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党的领导人论诚信
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诚信是现代经济规律之一,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由于信用缩短了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也加快了。
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起政治上的灭亡。政治上的诚实,是强大有力的结果;政治上的伪善,是软弱无力的结果。
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
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但诚信问题的最终解决,仅靠道德的教化是不够的,还是要靠法制。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法制建设,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要采取法律、制度和舆论等多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链接」
中国古代的诚信观
在中国,最早对“诚信”给以充分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的是儒家。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就不成其为人。他强调人要“言而有信”,而“诚信”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准则,“信则人任焉”。他还将“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
此外,孔子还专门论述了“诚信”作为治理国家基本准则的重要意义,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树立起威信。对这一问题,荀子进一步指出:“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认为诚信是治国之本,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
西方的诚信观
“诚实信用”直接语源来自德语“Treu und Glauben”,法语作“bonne foi”,均与拉丁文“bona fides”有渊源关系。诚信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追溯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另一个是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
西方传统诚信观从产生开始,便于与法律法规、经济交易紧密相连。它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即交易的过程谈起。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诚信作为一个商业道德,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即便在基督教伦理学中,它也因为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编辑/任玉梅
(编辑/任玉梅)
(编辑/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