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维”言语行为成功实施问题探讨*

2011-08-15 00:54段袁冰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恭维形容词受试者

段袁冰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正确使用言语行为是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高职高专学生习得英语恭维言语行为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文化因素是最重要的,因此应重视分析用汉语和英语实施“恭维”言语行为的异同。认识这种差异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语用失误,达到与人交际的目的。

恭维;言语行为;实施

一、引言

语用学是对指示(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一般来说,语用研究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实际使用的语言进行研究,二是从语言的使用去解释语言现象。也可以说,语用学是对话语怎样在情景中获得意义的研究。其中,“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迄今为止能够比较有力地解释语言及其交际功能之间的一种理论,它在语用学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

言语行为在语用学研究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1962年就阐明了言语行为的本质。他指出,言语行为主要描述“我们不只用言语来说话,还用言语来做事,英语中有80%以上的词是可以用来以言行事的”(Austin,1962)。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塞尔(1975)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并建立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不同的言语行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其他热衷于言语行为研究的还有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教授格莱斯、海姆斯、德国的哈贝马斯、莱文森等等。库克(1982)打破了言语行为在同一种语言中的使用,把它提到跨文化的层面上,对比了一种言语行为在十多种语言中的使用异同。同样,这股研究的热浪也波及到了国内。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在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势在必行。目前,我省超过80% 的本科、专科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琳琅满目,有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外事英语、旅游英语、英语翻译和小教英语等,非常细化地培养各行各业的人员需求。然而,这种‘广而泛’的专业设置能否达到英语专业培养的目的,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呢?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语学习者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实施“恭维”言语行为的异同,给语言学习者提供借鉴。

二、恭维言语行为实施的实验设计

恭维,一个人人几乎每天都使用的表情性言语行为。使用它的好处是很多的,比如打招呼、开始新话题、鼓励对方、巩固友好关系等,但使用不当便会适得其反。作为母语是汉语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怎样实施汉语的恭维?又是怎样实施英语的恭维?这两者会有什么联系?我们就此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英语专业的一、三年级学生各6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进行了调查。一、三年级的6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做汉语问卷,另外30人做英语问卷,问卷的内容完全相同。研究结果试图解释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在实施英语和中文恭维上言语行为的异同,主要是句式、语意、用词、表达效果方面。研究问卷的设计综合了Wolfson(1983)的研究,她提出最普遍的恭维的话题为所有物和能力。笔者根据这两类话题设计了15个问题问卷:所有物包括个人的外貌、衣着、装饰品、房屋、地产等,如问卷中关于新买的真丝裙子和刚做的时髦头发等等话题。问卷的场景各不相同,如宿舍、回家的路上、家中、教室、体育场、餐馆、学校、舞会、书法比赛现场等。问卷的方式采用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源于1982年Blum-Kulka用于对比本族人和外来学习者实现某种言语行为的异同。每个对话先描述场景和提供充足的答题信息,后面跟着需要补充的横线,让受试者根据上下文、按要求提供恭维的话语,使对话意思完整。受试者提供的内容也就是本研究的素材,分析它们对指导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影响。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笔者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A组(一年级,完成汉语问卷),B组(一年级,完成英语问卷);C组(三年级,完成汉语问卷),D组(三年级,完成英语问卷)。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完成问卷的填写并收回,排除无效问卷,每组有28份有效问卷。经整理分析这些数据,结果如下:

(一)4个受试组使用不同类别的言语行为来实现恭维。A组有28%的数据使用表述类言语行为;有10%的数据使用指示类言语行为;有5%的数据使用承诺性言语行为;有57%的数据使用表情类言语行为。依次类推,C组的数据为 21%、2%、7%、70%;B组的数据为23%、15%、0%、62%;D组的数据为29%、9%、1%、61%。总体来说,超过55%抽查样本数据使用表情性言语行为来实现恭维言语行为,有25.3%的学生使用断言性言语行为,9%使用了指令性言语行为,而3%使用了承诺性言语行为。根据语言哲学家Searle(1975)对以言行事言语行为分类,有施为动词的言语行为可分为表述类言语行为、指示类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表情类言语行为和宣告类言语行为。而恭维是说话人通过这种话语来表达赞扬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所以有必要对收集起来的数据进行初步分类。

