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农技推广中心 678400 余选礼
德宏州在“十一五”期间把优质稻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开发项目,远景规划面积3.33万hm2,总产20万t。本文结合德宏州优质稻生产的实际,就如何加快德宏州优质稻产业发展作一些探讨。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边疆,属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温、光、水、热条件良好,适宜稻作生产。
2009年全州共种植优质稻3.47万hm2,平均亩产 378.5kg,总产 9.7 万 t,种植品种以德优16号、德优8号、德优12号、滇屯502、滇陇201、滇瑞408等品种为主,已基本上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同时开展了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了水稻免耕、直播、旱育抛秧等各类简化生产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行科学的管理,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优质与高产的矛盾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大大提高了水稻栽培水平。在加工包装方面不断升级创新,创立了“遮放贡”、“福睿”、“阿露窝”等多个品牌,已初步形成了种植良种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的优质稻产业发展新格局。
1)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尤其是施肥不科学。
2)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滞后,劳动力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
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4)良种繁育基地不健全,缺乏标准的良种繁育基地,种子统一供给率低。
5)稻米深加工企业起步缓慢,稻米综合利用率低。
6)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好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调动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立项支持,政府应在良种繁育、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龙头加工企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保证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真正用在项目建设上。
地方政府不仅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开发区、城镇、交通建设和农民建房非法占地,严把审批关卡,同时要积极申请国家投资,改善农田基本设施,加大配套农田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高产、稳产田块的比例。
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优化品种结构,扩大良种的覆盖率,重点是要扩大本地自育优质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稳步提高优质稻的单产和质量。
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是提高粮食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稻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相关部门要不断引进和完善无公害稻米的检测设备,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确立科学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尽快普及推广无公害稻米标准体系,从优质米种植、管理、收获、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强化无公害优质米的评定及管理。
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在知识更新、科技培训、经费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服务水平。
加工企业和销售商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遮放贡”米的宣传力度,对稻米加工的主副产品进一步充分利用,使稻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极大增值,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农业部门要协助龙头加工企业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引进筛选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创立优质品牌,与基地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保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促进德宏优质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优质稻是德宏州传统的特色产业,也是全州人民的主要消费食物,在整个粮食生产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德宏有利气候优势和自然条件,在州委州政府“产业富州”的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中央、省、州各项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优质稻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服务和流通营销体系,实现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新格局,对促进德宏农业发展,经济、社会繁荣,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