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2011-08-15 00:42
中国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物价价格

文摘

下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将经历更大变动

首先是外汇市场美元贬值趋势不变。预计2011年下半年外汇市场将继续突出美元贬值策略,但美元贬值将会出现阶段性的反转,即美元先升值后贬值,9月前后是美国特殊的财政年度,美元升值概率较大,随后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贬值幅度和速度。预计美元指数将继续下行70点指数,甚至有跌破70点分水岭的可能。同时美元指数有上升的可能,美元指数有可能会快速、短暂升值到80点以上水平,大起大落是美元指数下半年的基本态势。

其次是股票市场价格高涨不断。预计2011年下半年全球股票市场将会呈现高涨与平稳并行的局面,其中美国股市上涨将会突出,美国道指将会突破12800点上行到13000点,标普指标将会上升1300-1400点,甚至有1500点的可能,纳指将会上升到2900点至3000点。预计欧洲股市将会上下震荡。预计发展中国家股市高涨和股市低迷并行,差别性十分突出。

第三是黄金市场走势刷新纪录。预计2011年下半年国际黄金市场将会进一步刷新纪录水平,上涨到1700美元,时间将会发生在第四季度。

第四是石油价格将上行。预计2011年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将会继续上涨,一方面是石油价格的回调性支持未来的价格高涨,另一方面是气候季节因素将会形成价格的推力,更重要的是价格本身与政策和战略组合的结果将会形成上涨的舆论和动力。无论石油还是黄金的报价,关键取决于美元,美元贬值的策略没有改变,石油和黄金上涨就难以避免。预计石油价格第一步上探至120美元水平,随即将挑战147美元,甚至会超越记录水平,达到150美元。

最后是市场利率复杂动向难以确定。其中美联储的利率动向是关键因素,预计美联储有年内改变政策方向的可能,超低利率水平的维持时间、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以及未来的通胀压力等因素,都有可能促使美联储结束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加息对策有可能提前来临。笔者预计年内第四季度美联储的动向将会发生变化。欧洲的利率抉择十分复杂和艰难,不自主和难自主将会进一步加大欧元风险程度。欧洲央行将会采取1-2次加息行动。日本利率继续维持现状,难以有根本性改变。发展中国家多数将继续加息,但风险程度将会急剧扩大,控制力的挑战将会因利率扩大。全球利率状态主要参数是经济指标走向,以经济为主的指标是决定利率的关键,通胀指标是焦点。

[谭雅玲《经济参考报》2011-07-13]

减负,不仅仅靠“3500元”

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的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决定,将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并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调为3%。调整后,工薪阶层的纳税人数由8400万人减少到2400万人。专家测算,月薪5000元的工薪者,在扣除“三险一金”后,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由160元降至10.5元。

个税改革,为中低收入者减负开了个好头。然而,从总体上看,普通百姓收入偏少、增长较慢,身上的负担仍然很重。要改变这一现状,仅靠减税是不够的,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在“减负”和“增收”两方面都下足功夫。

城镇职工的社保缴费,是工薪阶层的一个沉重负担。目前,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三险一金”,都是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的,占到了个人工资收入的23%。如果加上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个人要缴纳的钱还会更多。虽然社保为百姓以后的生活提供了一份保障,却加重眼下的负担。手头不宽裕,过起日子来自然紧巴巴。

这些年,在社会财富蛋糕的切分中,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是减少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也低于GDP的增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3096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只有1730元。

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低,从这次个税调整中也能看得出来。个税起征点调到3500元,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就锐减到2400万人,整个工薪阶层只剩下7.7%的人缴纳个税,说明绝大多数工薪者的收入远远没到“起征点”。这也就不难理解,起征点调整缘何成为争议最多的焦点。因为,依目前工资水平,个税起征点确实有点高;但换一个角度看,不一定是起征点高,而是普通百姓的工资水平太低了。

因此,进一步减轻普通工薪阶层的负担,还需要公共财政有更多的担当,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让人们兜里的“活钱”再多些。在“减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直接增加百姓收入。大家的钱包鼓了,消费才更有底气,生活水平才能明显改善和提高。

[百合《人民日报》2011-07-11]

不能轻言“物价拐点”已到

价格未来的走势不仅取决于翘尾因素,要看“猪”的脸色,还受外界已经形成的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6月份经济数据,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6.4%,创最近三年的新高。

尽管如此,一些机构和专家对未来CPI的走势判断却很乐观,认为随着翘尾因素对价格影响的逐步降低,6月份的CPI将成年内高点,通胀在年内已成强弩之末,因此建议“货币政策逐步从紧缩走向常态”,以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但是,对今年下半年CPI的走势,不能只根据翘尾因素轻言“六月是拐点”,轻言货币政策放松。

其一,6月份CPI创新高后,通胀预期或更强烈,在通胀趋势确立时,物价很难很快回落。这从6月份8大类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幅度远高于去年就能判断。