(二)通过上面4个受试组的数据分析,恭维的实现主要集中在表情类言语行为中。再对表情类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受试者主要用了3种句式:感谢句(18%)、祝贺句(16%)和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句子(66%)。

(三)对比中文问卷(A组和C组)的两个受试组用词的异同。从句法方面来看,最常用的句式为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的句式;在形容词为主的句式中,“(主语)+副词+形容词”、“真是/真不愧是+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为最常用的句式;动词为主的句式中“副词+动词”、“谢谢/恭喜+代词”和“谢谢/恭喜+句子”为最常用的句式;从选词方面来看,漂亮、棒、好是最常用的形容词;真、太、好、多么、那么、这么、怎么是最常用的副词;感谢、祝贺、恭喜是常用的动词。受试者中还有少数本地方言的数据。

(四)对比英文问卷(B组和D组)的两个受试组用词的异同。从句法方面来看,最常用的句式为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的句式;在形容词为主的句式中,“(PRO/NP)is+ADV+ADJ”、“ADJ+NP”和“PRO+a+ADJ+NP”为最常用的句式;动词为主的句式中“Thank/Congratulate+PRO和 ADV+V”为最常用的句式;从选词方面来看,“beautiful”,“good”“great”是最常用的形容词;“very”,“well”,“much”是最常用的副词;“thank”,“congratulate”,“do,did,done”是常用的动词。

英语专业一、三年级的学生各代表最低年级和最高年级,通过对A组与C组,B组与D组四组数据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可知,无论在英文还是中文恭维言语行为上所使用的句式、语意、用词和表达效果几乎一样。一年级学生中英恭维用语数量差异为(5.61)以及三年级为(5.68),显然两组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也可以说差别很小,这样的结果有些令人担忧。

四、讨论与启示

鉴于受试者们对言语行为的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实现方式表现差异很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学习者个体差异,第二语言教学质量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其中文化差异是影响高职学生恭维言语行为实现的最大因素。因为受试者们在实现恭维的时候,无论学英语的年限是多少,如上文提到的一年级或三年级,他们受母语的影响效果都是一样的。这就使他们在应用英语时离不开汉语的构思和牵制,所以他们不会意识到实现汉语恭维言语行为和实现英语恭维言语行为有本质的不同。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语言一经产生,就深深的打上文化的烙印,积淀着文化的内容。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比,揭示和阐释不同文化的蕴涵,从而使学习者真正掌握外语。以下四方面是文化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现不同的具体描述。

(一)Leech的礼貌原则的影响。

英国语用学家Leech在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包括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俩俩互补的3组原则。得体原则和慷慨原则指的是“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和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我们先来看看中西双方表达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比较活跃和直接,说话喜欢单刀直入、直截了当。而中国人比较委婉和含蓄,说话喜欢拐弯抹角、不接主题,直到最后一秒钟才道出真正的目的和意图,十分令人费解。有些话我们认为很得体,是因为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公认的客套习惯用语。这种习惯就像一把锁锁住了一切习惯外的话语,所以对中国学生来说,说语言是否符合本族语的习惯比会说语言本身还重要。

中国人道别时的一些习惯用语常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例如我们送客人时常常说:“走好”、“慢慢走”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则不明白为什么让他“慢慢走”,不知如何应答,因此造成交际的中断和心理上的困惑。又如我们练口语都有这样的对话练习:“—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Wei Fang.”“—How old are you? —I am sixteen years old.”而如果我们学生真的遇到一个外国人,为了练习口语的目的,追上去,不管对方感受,流利地抛出这些话,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对方的不快,这其实也是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所犯的语用失误。“姓名”、“年龄”这些在我们文化中认为无所谓的东西,在西方人眼里却是极大的隐私,尊重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礼貌。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这些东西,正确而礼貌的表达应当是:“Do you mind telling me your name?”而年龄方面一般都是忌讳的问题。

赞誉原则和谦逊原则,是分别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入手。意思是“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和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二)地位的高低。

