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 “公仆”论 杜绝 “官员”说——以党政领导干部的称谓为视角

2011-08-15 00:54:59李文云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公仆官员干部

李文云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称谓究竟应当坚持“公仆”论还是“官员”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当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便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一、“官员”说已经泛滥成灾

所谓“官员”说,是这些年来出现的旨在取代干部、公仆和同志称呼的一种称谓和说教,主要表现在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以“官衔”相称,以当官作为从政的理念和资本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官本位”。官本位就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对政治权力的向往、追求以至崇拜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

(一)“官员”的内涵

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干部”的解释是:“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 (士兵、勤杂人员除外)。”并且是“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工会干部、公社干部。”“官”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在我国现多用于军队和外交场合。”[1](P353,399)

“官员”也是“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 (旧时通用,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1](P400)然而 《新华词典》则对 “官”是另一番说法:“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2](P316)在这两种词典的权威解释中,反映了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对“官”与“官员”的认识标准和差别。 “官”或“官员”,都是指在国家机构中被任命的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在毛泽东时代不存在“官”或“官员”的称谓,只存在于旧时代,而改革开放以来则取消了理解“官”或“官员”的时代限制了。

(二)“官员”的特点

1.广泛性。“官员”作为一种称谓已经泛化为百姓的、媒体与网络的日常用语,甚至出现在党政领导干部的用语上。人们把自己单位和社会上的党政领导干部都称为“当官的”、 “贪官”或“清官”。有记者发表文章,歌颂李源潮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一年来的工作业绩,题目叫《“吏”治一年》[3](P10-15)。这不禁使读者把今天党和国家的官员与唐朝诗人杜甫的著名诗歌“三吏”联系在一起了。李源潮同志要求中青年干部要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坚守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4](P2-3)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无论官当多大、权有多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5]

2.显贵性。不少领导干部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做官当老爷。他们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贪赃枉法,这实际上是“惟官是贵”的意识作怪。

3.鄙视性。由于贪官越来越多,有“前腐后继”的现象,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于是官员的称谓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蔑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现的社会矛盾,甚至出现了“仇官”和近乎于千夫所指的社会心态。报纸上说:“TOM:世界八大最喜欢吃人的动物。(居然没有“公务猿”)”[6]福建南平小学生致信“3.23”案凶嫌郑民生,建议其“要真忍不住仇恨”,应去“杀贪官”[7]。

4.越界性。这主要是超越了官员只是政府机关中公职人员中的少数的限定范围。由于这些年来“官念”恶意膨胀,出现了官外有官的反常现象,诸如什么大学、医院、企业等也存在着副部级大学、局级大学、局级医院、副部级国有企业,甚至一些名义上的民间组织如基金会、协会、研究会等,也都套着行政级别,更有甚者,一些寺庙、道观的主持也都具有行政的身份。官员的级别身份无处不在,渗透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农村中,前些年媒体曾经宣传什么“村长”,近年来又公开大量选聘大学生“村官”,混淆了政府机关与村民自治组织的界限,造成了新的党政不分,甚至在浙江省农村有的乡镇出现了把组织委员、宣传员、纪检委员这些党内组织的专职负责成员“升格”为“部长”,其理由是当官不带“长”,总是不好听,“名不正言不顺”,可叹乡镇“部长”缘何多。[8]

(三)“官员”说的危害

有学者把追求当“官员”称为“官瘾”,说其实成瘾是人类的一种病,烟瘾是一种,还有酒瘾。世界上最可怕的成瘾是官瘾。我认为官瘾或“官员”说的危害至少有下面三个:

