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徐云花 董兴良
沾益县西平镇大营村地处西平镇东部,距县城4km,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1 759户、6 705人,村民收入以务工、种养殖业为主。2009年通过小康示范村建设,大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经济收入增加、素质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向城郊生态旅游新区的转变。大营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新措施。
县、镇两级成立小康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人员、机构、经费“三配套”。县委、县政府成立现场工程推进指挥部,选派县农业局科级干部驻村指挥,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奖惩考核办法,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镇、到村、到人。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加强资金管理,建设资金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和镇级报账制,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旅游型小康示范村建设思路。并按照水、电、路、通讯“四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的要求,编制了大营小康示范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69个建设项目。规划体现城郊型生态旅游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坚持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交通水利、环境保护等规划衔接,合理定位建设重点,点、线、片、面综合设计,突出亮点和特色,重点建设“一街(特色风貌街)、两场(文化广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三区(休闲娱乐区、特色种养殖区、非公经济区)、一圈(休闲旅游圈)”,带动整个面上建设,做到“村村搞建设、户户有项目、人人都参与”。
积极整合部门力量,巧借政府引导、财政撬动之力,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群众主体建设和社会力量促进作用,实现小资金撬动大投入、小补助助推大建设。在建设资金筹措中按照“五个一点”(财政投一点、项目争一点、单位扶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原则,多渠道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合力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
按照“渠道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建立部门企业帮扶机制,改变“撒胡椒面”式的做法,促使部门项目资金、技术力量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拧成了一股绳,形成“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新村转”的良好格局,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综合效益。
引导农户转变理财观念,树立“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理念,积极协调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帮助农户申领金穗惠农卡和协调小额贷款。
加强与村内知名人士、企业家和在外工作人员的感情联络,唤醒他们“感恩家乡、回报桑梓”意识,赢得资金、项目等支持。利用支持资金,硬化村庄道路4.5万m2,新建房屋390幢,改造危房140间。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雅、适宜人居”的目标,从农民愿望最迫切、要求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事项抓起,全力解决村民住房难、行路难、洗澡难、入厕难等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集中、典型示范”的思路推进住房改造工程,对有建房意愿的农户采取“集中规划、统一风貌、配套设施”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利用村机动地或农户互换宅基地的方式集中规划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并完善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对住房不达标或居住条件较差的农户,充分整合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引导农民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厩,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加大沼气建设力度,推进“一池三改”配套建设,新建沼气池30口;加大电气化灶具推广力度,太阳能安装村里负责统一采购、统一安装、统一补助标准。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重点打造玉屏村小桥流水特色景观一条街。把重点街打造成“风格统一、环境优美、商住两用”的城郊新型社区示范点。按照“四化”(道路硬化、环境优化 、路灯亮化、卫生洁化)要求,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硬化村内道路,改造粉刷危房,整治脏、乱、差,新建公厕和垃圾池,加大村内植绿护绿力度,村容村貌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
立足大营区位优势,牢固树立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的理念,调优调特第一、二产业,积极培育第三产业。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新建蔬菜基地 50hm2,种植烤烟 33.33hm2、万寿菊46.67hm2、经济林果80hm2。改造提升观光休闲渔池200hm2,成立水产养殖合作社,引进武昌鱼、杂交鲟鱼等名、特、优、新品种,推广“鱼-鸭、鱼-猪-鸡、藕-鱼”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引导部分养殖户发展休闲垂钓渔业,增加渔农收益。大力发展传统畜牧养殖业,新建养鸡场和黑山羊养殖场,改造落后种猪场,成立畜牧养殖合作社,引进优良新种猪,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大营建筑公司,加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年实现转移输出1 900人次,实现户均有1人从事建筑业;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引进云南亚细特石材有限公司投资1 000余万元,建设新型石材厂1个,扶持发展砖厂3个,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
投资135万元,修建村级幼儿园;配套村小学教学电脑50台,改善教学设备。17个村民小组新建了文化小广场、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维修配套了卫生所、计划生育协会。按照“老有所养、贫有所济、弱有所扶”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并完善了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农村五保、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慈善救助社会保障等社会救助体系。
以村远程教育点为主,开设计划生育、文化科技、法律知识等培训班,定期邀请市、县有关专家授课辅导;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了长期的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内教授到村授课;加大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组建文艺演出队2支,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在村内公共场所附近设立宣传窗、宣传牌和固定标语,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平安村”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引导村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学文化,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团结、文明、守法、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风尚。
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样样有规可依。
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做到让群众一看就清楚,一问就明白,一听就服气,一办就满意。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在小康示范村建设过程中,镇党委把强堡垒作为推进小康示范村的抓手,通过深入推进“强基计划”,有效提升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引导群众将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中来,健全基层政权组织,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新党员力度,消除了党员空白村小组,建立完善了党员民主评议、定岗定责、目标责任管理等管理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20m2,按“两机一室”标准配套相关设施,并按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订阅学习资料、统一发放记录本、统一补助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在全村12个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中心户”12户。县、镇党委每年给予每个党员活动中心户120元的补助,并引导督促各支部正常化开展组织活动和党员集中学习、议事活动。
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开展党员为党增光,为民办事,带头敬业创业,带领发展致富“双为、双带”活动,党员干部至少掌握1~2门实用致富技术,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陈林玲,姚海根.德清县“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实践与思考[J].浙江建筑,2007,24(10):12~14.
[2]阮兴元.从传统农业村到生态小康村[N].曲靖日报,2010,08,16:Z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