,铁良开始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依靠留日归来的多尔衮后代良弼联络士官学生,与袁世凯嫡系倾轧,对此,袁世凯大为不满。

1906年春夏之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纷纷回国。8月26日,清廷召开御前会议,讨论立宪事项,在这次会上,关于立宪缓急,铁良和袁世凯又发生了一场争论。铁良无法反对已成共识的立宪潮流,但坚决反对袁世凯期待的“急进”,在他看来,主张设立大权独揽的“责任内阁”,还想担任副总理大臣的袁世凯,野心已昭然若揭。用铁良一句直白的话说:“如乃公所谓立宪,实与立宪本旨不合”,“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

最重要的还是维护满人政权,这是铁良贯彻终身的信条,而这显然也最对朝廷的胃口。

袁世凯此时简直恨透了铁良。随后觐见慈禧,袁世凯联合奕劻参了铁良一本:“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结果弄巧成拙,西太后本来已经拟旨,不让铁良等“反对派”再参加御前会议,但袁世凯的表现,让她马上改变了主意,将此旨留中不发。铁良转危为安,贴上“野心家”标签的袁世凯却成了众臣攻击的对象。

1906年11月,清廷颁布上谕,设陆军部,一切军务均归其管辖,任命铁良为该部尚书。袁世凯大势已去,只得主动交归北洋六镇中的四镇。次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失去了最后的军权。

袁铁之争,铁良已占了上风。但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清廷。曾担任铁良幕僚的恽宝惠曾一语道破天机,“铁良敢于这样做,仍由于宫廷之主持。慈禧太后之为人,阴鸷而多智谋,对满汉大臣能恩威并用,权不旁落,绝非一般妇女所能及。”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铁良,都是慈禧的棋子。

前朝梦忆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三岁的溥仪登基,执掌大清的变成了其父载沣。

载沣有足够的理由恨袁世凯。一些民间演义中,光绪临终之前向这位手足兄弟托付的唯一心愿,就是杀掉当年“戊戌变法”的告密者袁世凯,载沣满含热泪,答应为光绪“报仇”。实际上,一些史家认为,即便没有这层私人恩怨,载沣除掉袁世凯也势在必行,当时“内外军政,皆是袁之党羽。”袁氏不去,对大权始终是个威胁。老大帝国风雨飘摇,载沣能信任的人,实在不多。

1909年1月,载沣以“足疾”为由,令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开缺回籍。

对袁世凯去职,铁良自然欢喜。恽宝惠回忆道,“及太后既死,袁又被逐,铁始心安。”

铁良不会想到,这个消息同样意味着,他也走到了尽头。

恽宝惠回忆道:“当时载涛、毓朗想握军权,以铁为军事熟手,一切仗其指导协助。亦惟其是军事熟手,所以不能不加以忌嫉。”根红苗正的良弼此时也不满屈居铁良之下,每每离间皇叔载涛与铁良的关系。袁世凯走了,铁良成了皇室宗亲们下一个瞄准的目标。

而对于末世大清的一套潜规则,素来“不阿权要”的铁良又显然没有袁世凯在行。一个透着悲凉的故事是,铁良曾一度想拉拢庆亲王奕劻,便像模像样地在其生日时送以万金,不料收了袁世凯无数贿赂的奕劻颇有些嘲讽地问道:“此不是来开玩笑乎?”毫不买账。

由此,相对于罢免“祸患”袁世凯时遇到的阻力,朝廷除掉忠臣铁良反倒顺畅得多。1909年夏,朝廷突然先将铁良的禁卫军训练大臣免去。1910年2月,又将其陆军部尚书罢免。铁良闲居在家一年后,朝廷又担心他暗通北洋军,将他外放南京,担任了江宁将军这个闲差。

至于铁良的继任者,新任陆军部尚书荫昌,之前竟然从未带过军队。但正是这样,皇室对其十分放心,认为“遇事不致掣肘”。

铁良,这位清廷能吏,终究被一个积重难返的专制政权,不分远近亲疏一并吞噬。

1911年5月,清廷“皇族内阁”出台,形势急转直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一声枪响,革命终成洪流。不到两个月,全国十余个省份宣布独立。铁良闻讯“惊骇跳号,泪尽血出”,悲叹“夫何济哉!夫何济哉!”随即指挥清军镇守南京,后被革命军击败溃逃。此前,朝廷命荫昌率北洋军开赴湖北,然而与袁世凯藕断丝连的北洋军却不听号令,荫昌束手无策。无奈之下,载沣只得重新起用袁世凯,但帝国已然进入了倒计时。

1912年1月,铁良加入了旨在反对南北议和、反对清帝退位、反对起用袁世凯的满族亲贵组织“宗社党”。他们一方面致信袁世凯,声称要与他“同归于尽”,一方面准备由铁良带军南下与革命党决一死战。然而,随着1月26日“宗社党”领袖良弼遇刺,时局已不可逆转。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宗社党党徒纷纷出京。铁良寓居天津租界内,开始了漫长的复辟活动,只是一切唯有徒劳。1938年,76岁的铁良病逝于天津,他的墓碑上刻着“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前江宁将军予谥庄靖满洲穆尔察公墓志铭”,依旧是昔日的头衔。此时,大清已经终结了26年,他的老对手袁世凯也已经死了22年,时局的热点,早已换成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

——最终,铁良留给民国世界的,不过是前朝梦忆。

(摘自《中国周刊》)

猜你喜欢
清廷尚书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尚书·禹贡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