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海李颖川
(1.贵州财经学院体育工作部,贵阳 550004;2.北京市体育局,北京 100075)
王 海1李颖川2
(1.贵州财经学院体育工作部,贵阳 550004;2.北京市体育局,北京 100075)
在奥林匹克精神渐行渐远的背景下,“青奥会”秉承奥林匹克大旗跃入了世人的眼帘:这里,不再设立奖牌榜,不再以成败论英雄,竞技卸下了功利的外衣,在回归奥运本源的同时,也让我们寻觅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通过对首届青奥会的诞生及其奥运本源的回归、青奥会面临的挑战、中国体育的发展思考等问题进行分析、反思,认为青奥会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中国体育新体制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一定会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强大。
奥林匹克运动 青年奥运会 本源回归与挑战 体育改革
这里,不再设立奖牌榜;这里,不再以成败论英雄;这里,竞技卸下了功利的外衣,在回归奥运本源的同时,也让我们寻觅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这,就是青奥会。在雄壮有力的击鼓演奏后,青春的圣火在全场屏息的注视中缓缓熄灭,持续了13天的首届青年奥运会于2010年8月26日晚在新加坡美丽的滨海湾落幕。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600名14岁至18岁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了26个大项的比赛和各类文化教育交流活动。这项全新的赛事尽管从它创办的那一天开始就饱受争议,但随着第一届青奥会的圆满落幕,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举办以来,国际奥委会的商业战略大获成功,奥运会已发展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体育盛会,奥运赛场成为众多运动员名利双收的舞台,一幕幕丑剧也因此不断上演。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奥运商业化运作,人们几乎不再关注奥林匹克精神、思想和文化,奥林匹克主义到了崩溃边缘。[1]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人类学系主任、美国著名奥林匹克研究专家包苏珊指出:“在欧美国家,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早已成为历史,实际上,奥运会反而成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反面案例,因为在奥运会赛场上,充斥着太多的兴奋剂、金钱诱惑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走到了需要革新和重生的关头,青奥会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
青奥会,其全称为“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 Youth Olympic Games,YOG),是国际奥委会专门为青年人设计的一项集赛事、文化和教育于一体的活动。早在196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大五世为了扩大奥林匹克的影响,邀请了来自欧洲的1500名青少年在奥林匹克赛场周围进行狂欢活动,由此演变成后来著名的奥林匹克青年营。此后,国际奥委会认识到仅仅依靠一两种教育活动远不能实现奥林匹克特殊的身心教育目标,又逐步尝试和创立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澳大利亚青年奥林匹克节、世界青年运动会等。尤其是欧洲奥林匹克青年节和世界青年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加之世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得国际奥委会逐渐产生了为青少年创办一项全球性的体育综合赛事的设想[2]。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大力倡导下,2007年7月15日国际奥委会在危地马拉举行的119次大会通过了举办青年奥运会的决议。
“德、智皆寓于体”是希腊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顾拜旦恢复现代奥运会的目的之一,他提倡通过体育来对青年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正如《奥林匹克宪章》中对“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宗旨”的阐述那样:“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他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奥林匹克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3]罗格主席之所以提出举办青奥会,是希望能以此来激励全世界的青少年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并传播“奥运精神”——卓越、友谊和尊重:希望它能成为奥林匹克精神回归的赛事;成为真正能够让每一位运动员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对人性的感染和洗礼的赛事;成为使运动员作为奥林匹克人而不是运动机器的赛事。因为青奥会赛事中的选手大部分将是未来的奥运会选手,从现在就开始为奥运会培育真正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本源的优秀苗子,培植公平、友谊的奥运竞赛环境,成为青奥会的重要目标。
事实上,本届青奥会做到了:青奥会期间,50多种CEP活动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奥林匹克主义、技能拓展、康乐与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及表达);多种形式青年文化和教育活动,通过奥运价值观的教育互动,让青年人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成为真正的具有体育精神的人;多次“与冠军对话”的内容,让参与者与前奥运冠军等运动员榜样人物进行交流,冠军们分享自己的奥运经历,通过自己将奥林匹克价值观贯穿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对青年运动员进行激励;青奥会设计的独特比赛和文化教育活动中,别开生面的跨国(地区)组队参赛模式,让运动员之间既有硝烟弥漫的针锋相对,更有世界团结、默契合作的友谊与温情,奥运五环紧密相连的内涵在青奥赛场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在射箭、柔道、乒乓球、击剑等比赛中,根据个人赛排名抽签跨国(地区)组队和组织洲际队比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携手比赛,一起站上领奖台,听着国际奥委会会歌、看着国际奥委会会旗升起,让他们充分理解只有成就团队,才能成就自己。淡化成绩,重视交流,不计奖牌,这是一届全新的综合性运动会,兴奋剂、过度商业化和功利之风的阴暗在友谊、交流和公平竞争的光芒之下没有了藏身之地。青奥会也史无前例地将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完美地融为一体,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因此,青年奥运会是奥运本源的回归,亦如国际奥委会首届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谢尔盖·布勃卡所说:“当我还是年轻运动员时,如果能让我参加一届青奥会我会非常高兴。如果当时有这样的运动会,而我也有机会参加的话,我相信对我的运动生涯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青奥会拥有了自己独特的DNA:面向未来的奥林匹克价值教育,从这里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将肩负起把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奥林匹克精神薪火相传的光荣使命。
