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强 杨乃静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对高校普通大学生十六式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探究
尹燕强 杨乃静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杨氏十六式太极拳是我国于近年推出的又一新的普及太极拳套路。它的套路结构动作更加简洁、易学、易练、易记,更加符合于当今的生活节奏。文章针对高校普通大学学生的身心特征,运动需求特征,结合十六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重在培养学生学练太极拳兴趣的方法探究,采用多种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六式 太极拳 教学方法 高校
杨氏十六式太极拳虽然动作只有十六个,但是它的动作特点和风格却保持了浓郁的杨式太极拳的韵味,舒展大方,圆活连贯、气势腾然。弓步、退步、侧行步的反复出现,增加了练习者的腿步力量;身体重心的不断移动增强了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双臂与双掌的运转在沉肩坠肘、松腰沉髋的动作要领要求下,达到身体关节的滑润,起到了预防关节疾病的作用;立身中正,虚领顶颈,使得体态更加挺拔、匀称。
优秀的太极拳影音作品对于激发学生太极拳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经常采用电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武术名家录制的太极拳教学片,武术武打明星的太极拳动作影视等,并结合太极拳的特点、作用及攻防含义进行讲解,不断地向学生揭示太极拳蕴涵着的中国古典哲理和基本技法,使学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理解太极拳健身的原理,让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太极拳的锻炼价值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萌动求知、求学的欲望,不断体验到自身进步所产生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对太极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自觉探索其运动规律的目的。
音乐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的,她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也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创造,音乐与人建立了不离不弃的亲密关系。而太极拳所配的轻柔音乐是人们在嘈杂生活中感受心灵的另外一片境地,她带给人轻松、宁静、舒适的感觉。根据太极拳本身的特点,为其配以舒缓轻柔的音乐,使人们在音乐的引导下对太极拳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任何一种新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中,在所难免地会出现动作的遗忘现象,太极拳的学习也不例外。一般对遗忘现象的处理是由教练员进行语言提示或形体提示,这两种提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在这种硬刺激下以使初学者的动作生硬,不自然,破坏整个套路的圆柔连贯、绵绵不断,若换作音乐提示,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高校是太极拳在年轻人中推广的最佳常识,在这里有清净优雅的学校公园,离开生硬的体育场馆来到清新的环境中,让学生边练太极边享受大自然的纯美,对调节学生太极拳的练习情调有着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气,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这样对于高度紧张,尤其是对脑力劳动的人们是一种积极的休息。练习太极拳时的“用意”,会使大脑不断发出良性信号,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量增加30%左右,医学界称之为“精神反馈”作用。
太极拳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和血管硬化。太极拳运动常常伴随细、深、匀、长的腹式呼吸,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膈肌的运动,还增加了内脏的蠕动,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和胃肠的蠕动消化功能。
太极拳要求身正姿端,步稳势圆,关节伸屈灵活多变,这样会使人培养良好的体型,而且太极拳运动十分要求上下肢的配合运动,这就使得练习者的协调能力得以很好的锻炼,长期练习对人体均匀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十六式太极拳中基本步型包括马步、弓步、虚步。基本手型包括拳、掌、勾。
基本步法包括前行步、上步、退步、跟步、侧行步。
基本手法包括棚、捋、挤、按、推、抱掌、挑掌、插掌、云手。
太极拳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有时是很枯燥和乏味的,短时间内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成绩就会在迷茫中产生放弃的念头。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很好的洞察教学时机,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回顾性的总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总结过程中清晰地讲解学习过的基本内容和技法应用,有条件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太极拳技击实践课,这样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感到学有所获,当学生看到自己在太极拳学习中的成长时就自然而然的有了成就感和收获感,从而更能自觉自愿的去学习和练习。
十六式太极拳教学中的递进教学法是指,将一个复杂动作的学习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最终让学生清晰完整地掌握动作。递进教学法可以直观清楚地将复杂的动作转化为简单的几步来进行教学,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和递进的时机,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解法是把完整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动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动作的几个部分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动作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动作。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学习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动作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先进行完整的教学,将一段动作进行示范、讲解,带领学生经行练习。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由掌握好的学生带领,教师进行辅导,纠正学生错误。在分组教学时,还可以进行一帮一辅助练习。
在教学与训练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太极拳技法的应用,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动作是有积极作用的。对某一有代表性的动作向学生进行攻防含义的用法进行解讲和模似示范,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讲很感兴趣。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和方法,正确理解武术动作这一规律和特点,更能使学生对太极拳学习产生兴趣。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瑰宝,在高校中普及太极拳运动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理论的认识,重点强化太极拳基本功的教学和练习,突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美、动态美,迎合学生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合理运用递进教学法、完整分解法、理论实战结合教学方法,由粗到细、由分到合、由停到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打下坚实基础。
[1]邱丕相等. 中国武术教程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赵 燕,李 锐.太极拳教学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2001(5).
[3]沈 寿.太极拳论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肖亚铃,田 静.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5]王素强.浅谈太极拳教学的几种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2003(3):59-60.
[6]沈 辉.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健康养生观形成的影响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沈剑英,刘钦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太极拳目标化教学方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
[8]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The Study of XVI-style Taichi Teaching Methods o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in Yanqiang Yang Naij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Young XVI-style Taichi Chuan i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It's more simple routine action structure,easy to learn,easy to train,easy to remember,more in line with the pace of life today.The paper,according to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orts demands characteristics,combines with the XVI-style tai chi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focuses on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ways to explore practicing Taichi,using a variety of flexibl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Taichi exercise capacity and self-consciousness,thereby enhancing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it hasa positive role in developing studentslifelong habitsof sports.
XVI-style Taichi Chuan teaching metho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G85
A
1004—5643(2011)11—0064—02
1.尹燕强(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