1.“官员”说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纲领、路线和方针所决定的,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必然要求,决定着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成败。而党最容易犯的错误,错误中最危险和致命的错误,是脱离群众。这种情况在今天执政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领导者把主仆关系搞颠倒了,错把自己当作主人,而群众则是为主人服务的;在人民群众方面往往由于受旧思想的影响,把领导都看作是“救世主”,再加上看到领导“有权有势”,唯恐得罪领导而遭受惩处或迫害。我们一旦破坏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那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官员”说是腐败分子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思想支配行动。以“官本位”为理论基础的“官员”说,是某些党政领导干部走上腐败不归之路的万恶之源。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上水西村村党支书王某对当地讨要说法的村民说:“我不贪污,当官干啥!”[9]贪官徐其耀向儿子传授“做官原则”的一封信里有诸如此类的“教诲”:“不要追求真理,……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要相信拍马是一种艺术”, “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等等。透视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官场的“潜规则”、 “阴阳人”,及其何以会滋生。[10]

3.“官员”说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谁都知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时下青少年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令人忧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公务员热”及其考试上。当官正成为吞噬人才的黑洞。大学毕业生每5-7人就有1个会去考公务员。最优秀的人才应该参与生产性、创造性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争着抢着去当官。从全国2003年参加考试的8.7万到去年底的141万,这7年增加近16倍,考录比竞争最激烈的岗位为4961∶1,平均为63.6∶1。这种几乎是全民争当公务员的现象,说穿了就是看中了官员的高工资、高福利和优越而稳定的社会地位。有网友戏称公务员的稳定性说,在国内仅次于农民,在国际上仅次于日本天皇。许多官员的高薪、特权和腐败成了一种可怕的示范效应。据调查显示,多达91.8%的人感觉现在年轻人普遍热衷于当领导,其中47.8%的人觉得“很普遍”。“惟官是尊”的社会价值观,决定了“当领导”才有尊严。[11]不仅如此,甚至有的小孩在被问及长大后的理想时,竟表示“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挣钱多。这是可怕的。[12]我们不应当责怪青少年的当官热,而应当拷问当下“官员”说的社会生态圈。“公务员热”既是政府官员权力畸形膨胀的产物,又会让这个权力日趋败坏,青少年深受其害。外媒指出“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13]因此必须痛下决心反省“官员”说的缘由了。

二、“官员”说的社会历史根源

“官员”说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及其从政的行为方式,不论它被褒或贬,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精神外衣,归根到底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客观“原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一) “官员”说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官本位”的余毒

1.“官员”说是我国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糟粕。对我国四千多年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遗产,应当持历史的辩证观点,那就是剔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显然,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官员”说是糟粕。

2.“官员”说的历史根源。我国数千年在小农经济即农耕文明基础上,产生君主专制和官僚统治的深重传统,由此的表现“官员”说在我国干部队伍中深有影响。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王侯将相官分九品,形成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系统,整个社会纳入了国家行政系统的体制结构。在国家权力运行中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有严格的上下级制度,“官”大一级压死人。以官阶来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形成了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另外,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由士、农、工、商这四个等级构成,士即做官,即劳心者,即治人,处于显赫的统治地位。这就是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政治伦理和仕途经济的人生哲学。

3.“官员”说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显著表现。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已经被推翻,以辛亥革命为标志,至今已经一百周年了,为什么还存在作为封建专制主义意识的“官本位”及其表现的“官员”说呢,因为依赖并反映着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有它自身的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和历史继承性。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农民身上表现特别突出。从古到今,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畏官、敬官的意识比较强。例如最近网络上流传着河南老人匡元秀在土地庙里“供奉县长”[14]和云南农妇刘华英在观音寺跪拜州委书记照片,[15]都是为了求助官员解决自己家里人命关天的事。这两位老人都把县长和州委书记当作“包青天”,而这位宋朝的包拯作古已经948年了,反映了今天百姓对官员心存信任和期待,对司法的不信任,对“权力万能”的顶礼膜拜。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政党官僚特权集团对我国的不良影响

