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县曼等乡农工站 676215 张 勇
早稻宜用小苗,壮秧的形态标准是:叶龄3~4叶,苗高10~13cm,叶片直立,第一叶鞘高度小于3cm,基部扁平,三分之一苗株带分蘖,百苗干重3~4g,秧龄在温度高的地方约需要20d,温度低的地方约需要26~30d。叶龄放长也不超过4.5叶,此时应带1~2个分蘖,百苗干重大于5g。中稻,晚稻宜用中苗,壮秧的形态标准是:叶龄5~6叶,苗高15~16cm,带蘖2~3个,带蘖株率80%以上,百苗干重7g以上,第一叶鞘高度小于3cm,基部扁平,秧龄为30~40d。茬口矛盾大的地方可选用中大苗,叶龄5~7叶,中稻秧龄40~45d左右,晚稻秧龄30d左右。
2.1.1 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质地好,深厚,疏松通气的菜地或水浇地,地下水位在30cm以下。
2.1.2 苗床面积。旱秧地苗床一般宽1.4m,沟宽或走道宽0.6m,秧地利用率70%左右,即净苗床为毛苗床的70%。一般常规稻每亩大田需净苗床:小苗移栽为17~20m2,中苗移栽为22~25m2,大苗移栽为33~35m2。
2.1.3 冬前培肥。苗床培肥是一个长期过程,每年都要进行,每m2苗床施10kg农家肥,200~250g过磷酸钙,多次翻耕犁,使肥土交混,冬种一季蔬菜或绿肥,2月底清园。
2.1.4 播前施肥。播种前15d,每m2苗床施入农家肥3~5kg,硝酸铵40~50g,过磷酸钙100~150g,硫酸铵40~50g,硫酸钾20~30g,硫酸锌3~4g。按翻耕→施肥→碎土的程序进行,再翻锄3次,将所施肥料与10~15cm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如果冬前为培肥,可在播种前1个月,每m2苗床用腐熟农家肥10kg,过磷酸钙150~200g,硝酸铵 60~70g,硫酸钾 20~30g,结合整地施入土中,保持湿润进行培肥。
2.1.5 秧床要相对固定。要通过合理的茬口模式进行持续培肥和保护。一般可冬种蔬菜、绿肥,春育旱秧,复种大豆、玉米或蔬菜等,不再种水稻。
2.1.6 开沟理墒。一般畦宽1.2~1.4m,埂宽0.4~0.5m,因大部分地区育秧期间风大物燥,地势高的苗床,畦面宜低于埂5cm,呈低畦埂型,畦长随地势而定,在苗床四周开好围沟,沟深30cm以上,以保证排水良好。床土细而无杂物,结合理墒备土过筛为播后盖土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或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宜采用高畦埂型,即畦高于埂面5~10cm,埂变沟。
2.1.7 施用壮秧剂。播种前用“葵花牌”壮秧剂1袋与15kg细土充分混合均匀,堆闷一天后,撒在20m2苗床上,用耙子均匀耙入3~5cm土层内,然后浇透水,如畦面不平,可用木板轻轻压平,待播种。
2.2.1 种子处理。包括晒种,粗选,浸种,消毒,催芽等环节。
①晒种:选择晴天晒2~3d,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除虫,散发二氧化碳和潮气,同时增强稻种透气性和吸水力,促使酶活化,从而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出苗整齐一致。
②选种:选种可去瘪留饱,缩小种子间质量差异。目前多采用比重选种,即50kg水加12kg工业食盐,使比重达1.1~1.3。没有比重计时,可用鸡蛋测试,蛋壳露出水面5分硬币大小为宜。
③种子消毒:水稻的许多病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因此有必要对种子进行消毒。目前常用的方法:种衣剂拌种,种衣剂是由农药、肥料、激素等物质组成的种子包衣剂,可防治恶苗病、稻瘟病、干线虫病和地下害虫以及防鸟防鼠等。
④浸种:经过消毒的种子,如已经吸足水分,可不再浸种,未吸足水分的,在播种前仍需浸种,稻谷吸水量达到谷重的30%时,就正常发芽,达到一定含水量的时间,因浸种水温而异,水温30℃时需30h;水温20℃时需浸60h,浸种用水量以完全浸没稻谷为准,每隔24h换一次水。
⑤催芽:催芽要早、齐、匀、壮,可用塑料薄膜、木桶等进行,先加50℃左右温水预热15~20min,然后加覆盖物,使谷堆温度保持在35~38℃,破胸露白即可播种。但最好用纱布袋浸种、催芽,催芽时每天拿出通气20~30min,放回时颠倒顺序,从而使催芽均匀。
2.2.2 确定播种期的方法。一般以平均温度10℃和12℃为粳稻和籼稻发芽的最低温度,而适宜播种期是由移栽期向前推至所需秧龄的时间:4~5.5叶的移栽秧苗,约需30~40d,其适宜播种期是由移栽期向前推30~40d。而移栽期是由茬口、安全抽穗期等因素确定的。旱育秧较耐低温,播种期一般可比薄膜育秧提早7~10d左右,但提早或推迟,应视温度、小春茬口、移栽秧龄而定。
2.2.3 播种量。大苗移栽,常规稻每m2秧床播 60~65g,杂交稻 25~30g;中苗移栽常规稻每m2秧床播70~100g,杂交稻播35~50g;小苗移栽,常规稻每m2秧床播 120~130g,杂交稻 50~70g。
