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葆青,孟明亮,何 玲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山西忻州传统“挠羊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曲葆青,孟明亮,何 玲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山西忻州传统“挠羊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依据“挠羊赛”的起源、特点、精神及其社会价值,针对性地提出应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在传承“挠羊赛”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挠羊赛”文化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积极推动“挠羊赛”文化品牌的打造实施和忻州“挠羊赛”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开发,使其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进而使得“挠羊赛”这项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全国,并逐步与世界接轨。
挠羊赛;文化;传承;发展
摔跤“挠羊赛”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想象力、思维方式、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它的传播不仅在于运动项目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推广和弘扬。本文通过对“挠羊赛”文化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弘扬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精神以及推动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1 挠羊赛的社会价值
1.1.1 “挠羊赛”文化的民族凝聚价值“挠羊赛”文化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这使它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每次“挠羊赛”活动的举行,往往成为“挠羊赛”文化盛会的展示,它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人们相互切磋技术、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与团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1.2 “挠羊赛”文化的民俗学价值忻州传统体育项目“挠羊赛”是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游戏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把体育活动融合于节庆庙会、生产劳动、喜庆丰收之中,民俗文化色彩很浓,为摔跤活动增添了很多魅力。从“挠羊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一种刚健向上的民俗民风,它与节庆庙会的唱大戏共同形成当地所特有的民俗特色。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挠羊赛”体现了特有的民俗文化、民俗品格,在特定的民族与区域内才会经久不衰。
1.1.3 “挠羊赛”文化的爱国主义价值“挠羊赛”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前辈们抗击外侵,保家为国的斗争精神,并把爱乡爱土的信念升华为爱国主义,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当代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
1.2 “挠羊赛”文化精神
1.2.1 塑造拼搏意识“挠羊赛”磨练了人的意志,体现了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尤其是面临挫折时坚忍不拔的意识。这种拼搏意识很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竞争极为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的情况下,更要有一种勇于拼搏、争取胜利的思想意识做为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
1.2.2 培养团队精神“挠羊赛”中,表面看是个体搏击,其实人们往往以河为界或以山为界按地域区分构成团队,跤手何时出场是根据竞技现状,由团队集体策划的。因此,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适时调整进攻策略,体现出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赢得成功的坚实基础。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恰当发挥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充分发挥具有强大力量的团队精神,来共同谋求事业的兴盛。
1.2.3 激发人生智慧摔跤竞技中,需要勇气和力量,但更需要技巧与智慧。身小力薄者在高大威猛的对手面前,仅靠硬拼是无法与之抗衡的。这时,取胜的法宝便集中在技巧的运用上。而运用技巧需要瞅准机会,瞄准破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智慧的力量于此时此刻得到了升华。忻州摔跤文化中的这一“要领”需要新一代忻州人认真体会、广为应用,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重要决窍。
2.1 “挠羊赛”文化的传承
2.1.1 教育是传承“挠羊赛”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人来进行的。因此,要广泛开展“挠羊赛”文化的教育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忻州人民自身是传承摔跤“挠羊赛”文化的主体,当地群众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传承“挠羊赛”文化,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传承“挠羊赛”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现代摔跤技术知识,而且也要传授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挠羊赛”运动,达到全民健身教育的目的,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在全民的普及和发展。各级学校要加强忻州传统“挠羊赛”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研究工作,加强“挠羊赛”文化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在“挠羊赛”文化的传承方面,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发挥了关键作用。各地涌现出了不少摔跤世家,是家庭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大作用的最好体现。例如,南高村崔家、定襄朱家、原平“刘氏三雄”、忻州“赵家兄弟”被忻州人民政府授予为“摔跤四大世家”的光荣称号,并予挂匾。在忻州,像崔家、赵家这样的摔跤世家还有很多,虽然他们不一定像崔家赵家那样夺得那么多金牌,但像却他们一样,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使摔跤这棵大树,根繁叶茂,常盛不衰。
