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RPE作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指标的理论探讨

2011-08-15 00:52肖立萍
运动 2011年12期
关键词:脉搏负荷监控

李 骥,肖立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理论与方法探索

将RPE作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指标的理论探讨

李 骥,肖立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运用文献法和分析法就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结果显示,体育课运动负荷大小是影响体育课质量乃至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建立合理的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与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体育课主要采用学生脉搏水平作为运动负荷监控的指标,这一方法存在着明显弊端;RPE可将人体运动应激状态时生理机能变化以心理感知的形式进行量化, RPE与其他生理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具备了在中学及大学体育课中作为运动负荷指标加以应用的理论基础。因此,应开展将RPE作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指标的相关应用性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以期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体系加以完善。

主观努力感觉;脉搏;体育课;运动负荷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1]然而,体育课能否真正地担负起增进国民健康这项重要使命,则要取决于其预期的锻炼目标及完成质量。在体育课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简便、有效的指标体系对体育课运动负荷进行监控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及评价的现状分析

通常,运动负荷指施加于人体的物理负荷(外负荷),外负荷必将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发生改变,也即生理负荷(内负荷)。通过适宜的外负荷刺激引起身体机能和结构的应答性改变是体育锻炼的生理学本质。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常用各种生理负荷反应的大小对外负荷进行监控和评价[2]。

目前,国内体育课主要通过测定脉搏变化、观察学生外部表现(如完成动作的质量、控制身体的能力及做练习的积极性、面色、呼吸速度等)了解学生的自我感觉(如食欲、睡眠、对学习的兴趣以及练习后的主观感觉)等方法对体育课运动负荷进行监控和评价。脉搏作为频率性指标,可对运动负荷做出快速应答,且简单易测,因此是运动负荷监控的最常用生理指标。通过测定体育课中个体的脉搏,可以反映出该个体对运动负荷的瞬时(包括最大、最小和某一时刻)负荷强度和平均负荷强度(I=∑HR t/N)。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基于脉搏的运动强度控制理论与方法。尽管如此,在体育课中使用脉搏作为运动负荷监控指标,仍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1.1 违背不干扰原则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心率遥测条件,体育课过程中,必须通过扪触法对脉搏进行测定。为了获取整堂体育课平均运动负荷,教师需要多次(一般要求不少于20次/课)中断正常教学过程以获取数据,因而不可避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1.2 违背科学性原则

脉搏主要反映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应答,但为满足体育课不同教学目标所设置的锻炼内容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不同,仅用脉搏数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是不客观的。例如,发展学生平衡、柔韧素质的练习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较小;而速度练习和静力性工作出现林加尔德现象,运动后脉搏数则会显著增加。

脉搏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同时还受到个体年龄、性别、机能水平、身体状况、疾病、情绪变化以及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中测定少数个体的脉搏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运动负荷大小,单纯追求某一心率值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1.3 违背可靠性原则

脉搏变化迅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所测定的脉搏数并不能正确反映运动过程中的生理负荷。体育课过程中测量脉搏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一般为10秒钟),测量过程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在所难免地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

有鉴于此,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尚有待于近一步改进和完善。

2 RPE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2.1 RPE的概念

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主观努力感觉或称自感劳累分级)是目前欧美国家应用较广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评价运动强度和医务监督的方法,是一种介于心理学和生理学之间的指标,其表现形式是心理的,但反映的是生理机能的变化。RPE由瑞典著名心理学家Borg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3],其基本原理来源于人体的主观体力感觉,即人类有着很强的自我感觉体能消耗的能力——体力感知(Perceived Exertion)。体力感知是人体将来自骨骼肌、心血管、呼吸、神经等各器官系统在运动中的信息传至大脑,通过分析整合形成的。体力感知程度与负荷强度和运动者功能状态有关,RPE正是将人体运动应激状态时生理机能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进行量化,从而反映出对某一负荷强度的忍耐程度或主观感受痛苦的程度。RPE量化了的感觉程度涉及从最轻强度到最剧烈强度全部感觉范围,量度分为15个等级,分别为6根本不费力;7 ~ 8极其轻松;9很轻松;10 ~ 11轻松;12 ~ 13有点困难;14 ~ 15困难;16 ~ 17非常困难;18 ~ 19及其困难;20最大极限。

