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武
(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南宁 530004)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高等院校的党组织必须与新的变化了的实践相适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因应这一时代变化,适时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强调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1]1,“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2,“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1]3。高校党组织应该乘势而上,率先走在全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前列。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准确把握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学习”的诸多意蕴,这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之一。
带头学习,是针对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者而言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首先应该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者带头学习的党组织,这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个重要条件。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过程之中,也体现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整个生命历程之中。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不仅客观上要求其组织的普通成员必须成为学习型的人,更要求其组织的领导者必须率先成为学习型的领导者。这是由领导者在团队中的角色所决定的。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负有决策、指挥、协调、控制等重要职责,始终是学习型组织不断成长的“第一推动力”[2]83。对于整个学习型组织而言,其领导者始终起到引领、示范、凝聚、规约、协调等客观作用,其组织成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其领导者的众多“追随者”。要求组织成员重视和参与学习,领导者必须作出表率,带头重视和引领学习,带头树立学习意识,率先垂范,在不断塑造自我的过程中重塑组织,达到自我与组织同步成长,同步超越,同步成为学习型的有机体。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成功地开展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组织化的学习教育活动,强化了组织的共同愿景,大大改善了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实现了成员自我和组织的双重超越,其实质就是一次学习型党的建设活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同样是带头学习的典范,同样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党的建设的深入开展。可以说,在一个学习型组织内部,必定有一个带头学习的领导集体,这是包括高校党组织在内的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
全员学习,是就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学习主体的范围而言的。“一个都不能少”,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客观要求使然,是全员学习的本质精神。这种全员学习在彼得·圣吉那里具体由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表现出来。“团队学习是指通过组织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整体合作能力,并把个人能力汇成组织能力,使组织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的过程。”[3]84
学习型组织理论同样认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更快[3]84。团队学习不仅体现了全员学习的整体超越理念,而且为全员学习提供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团队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经验生活里并不少见。科研小组团队、劳动竞赛团队、“三下乡”团队等都可以视为团队学习的具体形式,在这样的团队里,成员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充分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带头学习突出的是学习型组织整体中的个体特征的话,那么,全员学习突出的则是学习型组织的整体特征。全员学习内含着现代管理学中由“成本人”向“资源人”的重大理念转变。传统管理学从成本的角度出发,针对团队能力的提高往往“向外看”,实施“短平快”,大搞引进、剔除等手术,不断进行所谓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往往收效甚微。而现代管理学则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向内看”,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资源”,强调的是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区分优劣加以任意取舍。全员学习,其本质是内部挖潜,自身升级。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运用,全员学习理应成为其一大特征。
主动学习,是针对被动学习而言的。学习是指由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人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或间接地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得经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具有积累经验、获得信息、促发联想、促进思维和决策的作用[4]77-79。可见学习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推论,学习理应成为人们主动的行为,因为成长进步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这样一来,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之分就毫无意义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活动毕竟不同于逻辑推理那样完全由理性来控制运行。各种半强制性的理论学习、官味十足的陈词滥调、近似催眠的冗长讲话、流于形式的民主会议、言不由衷的个人表演等,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并不少见。破坏主动学习兴趣并导致产生被动学习心理的事实根源,无不与这些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强调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主动学习应作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被体现出来,彻底铲除各种被动学习的现实土壤,让学习的本意重新占据人们的心灵并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中,无论组织整体意识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自发或半自发、被动或半被动的学习状态,代之而来的是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科学学习,使学习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又可称为团队学习,是针对个体独自学习而言的。它既体现出学习的社会属性,又揭示出现代学习的新特点。“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1]1-2在“世界历史”日益呈现的今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体都必须正视这个影响我们生活并日益强大起来的外部世界。