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英,卢运龙,黄永秩,平静,黄小英,吴若实
(右江民族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chun2005008@163.com)
当今社会的高级医学人才不但要求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医学教育应加强对医学生科研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病理学不仅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而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习医学的过程中,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科研思维的一条很重要途径。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仅巩固一般形态学上的知识,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研究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有必要改革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尝试开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病理学综合性实验。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变化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2]。病理学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同时其本身又是临床医学各课程的基础,与疾病的诊断、转归和预后判断联系密切。疾病的发生及进展是复杂的变化过程,病理学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多个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既要讲解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科性质决定了病理学有开设综合性实验的内在要求。
但目前的病理学实验内容大多属于验证性实验类型,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大体标本观察、显微镜下病理组织结构观察,仅作为理论课知识的辅助和加强手段;形式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没有为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种演示、验证性的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分析、创新能力以及实验技能的培养。这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不相适应。针对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作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让教学内容诱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形式以学生主动操作和积极思考为主导;创造出协作、和谐的教学模式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 学生的知识结构 病理学课程安排在医学生进校的第四学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正在学习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基础学科,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具备了开设病理学综合性实验的条件。
2.2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资源 一般附属医院病理科与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是一套人马。实验教学的教师既具有丰富的临床病理诊断经验,又具有扎实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科研背景;也可充分利用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病理病例资源作为教学之用。
2.3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设备条件 形态学实验室有组织切片制作的全套设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能够保证组织切片制作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的实施。机能实验室的参与和支持,可以完成动物实验。
3.1 组织师资、协调部门、提供条件 由病理学教师牵头,召集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等部门教师开会研究合并、协作的实施方案,提供实验所需的场地、器材和一切准备、讨论综合性实验内容、合作编写实施方案。综合性实验没有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支持,再好的设计也不可能实现。所以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工作。综合性实验实施之前进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以统一认识。
3.2 突出病理学重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综合性实验在内容设计上以病理学知识为落脚点,而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加和,必须体现在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病理学问题,体现知识上的横向联系。其次还应体现病理学知识的前后纵向联系,比如病理学总论与各论的联系,各系统疾病病变之间以及各器官、部位病变的联系,通过设计典型的临床病理讨论实验即可达到上述目的。
3.3 创造实践机会,拓展学生科研思维及操作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科学研究均涉及病理学内容,新病种的发现和预防以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和解释,同时很多病理学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疾病的科学研究中。因此,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病理学实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技能,如基本的病理学技术。
疑难病理诊断过程是多种实验技术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在病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可融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如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教学于其中。通过对疾病鉴别诊断分析,引导学生选择所学医学技术方法,合理地用于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讨论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对病理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有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医学科研方面的兴趣、增强医学生认识疾病、研究疾病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医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4 重视病例分析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病理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知识及技能学习前的一门重要的形态学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病理学教学务必要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疾病有一定认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解决临床问题的临床思维和能力。比如如何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上找到诊断依据,作好鉴别诊断,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这对培养医学生合理地运用多学科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非常重要。此外,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观察到病变才能认识、分析疾病。教会医学生疾病病变的观察方法,培养他们的肉眼观察和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能力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验课教学活动中,不应局限于某一疾病的病变描述,应重视读片思维方式的培养[3]。可以以病理读片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观察,然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所观察到的病变和得出的病理诊断,然后老师总结,点评学生在观察中的缺陷,指出病理观察的要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病理变化的观察能力,从而认识疾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在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的病理学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一些综合性、研究性、技术操作性的的实验内容。内容分述如下:
4.1 空气栓塞—组织切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实验 在病理学理论课上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后,开设一堂家兔“空气栓塞”实验,即从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入空气,致家兔死亡,然后解剖兔子,模拟尸体解剖的步骤,熟悉尸体解剖过程。对照复习人体解剖学知识,观察心、肝、脾、肺、肠等器官的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实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家兔缺氧的临床表现和各脏器的肉眼病理改变,可以让学生分析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后果。然后选取家兔的心、肝、脾、肺、肠、肾进行取材;10%福尔马林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4]。学生亲手制作组织切片以后,再通过光镜观察,复习巩固组织胚胎学的知识要点和认识病理状态下这些脏器的细胞组织结构的病变特点,然后分析家兔死亡的原因和机制。通过这个实验,将病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病理学研究方法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栓塞和缺氧所引起的各脏器病理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开设常规组织病理学技术,使学生了解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理解显微镜下由于制片过程、人为因素造成的褶皱等结构的形成原因。此外学生接触到相关的先进设备和仪器,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技术基础。总之在操作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临床病例分析 针对学生已学的病理理论知识,选择典型的病例,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尸检及病理变化、诊疗过程等,通过讨论分析疾病的病因、发展、各器官病变的关系以及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作出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使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形态改变和功能变化到诊断,全面客观认识某种疾病,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认识。同时将病理学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疾病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
选择的病例应反映病理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病例可来源于临床病理诊断和尸检,可根据本次实验内容作适当的修改,并配备相应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镜下及尸检图片等。
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注意设立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度,拓展知识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设置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各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②分析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的关系;③主要病理诊断及其依据;④可能的鉴别诊断或分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验 病理学实验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也要教会学生研究疾病、认识疾病的方法。为此围绕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联系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知识,开展一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验,拓宽学生对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改变、遗传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可掌握一门研究疾病的技术方法。我们选取了1例鼻咽癌病例,已知临床病理诊断是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EB病毒感染,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完成细胞角蛋白(CK)和EB病毒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然后镜下观察结果,并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肿瘤的分化、肿瘤组织细胞来源、肿瘤的发病机制等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开拓视野、多方向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发展。
5.1 加强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横向联系 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形势不拘一格,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理论教学,重复验证理论的实验设计理念。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实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主动联系所学过的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知识,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2 提高学生诊治疾病的水平 通过对疾病状态下的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从机能、代谢、形态学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多方面认识疾病;加深了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今后实践和继续教育的差距。
5.3 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通过动物实验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验,教会了学生研究疾病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认识疾病、研究疾病为主导的病理学综合性实验是可行的,对于提高学生对疾病认知、研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思维有重要意义;也是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很有意义的教学模式之一。
[1] 王瑾瑜,徐海,赵亚莉,等.开设医学综合性实验初探[J].医学教育,2002(2):57-58.
[2] 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 石安华,贾勇,雷玲,等.中医院校开设病理学综合性实验的几点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69-70.
[4] 伍思琪,张玉英,贾琴,等.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解剖课学进展,2010,16(5):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