1.列宁实践社会公仆的原则。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诗人阿·但丁最早提出“人民公仆”的理念。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自称“人民公仆”的国家领导人是法国民主主义革命家马·罗伯斯庇尔。空想社会主义者重新提出了“人民公仆”、“社会公仆”的理想。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民主的社会共和国巴黎公社,生动地开创了“社会公仆”的范例和制度。恩格斯深刻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巴黎公社采用的民主选举和限制特权这两个办法,就“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16](P12-13)由此可见,“公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对未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执掌政权的公职人员的谆谆告诫。为了确保他们当好社会公仆,不要沦为社会主人即追求升官发财,他们必须由全体选民普选产生,领取相当于熟练工人的薪金,不享有特权,接受选民的监督和撤换。因此,它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坚持巴黎公社的上述原则。1918年11月18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列宁起草的法案:“人民委员 (部长)每位最高薪金无未成年子女者为500卢布,有未成年子女者,每个子女另增100卢布。家庭成员的住房不得超过每人一间。”列宁带头遵守这个法案,并对擅自把他的每月工资提高到800卢布的办公厅主任作出给予严重警告处分的决定。[17](P155-156)1921 年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俄共十大及时决定用工人民主制取代以往的民主集中制、极端集中制。党政军领导人的工资待遇,起初严格遵循巴黎公社规定,高低工资差距不得超过5倍。取消兼职薪金,隐性收入更是被禁止,例如警察委员皮诺泰尔、军事代表克吕泽烈,就是因为渎职消费而被开除的。由于列宁逝世过早,苏俄的干部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2.斯大林背弃了“社会公仆”的原则。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于1936年宣布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同年制定了新宪法,实行直接、普遍、平等、秘密投票的四项民主选举原则,实际上各级苏维埃代表和行政首脑大多是由党组织挑选内定,再交选举人进行等额投票。1941年5月4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任命斯大林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政府总理,未经最高苏维埃开会认可,5月6日在报纸上公布,这就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党代政、党权高于政权、背离巴黎公社民主选举原则的先河。不仅如此,苏共逐步扩大党政军领导人的特权。从工资来看,最高与最低的工资之比,1936年已相差30多倍,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扩大到50多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是扩大到100多倍。同时,高级干部还享有特供商店、豪华住宅、海滨别墅、游艇等特权。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曾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乃至普通党员自然不会有当年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祖国那种热情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了。[18](P112)由此可见,苏共的亡党亡国,实际上是苏共自己培植的官僚高薪腐败集团葬送的。不仅如此,东欧、东亚先后有10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其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的蜕化变质,主要是本国社会历史发展相对落后,把顽固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官本位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教训极其深刻。

3.苏联政党模式官本位对我国的消极影响。在此主要表现为实行干部职务等级工资制。其所以实行这种工资制,主要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早在延安时期就把工资制视为实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最合理的分配形式,为此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观念和分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就照搬苏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等级工资制。从党政人员最高一级的工资标准与最低一级相比较来说,1950年4月为28.33倍,1952年7月为25.88倍,1955年8月为31.11倍。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和批判苏联现代修正主义,我们党认为苏联党政领导已经蜕变为一个享受高工资、高待遇的官僚特权阶层了,于是在“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中明确指出: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应当合理地逐步缩小而不应当扩大党、国家、企业、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之间的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一切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这样到1960年,最高与最低工资相比降为20.24倍。但不妨对比一下:那个年代英、法、德等国的公务员的工资差,均在8-10倍左右,美国、日本也只有20倍。而1946年中国国民政府文官的薪俸最高是最低的14.5倍。[19]

三、弘扬“公仆”论,杜绝“官员”说

(一)要弘扬“公仆”论并杜绝“官员”说必先依法治党

1.必先依法治党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因此治国必先治党,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依法治党就是用党规党法和国家的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来治党,而不认真贯彻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2.依法治党的重要作用。它能增强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党员个人的法治观念,发扬党内民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3.依法治党的状况。总体状况是好的,甘当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执着追求和光荣传统,例如杨善洲同志就是人民的公仆,是弘扬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那种“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典范。但我们党也存在不足,党内盛行“官员”说即是一例。其实党章第33条明文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第2条又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另外,1965年12月,中共中央曾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党内一律称同志,不要叫官衔。”然而有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已经热衷于称官衔,追名逐利,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二)要弘扬“公仆”论并杜绝“官员”说就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杜绝“官员”说,就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早在31年前就英明地指出“官僚主义”、 “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作风”、“大搞特权”和“特殊化”等“种种弊端,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比较少。”所以他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作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20](P332)