其二,食品价格的走势相当复杂,在今年极端气候交替出现时,秋粮能否再创丰收,并不具有十分把握。特别是猪肉价格,短期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今年下半年将维持高位震荡的态势。

其三,推动价格上涨的其他因素,包括输入性通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内人力成本等,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特别是下半年,美国经济一旦复苏加快,美国极有可能加入全球通胀的行列,这对国际物价的走势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其四,目前价格走势呈全面上涨态势,在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减时,很多商品、服务也搭上了涨价快车。

在影响价格因素不确定性颇多、价格本身已处于高位运行时,价格未来的走势不仅取决于翘尾因素,要看“猪”的脸色,还受外界已经形成的价格上涨预期的影响,轻易判断“拐点”出现,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即使7月份物价走势有所回落,但下半年价格整体处于高位运行,当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掉以轻心,不排除物价再创新高的可能。

所以,货币政策一定要保持警惕和延续性,特别是房地产经历半年的调控后,投资增长依旧维持在35%的高位,一线城市的房价迄今没有回调的明显证据。中国经济的两大风险,依然是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当然,加息等紧缩政策的副作用已凸显,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很大影响。建议央行在维持紧缩态势的同时,应该对中小企业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不仅要想方设法确保其融资需求,在未来更应采取不对称的加息措施,降低其融资成本,避免调控误伤中小企业。

[马光远《新京报》2011-07-10]

当心地方债务透支民生幸福

近些年来,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的地方政府负债问题,一直备受舆论关注。媒体曾经大量报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快出政绩、多出政绩,不惜大肆举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上届班子的政绩,下届班子的包袱”。但即便如此,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还是让人感到有些震惊,因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已经严重透支了明天的幸福,地方综合财力的一半以上都得用来还债——超过五成的偿还债务率和超过七成的担保债务率,实在是高得有些离谱。

我们常当笑话一样地听说,欧洲某个国家破产了,美国某个州关门了,日本某个镇倒闭了;但是,谁能想到,我们的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破产率”居然分别高达19.9%和3.56%——所谓“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高于100%”,实际也就是说,这些地方政府已经事实上达到了破产的标准,喻示着行政的失败和官员的失职,既是对政府公信力的透支,也是对民生幸福感的绑架。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虽然2009年国务院试水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但额度只有2000亿元,这与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悬殊有如天壤。某种意义上,2000亿地方政府债券之外的9.8亿其他地方政府债务,都存在很大的违法嫌疑。因为在法律上找不到负债依据,所以大部分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主要依赖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收入来偿还。这又形成两大弊端:一是政府举债愈发欠缺规范,二是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致使地方政府成为高企房价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一个粗浅的道理是:既然是借钱,那么就必须偿还,地方政府又不能创造任何财富,最终的负担必然会转嫁给广大的纳税人。虽然大厦越修越高、马路越修越宽、广场越修越大,终究只是一个经不起风险的肥皂泡;更何况,举债发展的速度之下,重复建设与低质发展必然遗患无穷。

[舒圣祥《检察日报》2011-06-29]

“物价敏感”是中产阶层脆弱的实证

当下,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这个被社会学家公认为是社会稳定中坚力量的群体,正在壮大中平衡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但是,中产阶层面临重重困境也是不争事实,物价敏感群体由低收入者向中低层白领蔓延,在笔者看来,就是中产阶层脆弱化和发展壮大遇到困境的明证。

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看病难、看病贵、养老保障、教育收费等问题始终位列前十,困扰着民众,这当然包括了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同样出现了因病致贫、教育花费致贫等现象,这使中产阶层的即期消费意愿减弱,储蓄意愿大大增强。所以,中产阶层的基本需求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且边际消费倾向还大幅度的下降。这是审视物价敏感群体由低收入者向中低层白领蔓延的一个背景。

生活负担加重无疑是中产绕不过的一个门槛。可以说,尽管年收入在 10万人民币左右的中产阶层是表面风光、实则脆弱的一个群体。有研究表明,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大约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间收入位置,他们绝大部分遁入了社会收入的最底层。也有学者从统计学上验证了中等收入者的脆弱性、不稳定性。那么,物价高压之下,中产能抗得住吗?能不能坚守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呢?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其关键并不是那些或高或低的收入数字,而是拥有一种具有前景、稳定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但是,物价敏感群体由低收入者向中低层白领蔓延表明,他们的焦虑在于对社会可预期和自身发展可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握上。

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产阶层的演进是一个重要的表征。就笔者的观点,中产阶层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一个自发和自然的过程,而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任由效率优先、市场机制独行,政府不能有效地运用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去引导、协调这一过程,那么,我们的社会整体就很难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为 23%左右。但是中产收入阶层里中下阶层占了 68.5%,这些人稍不留神,就会成为低收入阶层的替补。因此,面对物价敏感群体由低收入者向中低层白领蔓延,必须谨防中产阶层成为贫困阶层的“替补”。

[朱四倍 人民网-观点频道2011-07-12]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物价价格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价格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价格
价格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价格
2012,物价的期盼
谨防中产阶层由“敏感”转变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