2.2.4 播种方法。要称种到墒,均匀撒播,然后轻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盖1cm厚备好的细土。一定要覆盖均匀,种子不能露出土外,但也不能盖土太厚,否则,种苗细弱。
2.2.5 化除及防治地下害虫。每m2用呋喃丹4g和二嗪农0.3g或杀草丹0.4~0.6g,对水1kg喷施来防治地下害虫和除草。
2.2.6 盖膜方式。一般可采用平铺薄膜和低拱架盖薄膜的方法,低拱架盖薄膜法是用竹篾搭拱高20~30cm的拱架,然后盖上膜。两种方法都要求膜的四周用土压紧。
2.3.1 苗床的温度管理。
①播种——齐苗:应保持温度,促进齐苗,低于35℃一般不要揭膜,高于35℃,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烧芽,但在下午3~4时后要及时盖上。
②齐苗——1.5叶:应开始降温炼苗,晴天上午10时到下午3时揭开部分,保持膜内在25℃左右,3时后要盖上。
③1.5——2.5叶:是控湿炼苗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性立枯病和青枯病的危险期,要经常揭膜通风,晴天可在上午9时至下午4时,使床土干燥;阴天可开口通风,膜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
2.3.2 苗床的水分管理。
①播种至现针前,以保温、保湿为主。
②现针后,严格控水,促进根系下扎,早上揭膜,傍晚盖膜,进行炼苗。
③2叶期即可揭膜。一般晴天下午揭,阴天上午揭、雨后揭;此时若遇低温或寒潮,则延长盖膜时间,待寒潮过后再揭膜。
④揭膜至移栽前的水分管理。一般在出现秧苗叶片早晚无水珠或早晚床土干燥或午间叶片打卷时,选择傍晚或上午喷水一次,以3cm表土浅湿为宜,但对土壤不太肥沃、较板结的秧床,以每次浇透水为好。只有严格控制苗期水分,才能增强本田期的生长优势。
⑤遇低温、大雨时要及时盖膜护苗及防水,以免土壤湿度过大,秧苗徒长,降低秧苗素质,同时注意防治立枯病、稻瘟病。
2.3.3 肥料管理。旱育秧在苗期一般不必施肥,尤其是使用“壮秧剂”后,肥效一般可维持到4叶期。如果苗床培肥不够,中后期脱肥,可结合洒水补施提苗肥。用2%的硫酸铵液喷施,每m2100~200g,施肥后喷清水洗苗,以防烧苗。
2.3.4 防治病虫害。
①黄(白)化病的识别与防治。发病症状:新叶叶色褪淡变黄,严重的白化,大卷叶,叶片薄;老叶在发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步变黄;根变褐,吸收功能衰退。防治方法: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不施草木灰,少施磷肥。秧苗出现黄(白)化病时,叶喷0.2%的硫酸亚铁有一定的效果。
②立枯病的识别与防治。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褐根僵苗,黑根黄苗,芽烂针腐和青枯死苗等。在苗床上常出现明显的发病中心,并且扩展迅速,如不及时防治,短期内会造成成片死苗。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换茬或选用新秧田。可在2叶1心期间每m2用2g5%的敌克松对水2kg喷施,注意避免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随配随用,以免发生碱分解和光分解失效。
移栽大田犁后亩施有机肥1500~2000kg作底肥,每亩施中层肥普钙15~20kg、钾肥 10kg、尿素 10~15kg。麦田、瘦田适当多施,蚕豆田、肥田适当少施。整地时先旱耙,最后进水平田做到平田土细。田平好后沉淀1~2d,有利于浅插秧苗不倒伏。
旱秧新根短,老根脆,拔秧省力。不能在拔秧前2~3d浇水或灌水,否则会减弱旱秧移栽后的“爆发效应”,移栽后仍会倒苗或换苗。在拔秧前1d晚上浇透水,拔秧时可用铁铲或钉耙深刨一下秧田,然后再拔秧,秧根带少量泥土移栽更佳。
栽秧时大田水层不能超过2cm,移栽秧苗不倒不飘秧即可,一般栽插深度2cm。插秧过深,秧苗心叶长期泡于水中,易导致死苗。
旱秧稀植应根据品种生理学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产量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以达到优质高产为目的。栽插过密,分蘖期大蘖不壮,小蘖不断,导致田间群体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病害重。根据试验得出:杂交稻株行距10cm×16.7cm,每亩4万丛,4~7万苗为宜。高肥田、热量条件好的地区可稀植,冷浸田、热量条件差的地区可适当密些。
[1]李震宇.水稻旱育秧技术[J].云南农业,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