这里所讲的地位不仅包括世袭的官位、族长、长辈、有名望的各领域奠基者和发展者,还包括选举产生的大小官员。中国人对接待这些人可有一套,在语言使用、菜肴、地点、位置的布置、娱乐等都有成俗的规矩。如与上级说话和与下级说话、与长辈和与孩子、与科学家和与老农,肯定要改变说话的口气和言辞。

如在大街上遇到需要帮忙的老人,走上前去说,“Old Grandma,may I help you?”外国人听了是何反映呢?在中国,与直接称呼他人姓名相比,人们更习惯称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把别人的头衔、职务或工作放在姓前以示尊重,比如张局长、李主任、赵工(工程师)、王博士等,然而在英语国家,这种称呼习惯却很少见,人们相互间更习惯于直呼其名。但如果学生直呼外国人的姓则又不妥,因为这是上世纪早期英美富豪对男仆的称谓。得体的说法是在姓前加上“Mr.Mrs.Ms”,如不知他人姓名则可用“Sir”、“Madam”或“Miss”。所以我们一些中学学生上课的问候语“Good morning,Teacher(Zhang)!”显然不如“Good morning,Mr./Mrs.Zhang!”或“Good morning,Sir/Madam/Miss!”来得得体。另外,在我们国家,为了尊重,人们习惯让小孩以亲戚关系称呼长者,不管是否真有血缘关系,如张阿姨、李叔叔、王奶奶……而在英语国家,人们被这样称呼会感到很别扭不自然。事实上,西方国家小孩直呼长辈姓名或者学生直呼老师姓名并不为怪,也很少有年长者喜欢别人在他们的称呼前加个老(old)字,因为他们对年龄很敏感,不希望被别人叫“老”。

(三)讲话的场合。

场合是说话的关键因素之一,什么样的场合讲什么样的话是语用学的必修课题之一,很多话语都是取决于语境的。有些话在一个语境中极不礼貌,在另一语境里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说话根据语境,也是一个人教育良好的体现。场合具体来讲就是不同的地点,比如公开发表讲话就要采用正式的语言,有时还要翻译成其他的语言,所以要考虑到有些国家的禁忌和跨文化的因素等。有些讲话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之间,普通的小庭院、楼道、家中,话语就随和得多、非正式的谈话占多数,应该说是无所不谈、无话不讲。本文中的问卷之所以要设计不同的说话场景,就是为了让受试者区别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相同的言语行为,但收集到的数据却不容乐观。

(四)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的影响。

根据Brown&Levinson(1987)的理论,“面子”用英语来说是face(脸),但我们指的面子不仅仅是脸的意思,还有更广的社会意义。在会话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的面子有可能受到威胁,此时的言语行为就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平凡人的面子,我可以不管它,但面对地位高的人,面子可不得不买。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中国人家中吃饭,一男子在敬一外国女士酒说道:“我以一家之主的身份敬这位小姐一杯。”这就出了难题,在英国,女士一般不喝酒,尤其是烈酒。这位外国朋友该怎么办呢?要么拒绝,要么喝一小口,但不是一杯。可是,周围的朋友都劝她,如果不喝掉,就是不给主人面子,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会造成难以收场的局面。众说纷纭,女士迫不得已一饮而尽,却面颊通红、头脑发热、两眼发昏,当即就送到医院,吃药、打针,整整7天才恢复。这就是给面子的代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学生习得英语恭维言语行为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文化因素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这对改变文化差异教学在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地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正好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束定芳,2004)。认识这种差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语用失误,达到与人交际的目的。如果能很好地把这种差异体现在言语行为中,将言语行为的表达融合在一起,就是当今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受试者习得英语恭维言语行为与习得汉语的步骤不一致,三年级的学生无论在英文还是中文方面皆应强于一年级学生,而研究表明两组学生的恭维实现模式差别不大,这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学者深思的问题。

[1]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lum - Kulka,S.,House,J.& Kasper,G.(eds.)(1989).Cross - 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Brown,P.&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UP.

[4]Leech,G.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

[5]Searle,J.(1975).Indirect Speech Acts.In P.Cole &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P.

[6]Wolfson,N.(1983).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 Compliments.In N.Wolfson &E.Judd(eds.),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82 -95.

[7]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恭维形容词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认识形容词
疫情下普通患者应如何进行肺功能检查?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恭维为何让我们不舒服?
形容词
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