2.2 RPE的研究进展

RPE自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涉及到不同训练水平或体能状态、不同年龄(涉及儿童少年的研究较少)、不同性别以及某些特定人群(如某种疾病患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RPE与其他运动负荷指标的相关性及可信度研究;通过亚极量负荷RPE水平推测人体极限能力的研究;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以及不同形式和强度下运动对RPE变化影响的研究;不同采样时间对RPE影响的研究;RPE作为运动强度监控与评价指标的应用研究等。目前已证实,RPE与心率(HR)、血乳酸(Bla)、肺通气量(VE)、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O2max)、功率等经典的强度指标及固定强度持续运动时间呈线性关系;递增负荷运动中某些特定强度(如乳酸阈)对应的RPE具有相对恒定的特点;进行同一种运动时,RPE值受到环境温度、采样频率、情绪、训练水平等因素影响;RPE可作为糖尿病人和实施心脏移植术后病人康复处方的强度指标。

在国内,杨锡让[4]于1984年首次引进了RPE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张立[5]于1995年对期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近一步综述,为我国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3 RPE作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指标的依据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运动时的应激状态包含有明显的心理因素而非单纯体力性的,应激时的心理体验将对运动行为和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因此导致某些情况下体力运动很难客观的反映。而体力感知综合了多种身体信号,与一些客观的生理指标相比,能更确切地反映出身体对运动负荷的承受状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RPE已在很多国家广泛应用于训练强度的监测、训练计划的实施、运动能力的评价和医务监督,心血管、糖尿病等临床病人运动处方的制定以及体力劳动强度的评估等,但在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开展较少。日本学者青木邦男[6]曾于1983年对体育课引入RPE进行了探讨,但研究仅限于体育课中的长跑运动。另外,一些相关研究则是以学生群体作为对象,研究RPE特征或是将RPE作为评价学生体能[5]或情感特征[6]的辅助指标加以应用,未突出RPE监控运动负荷的功能。

《标准》指出,运动负荷的安排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表现的观察,判断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1]。由此可见,体育课引入RPE作为运动负荷监控与评价指标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目前,RPE相关理论体系已日臻成熟,作为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强、可靠性高、信息采集便捷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建议开展针对RPE作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指标的深入研究,为今后逐步应用积累理论基础。作为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指标,RPE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与测定脉搏的方法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且符合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应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

4 RPE作为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及评价指标需注意的问题

4.1 运动持续时间对RPE的影响

运动开始阶段,由于人体生理惰性导致的代谢器官与骨骼肌功能活动不相匹配将导致酸性产物堆积,从而可能影响RPE值的正确评定。因此,较高强度身体练习应在持续3m in后开始RPE测定。

4.2 局部练习对RPE的影响

由于活动部位局限,对局部肌群施加负荷过重,从而导致局部主观感知强烈,将使RPE值偏高。在实际应用中,应就局部负荷RPE等级和整体负荷RPE等级加以区分和说明。

4.3 学生主观意愿对RPE的影响

由于RPE分数只能由受试者给出,数据是否真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试者主观意愿的影响。在测试过程中,不排除个别学生为逃避体育锻炼或出于争强好胜心理虚报RPE分数的情况,使数据偏高或偏低。在实际应用中,应将RPE与传统的运动负荷监控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增加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至6年级)体育与健康(7至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

[2]王瑞元,孙学川,熊开宇.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41-448.

[3]Borg G A V. Perceived exer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omatic stres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 edicine,1970,2:92-98.

[4]伯克和柯林斯 ,杨锡让.感知体力表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J ].江苏体育科技,1984(4):31-32.

[5]张立.一种简易监测运动强度和评定运动能力的方法一RPE等级值[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1):41-45.

[6]青木邦男,烟荣一,陈理.体育课教学中导入RPE初试[J ].体育与科学,1984(6):22-24.

G80-05

A

1674-151X(2011)10-13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63

投稿日期:2011-06-13

李骥(1977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脉搏负荷监控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基于量化的风险监控预警机制探索与实践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脉搏的检查及与脉搏异常相关的疾病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