2.1.2 科学技术是传承“挠羊赛”文化的现代化手段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固然要借鉴、要运用,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手段,借鉴新的学科知识结构。如在推广传播过程中,除了利用传统的“派别”相传外,可以大量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使传统体育的研究、推广、传承跃上一个新台阶。此外,体育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特殊文化。因此,“挠羊赛”应该包装和打造具有典型和精华的肢体语言,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使世人能够了解和接受传统体育文化。
2.2 “挠羊赛”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挠羊赛”的推广是靠国家牵头和投入经费,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产业市场效应,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容易失去经济基础,不利于“挠羊赛”的可持续发展。
2.2.1 加强和改进管理体系根据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国内外的管理经验,从宏观和微观管理入手,加强摔跤“挠羊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宏观上要把摔跤“挠羊赛”的技术、理论、实践及各种练功方法进行系统的分类管理,严格建立技术等级和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有机整体;微观上建立一个传统“挠羊赛”的推广制度,以俱乐部形式在社会进行推广,走群众基础路线,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加强从上而下的管理,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营销管理,逐步使摔跤“挠羊赛”普及社会、走向世界。
其次运用现代投资理论,有机整合计划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引进市场机制,吸纳大量社会资金用于投资“挠羊赛”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共同互利的市场经营合作方式定期资助举办“挠羊赛”活动。通过吸引社会资金加大对“挠羊赛”的发掘、保护、发展和推广工作,使丰富的“挠羊赛”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2.2.2 实施打造忻州“挠羊赛”文化品牌战略现代社会,树立品牌意识和实施品牌战略是许多产业、行业快速发展的成功举措。传承“挠羊赛”文化也应树立品牌意识和实施品牌战略,以此提升“挠羊赛”文化的价值内涵。忻州地区可开发出系列传统体育文化品牌,在保持“挠羊赛”文化传统形式、风格、特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包装、改造、优化和推广,大胆采用新思路、新设计、新模式,推出新品牌、新项目,实施传统“挠羊赛”项目“精品化”战略,形成有规模、有影响、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品牌,以增强吸引力和文化底蕴。例如,把“跤乡之都”定位忻州城市文化品牌,可以说是忻州公众的一种愿望,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更严格的讲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著名民营企业家曾纪元先生就很注重摔跤事业的发展和跤乡文化的培育以及产品品牌的塑造。每一届的摔跤文化节,精心策划打造地方特色酒“跤王”“跤魂”“跤乡”等品牌,充分表明了他对家乡品牌的发展延伸和发扬光大。
可以说“跤乡之都”的城市品牌的打造,使古老的忻州有了灵魂,有了精神寄托,也将给忻州城市带来难以描述的魅力色彩。而“跤乡文化”品牌的发展壮大,必将进一步提升忻州城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跤乡之都”忻州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当然文化品牌打造的过程还需要权威论证、政府牵头、专家设计、民间集资、市场运作等,成立专门城市品牌战略发展机构和组织,更好地推动城市品牌地位的提升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水平。
2.2.3 加强景区旅游与忻州“挠羊赛”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开发忻州丰富多彩的“挠羊赛”文化是忻州人民长期以来约定俗成,久远沿袭的生存空间样式的展示,具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浓郁的文化精神,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和保护价值。忻州地区有关方面应当充分挖掘忻州传统“挠羊赛”文化潜在的巨大旅游资源价值,并充分利用这种价值推动忻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应积极培养忻州地区传统“挠羊赛”文化旅游市场,使之社会化、大众化、产业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发忻州传统“挠羊赛”文化旅游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特产的消费;第二,树立旅游营销观念,大力宣传忻州传统“挠羊赛”文化旅游;第三,集中优势力量、优势资金于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忻州传统“挠羊赛”项目,创立高水平的“挠羊赛”摔跤队、表演队。利用“挠羊赛”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等特点,以体育竞赛、表演为突破口,适当开发出一些参与型项目,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挠羊赛”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历史的见证,体现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文化,积蓄着丰厚的内涵,展示着独特的神韵,是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挠羊赛”文化资源的现代化管理,积极推动“挠羊赛”文化品牌的打造实施和忻州“挠羊赛”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开发,对推动忻州区域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使得这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得以传承,进而使得“挠羊赛”这项传统体育项目走向全国,并逐步与世界接轨。
[1]李俊温.山西“挠羊摔跤”[J].体育文化导刊,2003(7):79.
[2]芦平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演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37-40.
[3]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96.
[4]王南童.浅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132-135.
[5]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4):84-85.
[6]苏学良.中国式摔跤的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3):11-13.
[7]杨弢,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58):20-23.
G812.7
A
1674-151X(2011)05-14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69
投稿日期:2011-02-15
曲葆青(1969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