而互动学习的方式,就是学习型组织向这个强大的外部世界不断获取新能量的现实手段。仅仅依靠过去那种独自学习,追求自我强大的单一学习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知识时代对组织和个人的要求。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客观上要求人们之间必须加强联系和合作,这为学习型组织的互动学习方式提出了广阔而深厚的现实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市场竞争和利益冲突的日趋加剧,人们之间合作的条件要求越来越苛刻,这也直接影响着互动学习的深入开展,竞争对手之间尤甚。在学习型组织内部,毕竟还有激烈竞争,毕竟还有不同利益主体存在,这些都是互动学习的严重阻碍。然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大局出发,切实增强互动学习,提高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那么,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学习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党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延安整风运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南巡讲话”等,无不闪耀着“互动学习”的思想理论光辉。可以说,没有互动学习所引起的比较、鉴别、筛选、实践、总结等过程,就没有组织和个人的成功和进步。只有互动学习,才能使单个人的知识逐步汇集并上升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知识,进而发挥系统的非加和性效能(非加和性效能,指组织知识大于组织成员个人的知识之和,组织智能大于组织成员个人的智能之和)[2]84。
真实学习,显然是与虚假学习相对而言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特别强调真实学习是学习型党组织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所奉行的是真实学习,它根本区别于名不副实的虚假学习。所谓真实学习,指能够引起学习者行为、观念、方法,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技巧、行为习惯等心理和行为要素,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组织发展和个人完善方向发展变化的学习,是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学习。即是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符合正确的导向、富有实际成效的学习[2]63。只有在真实学习中,高校学习型党组织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反对两种主要类型的虚假学习。一种是半假型。这种类型的虚假学习是出于认识或心理上的半信半疑而导致行为上的半真半假。主要表现为,迫于形势的压力所进行的“虎头蛇尾”式学习,出于装点的需要所开展的“阳奉阴违”式学习,应付检查所组织的“程式化”学习,等等。这类学习一般都是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杂媾物”,虽然让学习者看到了学习的部分价值,但这种学习不是真实学习的形态,更不可能通过它形成真正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其危害范围很广,危害程度较深。另一种是全假型。这种类型的虚假学习是出于认识或心理上的否定甚至背叛而导致行为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主要表现为,不同于半假型虚假学习的“伪装型”、“烟雾型”、“欺骗型”等。尽管手法不同,这类学习从本质上讲都是“颠覆”学习的学习。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其危害范围虽然有限,但其危害程度极深。少数党内的腐败分子一般都有这方面的上乘表演,尤以腐败的高级领导干部为甚。
开放学习,是与封闭学习相比较而言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主题下,开放意识可谓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深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域,同样应该体现出这种开放性。开放学习体现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时代特征。这种学习内在地要求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必须具有虚心的学习态度、宽容的学习风格和科学的学习精神。只有在虚心中开放,开放学习才具有吸纳力;只有在宽容中,开放学习才具有广泛性;只有在科学中,开放学习才具有持久性。那种虚张声势的开放学习、那种装腔作势的开放学习、那种华而不实的开放学习、那种浅尝辄止的开放学习、那种盲目崇拜的开放学习等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学习。它们都背离了开放学习的真正本质。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开放学习实践中,开放只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精神,学习并通过学习达到组织和成员的自我超越才是开放学习的真正目的。
在实际学习中,存在着少数假借“开放”之名,而行“实惠”之实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往往借助“出国考察”、“进修学习”、“经验借鉴”、“基层调研”等机会,大捞个人“名利”资本。这种所谓的“开放学习”,其本质是“开”而未“放”,或是“放”错了地方。坚持固有传统“名利”观念的,显然是属于“开”而未“放”。与之相反,崇洋媚外的,则属于“放”错了地方,迷失在“放”字中。这两种情景都是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实行开放学习时应该努力加以克服的不良倾向。只有在“深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1]4的基础上,才能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真正实施开放学习。
全息学习,是就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能源和信息的作用在排序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源和能源现在居于次要的地位,信息则一跃而成为这一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并彻底改变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置身于信息时代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无疑需要正视和适应这一客观现实,全息学习是学习型的不二选择。尽可能地吸纳和学习信息时代的一切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信息知识,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进行全息学习的本真理念。
当然,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全息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问题。面对海量的信息,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显得如此的渺小,“有选择的学习”成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全息学习的又一个必然要求。具体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息学习应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以下内容的学习上。第一,全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把高校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第二,全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学习,不断引导高校党组织及其成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划清“四个如何认识”的是非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第三,全息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积极推动高校党组织及其成员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第四,全息学习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1]5-8。
