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读书的刘伯承
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张家坝的一户贫困农民家庭。1897年,刚刚五岁的刘伯承进入本村的私塾读书后老师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学习刻苦,记忆力强,将来肯定是个可用之才。”
踏上军旅生涯后,刘伯承的勤奋苦读精神仍然不减。他利用別人“散散心”的时间,大量阅读了《孙子兵法》、《六韬》、《司马法》、《李卫公问对》等中国古代兵书。一部《孙子兵法》,他几乎能一段一段地背下来。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年代,刘伯承抓紧战斗的间隙读书、写作和翻译,他的许多战役战术总结、军事译著,都是在坑道旁、马背上撰写和翻译的。他常说:“对既学来的感到用之不足,对未学来的感到求之不尽。”
刘伯承35岁开始学习俄语,不仅年龄大、而且在战争中受伤致残,装着假眼的眼眶时常发炎肿痛,但他硬是以惊人毅力坚持学习。为了练习俄文里“P”这个字母的发音,刘伯承一有空就站在墙角一个劲地念,一直练习到能准确发音才罢休。为了背诵单词,他每天在左手心写满了单词,走路也背,上厕所也背,晚上别人熄灯就寝了他就跑到走廊里去背。经过一番苦读,终于实现了他“能自阅原文书籍”的夙愿,并翻译了《苏沃洛夫十项军事原则》、《合同战术》等军事著作。
刘伯承在翻译外文军事著作时,创造了好些军事术语,他发现按原文直译的“杂种旅”一词不仅表达不够精确,而且词性含有贬意,所以将其改译成后来通用的“混成旅”,“游击战”一词也是他从外文字面意思的“黑猩猩战”翻译过来的。邓小平曾在《悼伯承》中评价说:“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