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浅析

2011-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9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学生管理者

杨 海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高等院校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作为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的神圣殿堂,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

“以人为本”一词对于大家并不陌生,现在的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介常提起该词。“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纵观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在西方哲学中,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1)从当时的思想斗争状况来看,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体现了一种新的反传统的思想倾向,即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此时的人本主义就是反传统神学。普罗泰戈拉的反对神学权威,树立人的权威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到十五至十六世纪,欧洲人本主义思想涌现,其基本精神就是抬高人的地位,贬抑神的地位。在当时各个学科领域,特别是文学、艺术,都贯穿着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人文主义运动有着其局限性。

而后,费尔巴哈在《哲学原理》中说:“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2)他把人看作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者,是感性的,否定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把哲学研究从抽象的思辨感念转向具体的人,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于是人们把费尔巴哈看作是人本主义创始人并称他的哲学是“人本主义”。

在中国,虽然我国古代并没有确切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一词最早见于《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除此之外,如孔子提倡“贵仁”,强调了对人的重视和尊重。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指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以民为本”传统思想一直主导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民为贵”的强调人的价值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可称为“以人为本”思想初始形态的一种,与“以人为本”思想在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命运上有着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但是,它是不成熟的、不完全的人本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本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时,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时代要求。

当代世界发展呈开放式,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大学生这一群体思维最为活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倡导和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才会有新突破,才会有新举措,教育才能开创新局面。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当今的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乐于接收新鲜事物。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对自由、民主充满向往,他们不喜欢高刚性的管理制度,不愿屈服于权威,这使得传统的高校管理制度频频失范。大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希望获得知识,而且渴望得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较为倚重规章制度的强制性,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主张对学生的管理整齐划一、绝对服从。这种制度化的管理形式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这种僵化的制度显然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当今的高等教育不再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追求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在高效管理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已经得到共识。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会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校园,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先锋作用。校园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管理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进行学生管理,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师生创造一个充满朝气、诚信友爱的和谐校园。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契合了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什么?大学精神并不是一个僵死固定的专有名词,而是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模糊、蕴涵极为深广的概念。正是由于它外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才使得它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从而也就使人们对大学精神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见智见仁,众说纷纭(4)。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应蕴涵在大学精神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人价值的,把人文关怀注入日常管理之中,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民主原则,调动学生自治积极性,这无疑和大学精神非常契合。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的路径

首先,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既然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那么建设一个令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的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必要的。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以陶冶情操为目的,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让学生生活在艺术的和文化的氛围中。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具有良好校园文化的学校里,要学风优良。优良的学习风气会时刻渗入和影响着教育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学风不仅是完善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和良好行为习惯施加影响的手段。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包括优质的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这需要高校管理者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并且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除此之外,优质的学生管理还应包括一定程度的学生自治。大学生已经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对制度的约束具有抗拒性,他们渴望自主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虽然这个过程中会走些许弯路,但在这种磨练中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坚强个性。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会提升管理质量。

其次,改进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重申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5)这充分表明教育要把实现人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管理理念应随时代进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保障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真心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教育产品是教育服务。”(6)作为消费者,学生有权利要求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也更加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己经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理念现代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

最后,提升管理者水平,组建一个有良好管理能力的队伍。

在学生管理中,管理者的水平对管理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对“师者”的理解让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感到责任重大。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的工作职责已经不仅限于此,在教授知识以外,还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提升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保障“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的重要一环节。

因此,在学生管理者选拔工程中要严格把关。首先,学生管理者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教师应有奉献精神,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其次,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管理者不应该是只有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应该具有自己的个人魅力。在彰显个性的年代,大学生对传统的高高在上型的管理者的惧怕感已经逐渐减弱,而更乐于与亲近随和、有着个人魅力的管理者沟通交流。在招录到高素质人才后还要注意对其进行持续的培养,保证其持续的高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训课程应该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还应包括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使高校管理队伍成为一支业务水平精湛,思想觉悟的管理队伍。

注释: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4页。

(2)[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42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108。

(4)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6)靳希斌.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教育研究,2003,1:44-45。

[1]李兴山.现代管理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8.

[2]赵平.美国高校学生工作[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1996.

[3]冯培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漆小萍,唐延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陈洪宗: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几个问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包秋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高校学生管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高校学生管理者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窗口和镜子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从孔子的管理思想谈管理者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