全过程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部组织结构而言的。美国管理学家约翰·瑞定(John Redding)提出的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是全过程学习的范式。他认为,“任何组织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组织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组织中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离开学习。”[2]79
众所周知,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许多组织同样存在着学习,有些组织本身就是以学习为业的,譬如它们时代的学校、书院、讲习所等。但是,这些组织不能称其为学习型组织,主要原因是这些组织存在着两种分离状况。即组织存在着工作和学习的分离状况;个人存在着工作和知识的分离状况。前一种分离导致无法通过学习来切实提高组织的绩效,后一种分离则导致知识的学与用脱节,严重损害了个人成长[2]65。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和个人,是在弥合上述两种分离的基础上,把学习、工作和知识三者全过程化的组织和个人。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全过程学习,将彻底模糊学习、工作和知识三者的旧有界限,使三者日益聚合化,日益一体化,并使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生活样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工作知识化等。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全过程学习中,可谓无处无时不在学习、不在工作、不在共享知识。在这样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中,学习、知识共享、提高成员的素质将是组织的重要职能和目标,组织会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和团队学习活动。在这里,学习已经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融入组织的血液之中,全过程学习将代替被动学习和零星学习。这样,在实现组织绩效提高的同时,组织成员也实现了内在素质的提高。
创新学习,是就学习的功能而言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为创新而学习,即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的创新发展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实现以观念、知识、智能更新为表征的人力资源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二是为学习而创新,即为确保和稳步提高学习效果而不断地改革学习体制机制、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努力追求学习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创新[2]8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432,更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和永恒追求。没有创新学习,就不可能实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的自我超越和成长;没有创新学习,就不可能提高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及其成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没有创新学习,就不可能开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崭新局面。
当然,在大力倡导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新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反对任何形式的“伪创新”、“被创新”现象。“伪创新”学习,是指那些貌似新生事物,实则“新瓶装旧酒”,没有实质意义的“包装式学习”。这类学习常常以充斥“新话语”、“新形式”、“新举措”的报告、总结、典型材料等方式蒙蔽视听,博取政绩和名位。而“被创新”学习,则是指那些非本组织或成员所知或所愿,却被别的组织或个人吹捧为“创新”学习的现象。这里的吹捧者往往是本组织或成员的下级或下属。这种“被创新”学习是被他人用来溜须拍马,进而达到其实用主义卑鄙企图的牟利工具。显而易见,“伪创新”学习和“被创新”学习,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学习相去甚远,反而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新学习的大敌。
终身学习,即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学习型组织内部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6]332充分体现出终身学习的理念。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在地包含着这种既古老又弥新的学习特征。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终身学习,无论在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评价,还是学习目的、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由于社会条件不同,只能在少数社会上流人士中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大多数中下层人民往往被排挤在终身学习之外,而且那时的终身学习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单个人,并被作为一种行为美德或人格修养存在。而学习型组织的终身学习,不仅包括其成员的终身学习,而且涵盖其组织的终身学习。这种学习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美德修养,而是学习型组织及其成员的生活方式。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组织和个人已经具备了实现终身学习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条件,但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组织和个人,可谓少之又少。这里也存在着一个衡量终身学习的标准问题。只有那些将学习型组织的全过程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终身实行的组织和个人,才能称其为终身学习的组织和个人,否则,那些只把学习作为生命点缀的组织和个人,即使终身在学习,也不能被视为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的组织和个人。从这个标准来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终身学习的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
综上,带头学习、全员学习、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真实学习、开放学习、全息学习、全过程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它们从各自不同的维度共同揭示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中“学习”的基本特征。弄清这一基本特征,不仅有利于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好地把握“学习”的要义,而且有利于增强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针对性和自觉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便是探讨“学习”的多重意蕴的理论价值所在。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许正中,张永全.学习型组织[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刘仲康,郑明身.企业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李丁.消费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