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
(当代江西杂志社 江西南昌 330006)
任何一次全党统一进行的理论学习讨论,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都务求实现认识上的突破,达到预定的目标。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经历了数次大学习大讨论。 比较近的两次是:“1992年姓‘资’姓‘社’大讨论”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讨论实践活动”。通过比较,笔者发现这两次学习讨论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姓 “资”姓 “社”的大讨论,是延续过去对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还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一次思想交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存在着很多禁区,使得一些传统观念依然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很多禁区不敢去触及,这是导致改革不能深入下去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根源。特别是存在谈 “资”变色,谈 “私”变色的问题,还有凡事必先问姓 “资”姓 “社”,在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还很不解放。随着改革前进的步伐,民营企业潮水般涌现出来。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及时提出 “劳动者可以从事个体工商业”,但有“雇工不准超过8人”的规定。国家和各省相继出台有关政策,为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村富余人员从事个体工商业创造了条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私营企业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很大发展。党的十三大以及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国务院相继发布了 《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促进了个体工商户自行调整、私营企业起步发展。但这一时期的私营企业主要以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为主,规模较小。面对这种情况,私营企业要不要加快发展,它的发展会不会对社会主义产生冲击?有人提出要扼制私营企业的发展,预防社会主义变颜色。尤其是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内外政治形势的影响,党内外再次出现思想纷争,蛰伏多年的 “左”的思想有所抬头。有人责问: “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这种思想交锋不但出现在理论学习讨论中,也大量见诸报端等舆论工具。
“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继续“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发展观,还是遵循“科学发展”的思想隐性大交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是从正面进行的,表面上没有两种相反的思想搏斗,但实际上存在两种思想的激烈交锋,只不过不像姓“资”姓“社”大讨论那样公开的,而是隐性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是继续坚持“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还是从资源国情等实际问题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这两种发展观的交锋在各种场合频频出现,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注重城市发展而忽略农村发展,注重东部发展而忽略西部发展,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发展,等等。资源的破坏,改革是发展还是退步?出现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与破坏资源、竭泽而渔思想的交锋;官场的腐败,改革是富官还是富民?出现反腐败与腐败思想的大搏斗;分配的不公,改革是稳定还是动荡?出现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与维护少数人和小集团利益的交锋……。这些重大思想交锋,看似不如过去两次思想大解放那么集中、明显,危害程度似乎不那么大,其实,它们关系到改革开放能不能继续,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能不能实现的重大问题。这些隐性的正反两种思想大搏斗、大交锋,无不表明新的历史时期思想交锋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新特点,其激烈之程度,其关乎中国前途命运之厉害,比起任何一次思想搏斗都毫不逊色。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突如其来的“非典”侵袭,引起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警觉。
姓 “资”姓 “社”大讨论,让人们重新认识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90年代初,人们在改革开放面前踯躅不前。“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 ‘社’的问题。”[1]为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1992年1月至2月,已是88岁老人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视察途中发表了重要谈话。他的谈话共6个部分近万字,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其重要观点,概括起来有18个方面。其中,对人们思想触动最深,对改革开放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判断姓 ‘社’姓 ‘资’的标准。他指出: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并明确“特区姓‘社’不姓‘资’”[3]与此相呼应的观点还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5]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在全国蓬勃兴起。
科学发展观大讨论,让人们认识了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新阶段呈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前期改革开放中遗留或产生的,包括思想上、实践上各种阻碍和危害继续发展错误思潮和做法。为了引导我国人民端正发展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动了一场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概念,在随后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又在当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3月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面体现并进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2007年,胡锦涛发表著名的“6·25讲话”,首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系统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其目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7]
姓“资”姓“社”大讨论,最终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这次大讨论,冲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错误理解的思想禁锢,解决了“谈资变色”“谈私变色”等大是大非问题,给人们注入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解决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扫除了发展中的思想障碍。这次思想大解放,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长远走向,其功绩永载党的史册。此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1996年后,民间投资积极性高涨,私营经济高速发展,干部“下海”、知识分子“弄潮”,民营科技企业开始创办。许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促进了私营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在1997年以后,个体私营经济的资本投入和产出越来越大,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一批私营企业走向规模经营,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我国改革开放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开放城市从特区进入到沿江沿岸城市,又逐步推进到各省会城市,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改革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姓“社”姓“资”大讨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无疑树立了一座丰碑,它无愧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科学发展观”大讨论,为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经济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把人们的思想从“愚昧盲目”中解放出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久发展。科学发展观解决了我国持续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是正确的发展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民族复兴的大业具有重大意义。进入2008年,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发展观大讨论。这是我们党在“姓‘资’姓‘社’大讨论”11年之后,有组织有领导的又一次大学习讨论。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讨论,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保证了我国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解决各种突出矛盾,保证了持续健康地发展。此后,我国经济上出现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政治上出现坚持反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社会上出现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环境上出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以保证我国改革开放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把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因而,这次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
无论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出发,开展姓 “资”姓 “社”的大讨论,还是从全面纠正深入改革开放中的各种错误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出发,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的必然要求。思想理论上的不断成熟,是我国深入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腾飞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前提和基础。○
注释:
[1][2][3][4][5]《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10,第372页、第372页、第372页、第373页、第373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
[7]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