国际奥委会之所以创办青奥会,是认为锦标主义的发展模式给体育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深渊,必须加以改变。正如罗格所说的:“我希望通过青奥会的举办向全世界所有年轻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体育运动对于你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你们的意志培养、身体强健和心理成熟,它很有趣并给人带来欢乐,同时,它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但是在青奥会进行的过程中,部分教练员、运动员却对举办这一盛会的创办初衷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本届青奥会首枚金牌得主、日本铁人三项女选手佐藤友香赛前直陈自己的参赛目标,“通过参加这次比赛积累经验,进而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佐藤友香对自己能够参赛感到十分幸运,因为假如她早出生1个月,她就将因年龄超过18岁而失去参加青奥会的资格。如果是那样,佐藤友香将为自己错失夺取青奥会金牌的机会惋惜,却不会为没能体验青奥会的文化教育活动有何遗憾。一名中国教练认为:“既然是比赛,那就不可能没有竞争,不可能不让人拿冠军,更不可能回避体育比赛以胜负定结果的本质属性。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对运动员的成长确实很重要,但这种教育活动更应该是长期的,如果只是在一项十几天的赛事中搞集中突击,效果十分有限。”最为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各国几乎都是派国家二线队参加青奥会的比赛,这只是一项在参赛者的年龄和赛事规模上区别于奥运会的赛事,青奥会失去了其创办初衷和核心价值。实际上,精英比赛和青少年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矛盾。如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和“重在参与”的口号看似矛盾,实则内在统一。正如顾拜旦所言,“如果说我想鼓励100个人去参加体育锻炼,我需要50个人是专门从事体育运动的,25个人是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的,5个人是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的。100比5,最终目的是推动大众都去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为了推动,需要5%的榜样。”因此,对那5%的人来说,应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对其他人来说,则是重在参与,从中达到身心锻炼和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承载着多重内涵和历史使命的青奥会必将继续自己的使命,在未来为青年人提供一个阳光、开放、友谊的体育交流舞台。
在新加坡青奥会上,为了让各国把注意力放在运动员的成就而不是成绩上,国际奥委会决定不为首届青奥会设奖牌荣誉榜及大会纪录,这是对盲目追求记录、追求金牌奖牌数量的一种有力抨击,是对体育事业与奥运精神的升华。而近段时间,我国对本届青奥会最多的报道却是我青年奥运健儿继续发挥中国体育人精神,雄踞金牌榜第一位,从这与举办青奥会的宗旨相违背的舆论向导,我们是否能感觉到中国的奥运战略的妥当之处:奥运会上追求金牌至高无上的荣誉本不是一种错,错在100块银牌赶不上一块金牌的言论中透着某种官运亨通的前景;青奥会上派出队员参赛不是错,错在派出的竟然一大半是“全职业化”“伦敦奥运练兵”的一帮正规军去对抗人家的青少年和业余的字眼,此举之下,拿了所有金牌又怎样?中国体育的理想不是锦标主义,中国设置体育部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拿金牌,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需要通过竞技体育来显示强大。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包括拿金牌在内的为满足全中国人民体育需求的能够涵盖更大范围的新管理体系,推行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身心健康的长期效果的新机制。青奥会将推动中国体育新体制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体育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功能。[4]
青奥会是国际奥委会促使体育运动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活动。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但会促进世界青年成长和发展,还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全新活力和激情,更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篇章写下浓重一笔,为全世界青年的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样板和模式。奥林匹克远没有完成历史所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一定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强大。
[1]裴东光.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J].体育与科学,2010(2):6-11.
[2]柴王军,汤卫东,覃兴耀.青奥会价值目标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8(6).66-72.
[3]任 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胡小明.体育制度的改革契机——南京青奥会随想[J].体育与科学,2010(2):1-5.
Olympic Nirvana——From the first Youth Olympic Games to See the Original Regression of Olympic and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Wang Hai1Li Yingchu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Education;Guizhou University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Guizhou 550004;2.Beijing Sports Bureau,Beijing 100075)
With Olympic spirit wandered off,quot;YOGquot;upholds the banner jumping into the world of Olympic view:here,n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dals table,no the success of Heroes,sports profit coat being removed,all are returning to the origin of the Olympic Games,let us search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Olympic spirit.Through the birth of the first YOG origin and the return of Olympic,YOG is facing challenges,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the paper does deep study on these issues and reflection,finds that the YOG for the Olympic Movement and the Chinese sports establishment of new system play positive roles,will let Olympic go further,develop more powerfully.
Olympic Games Youth Olympic Games origin and challengesof reunification sportsreform
G80-05
A
1004—5643(2011)04—0111—03
1.王 海(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赛事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