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现状探析

2011-08-15 00:47鲁金秋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道德

鲁金秋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学者和管理人员将目光关注到学生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上,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水平下足了功夫,但却忽视了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综合性大学,体育院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并非令人满意。究其原因,除了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当以外,则是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针对性与连续性。思想决定行为,道德品质决定行为质量,加强体育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实际技能与学业成绩的提高。

1 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特点

1.1 拜金思潮过盛

目前,多数学生以个体未来的整体收入及现今的月消费额来划分学生的群体归类,忽视的道德标准在生活和学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是有钱便能做成一切事情,有钱能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一切,将道德准绳远远地抛到脑后。这些学生认为,现今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的消费状况,没有了消费便没有了生产,从而产生过度消费的倾向。同时,追求高档消费,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认为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追求名牌,追求时尚,追求享受成了现今体育院校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

1.2 竞争思想存在误区

大学生毕业后必然面临着就业问题,尤其是在现今大学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大学生择业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本人也同样成了家长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情。竞争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主旋律,面对竞争一部分学生认为竞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始动力,同时,又不愿意自己成为竞争的淘汰品。因此,面对竞争学生们热衷于拉关系,找保护伞,骨子里还存有吃大锅饭的倾向。这些必然影响着学生不能踏实地从自身能力出发,提高自身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1.3 理想追求、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现今体育院校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目标设置较为模糊,当问到,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成为怎样一个社会人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不令人满意。回答的结果多数为,毕业后家里人就考虑了,我就是为了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或者回答现今社会太过腐败,自己再怎么努力,没有人拉关系、走后门,是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当然类似的回答很多,这些回答多数都是集中于客观环境的小部分阴暗面或者撇开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也是自己逃避独立在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思想的体现。

1.4 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倾向明显

当学生遇到集体利于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重要的影响。例如学生的入党、评优、评奖学金等事情。学生会动用自己所有的关系网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甚至出现了造假行为,从而损坏他人的利益,影响了勤于努力、刻苦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 个人感情较为随意

一方面在青年学生中男女界限已打破,男尊女卑的思想明显弱化,男女“授受不亲”的议论已少闻;另一方面早恋现象突出,两性关系随便。在接触的方式上,一些学生勾肩搭臂旁若无人;在恋爱的目的上,已不单纯是为了“建立家庭”,而是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检验一下“爱情的滋味”[1]。这种现象在当代体育院校学生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甚至一部分学生在校外租住房屋出现了“试婚”现象,同时未婚先孕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1.6 交友缺乏标准

“能聊到一起就是朋友,能做到一起就是哥们,能玩到一起就是兄弟”,这种江湖思想在体育院校学生中较为常见。学生本人针对聊什么,做什么,玩什么的内容界定缺乏道德准绳的衡量,甚至出现了歪理学说的思潮,结合现今我国政策与经济发展整体趋势的讨论较少,思考较少,思索个人未来发展的较少。拉帮结伙,调皮捣蛋的却大有人在,学习无用论也经常由这样的同学所提出,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的发展。

2 影响体育院校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

2.1 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度不足

一部分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认知度偏低,对于学生的行为变化关注度不够高,缺乏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面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认为学生事多,不记挂在心中,甚至有部分辅导员存在交钱办事的态度。这些都大大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误认为社会就是权钱交易的场所。

2.2 教师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所授课程内容的讲授,结合实际的教导及育人意识淡薄,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观点、大道理讲授过多,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恰当的引导不够,致使学生认为在学习中学好理论或技能以后到社会上便能大展才干。

2.3 学生家长对孩子思想道德重视不够

多数体育院校的学生家长都是把孩子送到学校便认为自己作为家长的义务已经完事了,孩子的成长全部交由学校来管理和培养,自己只要出孩子的生活费就行。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往往是导致孩子误认为自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不受家长的束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由此导致很多孩子不分时间段、不知疲惫的泡网,去一些成人场所,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自律、自控可言。

2.4 社会思潮对学生德育的不利影响

随着现今网络信息的泛滥化,现代通讯工具使用广泛性的增加,本来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由于每个个体对于遇到问题所产生的观点不同,导致了太多观点的出现,面对巨量观点,学生对于观点的分析便显现的不够充分,往往是错误的观点被吸纳的比较迅速,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5 学生自身对道德水准的认识有浅化趋势

现今体育院校学生对道德水平的认识存在浅化的趋势。认为只要自己能够独善其身,外界如何变化与自己无关,自己足够优秀便可以了,表现出一种漠然的姿态。这种姿态往往忽视了社会的构成是由所有人产生相互作用形成的,将自己独自排除到不利的群体之外,任由一些思想道德水平不足的孩子妄自为之,同样对学生整体产生了一种不利影响。

3 提高体育院校学生道德水平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塑造道德理念

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尤其是加强社会主义理论、大学语文和古典诗词和现代法律基础相结合进行教育,有助于改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胡艺华和刘立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浅探》中提到,应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趣、寓教于理、寓教于例、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

3.2 以学生为本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道德本身的困境,是某种道德理念、道德精神的困境,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没有讲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却轻视个人利益,造成高校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的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虚伪现象[3]。体育院校学生本身好动爱闹,因此应根据学生特点,定期开展德育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学会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保证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增进彼此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3.3 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

情感陶冶,在大学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师表作用,二是良好氛围的营造。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化”“、陶冶”和“引启”[4]。体育院校可以由团委或学工部牵头,聘请心理专业方面的教师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辅导系列讲座,让学生们认清哪些是心理问题,哪些是思想问题,避免思想问题当心理问题来治疗,同样也避免心理问题当思想问题来对待的误诊治疗。同时,应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惩辅导员不良作风,树立良好的辅导员形象,让学生真正相信辅导员,愿意与辅导员交心,进而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的监管力度。

3.4 制定学生道德标准条例

体育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道德标准,以严格要求、规范管理为手段,加强学生对道德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内在道德水平,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知识内涵为目标,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认知观。以树立、弘扬道德模范为榜样,促进学生的主体认知意识。

3.5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学生的就业方面,教师和辅导员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能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定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所寻求选择的职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等[5]。应通过大学生就业课程的内容构建,完善课程体系,达到事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标准,加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从而能客观地了解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现状,根据自身特点有目标地进行努力与提高。只有学生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明确了,学生的行为才会得到自身有效地控制,摆脱不良道德行为的影响。

4 结语

当代体育院校学生的德育状态并非令人感到乐观,影响因素也较为多元和复杂,要想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程。应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举办德育教育活动、提高授课教师和辅导员整体素质、为学生举办心理辅导班、制定相应的道德标准条例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角度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1]倪 波.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1999,(7): 148-152.

[2]胡艺华,刘立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4):39-41.

[3]孟雅杰.我国高校德育内容的继承和创新[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6): 179.

[4]刘灵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人格教育[J].基础理论研讨, 2010, (5): 59.

[5]李维青.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 37.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辅导员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跟踪导练(五)(2)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