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理论与方法探索
基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校园体育文化研究
马俊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体育文化又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联结的方面。
文化;体育文化;和谐校园;建设
文化是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社会现象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存在与传播的中间站和重组站,也是部分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源地,它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国家发展动力的后备力量,其重要作用还在于它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方便、最有效的场合。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在校园中的体现。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跨世纪、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而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有一条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大学教育,没有和谐的校园,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和谐的校园,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也将是天方夜谭。
2.1 增强体育文化知识,默会体育精神,促进知识结构和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扩大知识面,促进整体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亚文化都是各种知识的综合体,体育文化同样也是各种知识的综合体,是与其他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知识综合体。体育文化知识中有体育运动、体育赛事、体育规则、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生物力学等各种知识组成,这些知识与法律、力学、生物学、心理学及医学等学科有着普遍的联系。因此,从事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文化生活,有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谐。
2.2 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促进身心和谐
体育在校园中,最重要作用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锻炼从身体健康的层面上来说,它不仅可以塑造丰满的肌肉、健全的体格,而且可以增强人的心、肺、免疫力等机能。从心理健康的层面上来说,体育还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等;从社会适应的层面来说,体育可以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克服困难、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3个方面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只有保持健康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参加到学习、工作中去。健康的身心是参与其他校园活动的根本保证,也是和谐校园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2.3 超越自我,与人合作,促进主体与客体和谐
体育精神中很大一部分是竞技,超越他人,超越自我,通过各种体能竞赛,决定胜负,促进人的体能发展以及增强意志。因此,体育文化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是竞争,参加者主要动机也是在竞争中打败对手取胜,既而获得自我肯定。但是,体育精神中另一主要构成部分,经常因竞争的激烈而被忽视的就是合作精神或者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以团队利益为首要任务,自觉地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为重,随时维护团队的利益,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通过团队的利益的提高来实现个人利益,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如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学院作为一个单位参加活动,他们其中有运动员、服务员、拉拉队员等;在体育比赛中如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中的接力跑等;在体育历史的宣传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这些项目均能锻炼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磨练学生把个人目标融合于团体目标,从而创造出最佳合力的能力与意识。因此,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增强其自我意识,成熟地对待他人和客观世界,使一个团队在竞争与合作中和谐发展。
2.4 充实校园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人文和谐
“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人”和“文”两重含义,即包含着“理想的人性”和“文化的教化”两方面的内涵。类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人文所追求的当属“人道”的范畴。人文强调和谐和感情,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善和美,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的导向。而体育文化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太极拳锻炼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天人合一”的情操,又能够在学习锻炼中感悟到中国博大的武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田径运动蕴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及神话故事,体现了西方的人文气息。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除了一定的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各种体育比赛和体育训练等。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心,而且充实了大学校园的生活,丰富了文化生活,并且塑造了校园整体的人文和谐。
3.1 加强与体育教师的沟通,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在当前的体育教育形式下,尤其是高教园区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接触,导致了教管脱离。老师在体育课堂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增强了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是否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尤其是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了教育,是否涉及了学生体育文化的内容,管理部门不得而知。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应当主动和体育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特长,共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2 举办各种体育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在大学里举行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体育比赛,还应该是体育知识宣传,体育讲座,体育文艺表演等丰富的形式。在体育比赛中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主要提高学生参与力和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协作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体育知识宣传中与体育知识讲座中,主要从体育道德、体育法规、体育保健和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社会学和人文素质方面的教授,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内涵。
3.3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体育成长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每个学生的体育发展,促进每个学生本身的内外和谐。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内外都是一种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在校园体育文化中,不仅仅举办竞技体育比赛,如田径运动会、大学生篮球赛等赛事,还应当举办大众体育项目,如趣味运动会、休闲体育运动会等,争取人人参与比赛,人人参与体育运动,人人都能感受到体育带来的愉快,感受到锻炼的好处。
3.4 营造体育文化环境氛围
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体育文化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有精神环境。在物质环境上学校总体建设要规划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需的场所,如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体育宣传橱窗等。在精神环境建设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场馆周围悬挂名人谈健身和体育的格言,在校园的宣传栏上布置写有参加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影响、合理营养、准备活动的要求和功能、各个年龄身体形态的正常值等内容的体育宣传画报等,使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改变,同时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浙江日报,2006-10-19.
[4]管华诗.建设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J ].文明,2003(3).
[5]杨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资讯,2006(28).
G807.0
A
1674-151X(2011)11-139-02
投稿日期:2011-07-01
浙江省2010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ZC2010108)。
马俊成(1981 ~),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体育与休闲体育。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