(三)大力弘扬关于“公仆”论的优良传统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首先在做官问题上来个正本清源。我们过去批判孔子的“读书做官论”,根据就是《论语·子张》中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叫“仕而优则学”。应该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可见老祖宗对为官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为官者有余力时应当继续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从政,这样把当官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今天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公仆,有必要重温宋朝范仲淹的两句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这后句话的意思是:当官的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级和皇帝,不怕受苦受累。而个人操守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

2.弘扬孙中山思想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优良传统。孙中山指出:“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21](P157)李源潮寄语中青年干部时刻提防官本位陷阱时,引用了孙中山的名言。孙中山说,要追求干大事,不要追求当大官。[22]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该校的大门上挂着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上述孙中山的名言和这副对联,今天的党政干部和青少年应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落实在行动上。

3.弘扬毛泽东的四句名言。“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23](P23)“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23](P243)“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24](P1477)毛泽东在1957年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不是皇帝,我是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公仆。”[25](P9)毛泽东的这四句话,多么发人深省啊!他说不要做官,而是要革命,当权后是人民的公仆,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勤务员者,人民的公仆、社会公仆也。这些语重心长的教导,可能被一些言必称官员的党政领导干部忘却了,因此我认为应当借用毛泽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句话来说,当前严重的问题是教育自称官员的党政领导干部,从而才能更好地身体力行“公仆”论,永葆干部的公仆本色,彻底杜绝“官员”说,进一步加强党与最广大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新华词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 [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程若曦.吏治一年 [J].中国改革,2009,(02).

[4]慎海雄.中青年干部子女要经得起官利名情的考验 [J].老干部参考,2010,(17):.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事业观 [N],学习时报,2010-09-06(1).

[6]BBS扫描 [N].云南信息报,2010-04-14(A0).

[7]周东飞.让官员成为“弱势”群体[N].国际先驱导报,2010-04-23.

[8]记者专稿.乡镇“部长”缘何多 [N].报刊文摘,2011-04-09(1).

[9]中国老年报 [N].2010-04-16(1).

[10]舒岩.“治政”是门大学问 [N].文汇报,2011-04-18(7).

[11]胡应斌.理想何以只剩“当领导”[N].报刊文摘,2011-03-09(3).

[12]卫生部原部长:小孩想做贪官很可怕[N].春城晚报,2011-03-15(A10).

[13]公务员热阻碍中国发展 [N].文摘周刊,2010-12-10(02).

[14]姚文辉.地方官如何应对网络的“拜神秀”[N].春城晚报,2011-04-22(A05).

[15]笔选5人组,跪拜书记照片尴尬的官民互动 [N].都市时报,2011-05-06(A10)

[16]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著作法兰西内战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列宁.致弗·德·帮杰—布鲁耶维奇.列宁全集第 4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8]李建中,黄福寿.党政腐败根源析[M].学林出版社,2003.

[19]杨奎松.关于建国以来党政干部收入的问答 [N].南方周末,2007-08-30(1)

[20]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孙中山选集 (上卷)[M].

[22]李源潮寄语中青年干部时刻提防官本位陷阱 [N].云南老年报,2010-11-01(3).

[23]毛泽东.关于共产国解散问题的报告.一九四五年的任务.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高放.“公仆”理念与实践 [J].新华文摘,2009,(6).

猜你喜欢
公仆官员干部
“只见公仆不见官”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6
一句话
杂文选刊(2019年5期)2019-05-10 05:40:44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春秋时代的“国家公仆”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甘当人民的公仆
官员晒书榜
小康(2012年2期)2012-09-06 11:26:28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