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起源问题的探讨

2011-08-15 00:50:25蒋东升
武术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搏斗武术人类

蒋东升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武术起源问题的探讨

蒋东升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研究武术的起源问题,是梳理武术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武术本质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从人类文化学视角对武术的起源问题重新审视,对武术起源的不同观点进行辨析,认为人类的斗争性源自人的本能,生产劳动和军事斗争等社会活动促进了搏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殊背景下,是被镶嵌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搏斗技术,早期的搏斗技术不能称之为武术。

搏斗技术 武术 起源 生产劳动 战争 本能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文化的选择,海纳百川,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形式。她博大精深,构成了其复杂的文化体系。武术的起源是武术最基本的问题,关于武术的起源,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武术起源于“人与兽斗”、“人与人斗”和“军事说”。上述关于武术起源的任一观点,均不能解释为什么唯独在中华大地成就了武术这一文化奇葩的问题,关于武术起源的上述观点有待商榷。梳理武术的起源问题,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武术运动本质问题以及它的发生、发展规律,也是武术理论体系建设的需要。

1 关于武术起源观点的辨析

1.1 武术起源的“人与兽斗”观点的辨析

武术源自生产劳动的观点,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有学者[1]认为“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人与兽斗,而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针对于此,无论是最新高教版还是人体版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武术》教材,均有描述:“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在狩猎等生产过程中,人类掌握了踢、打、击、刺等动作要素,这些动作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攻防搏斗技术,是武术的雏形”。

武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因而,搏斗技术往往被认为就是武术。武术起源于“人与兽斗”的观点,一方面,认同了搏斗技术就是武术的命题,另一方面,不仅忽视了攻击性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的观点,也夸大了动物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武术与搏斗技术并不等同,武术是被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搏斗技术,搏斗技术是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武术与搏斗技术“貌似”,但“神离”却是实实在在的,正如一块玉石在经过工艺师大量脑力劳动后才成为玉雕,它的内涵价值已不可“同一而语”一样,武术是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搏斗技术,其他民族的搏斗技术不能称之为武术,如泰拳、空手道、拳击等。

其次,搏斗技术并非因为“人与兽斗”才产生。在自然界,动物们总是能够极好地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通常人们把这种先天的反应称为本能[2],这种本能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学家观察到,某些动物的攻防本能通过遗传传给下一代。例如,有一种海龟,成熟的母龟到岸上产卵后即潜回大海,小龟孵出后就自行生存,与生俱来就有捕食猎物和防御的本领,这就是海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天所得[3]。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在没有进化成直立行走的人类之前,已经具备了攻防本能。

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起决定性作用。在人类的狞猎过程中,猎物只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它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人与兽斗”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你攻我守”。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行为学创始人,1953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金获得者康罗·洛伦兹关于动物行为的研究成果,也许更能让我们理解人、兽斗争的区别。康罗·洛伦兹通过对动物大量观察,认为捕食与被捕食间的争战并不是真正的斗争。[4]在观察中他发现,被狮子扑倒在地的野牛所激起的攻击性是微弱的,只是一种本能的逃生挣扎,狮子猎杀猎物时的内在动机与被猎者的挣扎时的内在动机是根本不同的。另一方面,人类为了能更安全、顺利地捕获猎物,也会有选择性地狩猎,一般不会主动去攻击凶猛的食肉动物,实际上人与野兽的“正面冲突”式的搏斗“可遇而不可求”。在狩猎活动中,原始人更多的是运用智慧,诸如以诱捕、设陷等形式捕杀猎物,在狩猎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集体和智慧的作用,正如温力先生所说的狩猎中搏斗技术含量很低。[5]因而,认为“人与兽斗”就能产生武术的观点未免牵强附会。

1.2 武术起源的“人与人斗”观点的辨析

武术源于“人与人斗”是关于武术起源的另一种观点。有学者提出[6]:“正是人与人搏杀格斗,才使得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搏斗技术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为武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温力认为:“早期武技产生的意义动因决不仅仅在于生产斗争,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与人的斗争”。[7]程大力从武术与战争目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军事目的既不是武术形成的唯一原因,也非主要原因,武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8]

武术源自“人与人斗”的观点,与“人与兽斗”的观点一样,误读了相同的两点:首先,忽视攻防本能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第二,将单纯的搏斗技术与中华武术等同。的确,正如温力先生的观点:“人与人斗对早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人与兽斗”,但是,并不是因为“人与人斗”,才产生出搏斗技术。可以肯定的是人还未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的时候,搏斗技术在动物界已经广泛使用,攻防的本能意识随基因向后代传递。

众所周知,世界其它民族都存在“人与人斗”,而且,其惨烈程度与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搏斗相较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古希腊、古罗马的角斗场蜚声世界,古希腊人非常注重搏斗技术的培养,在斯巴达城邦,年满7岁的儿童,就会被送到国家设立的学校接受残酷的体育训练,直至成人。[9]同样,16世纪至18世纪的法国,“弘扬尚武精神,流行各式各样的兵器比武、长矛比武和骑马群战比武,甚至决斗”。[10]可以说,欧洲的体育文化中存在比较发达的搏斗技术,更进一步说,不管是在洪荒时期还是在冷兵器时期,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都存在“人与人斗”,而产生于中华大地的搏斗技术最终发展成为武术。所以,搏斗技术并不等同于武术。

1.3 武术源于战争观点的辨析

“在氏族公社,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掠夺财富的手段……,武术萌芽产生了”。[11]的确,从武斗与战争的形式来看:战争是武斗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政治延伸,武斗构成了战争的主要形式。因而,武斗与战争往往被认为有渊源的关系。但是不能因此而界定武斗就是战争、武术源自战争。众所周知,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12]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摸的武装冲突。只有在私有制萌芽或出现之后才发生战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私有制产生前、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搏斗在原始人求食图存、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已经出现。战争利用了搏斗技术,并推动了其发展,而不是出现了战争之后才产生人与人的搏斗技术。显然,武术源自战争的论断不能成立。

2 搏斗技术在生产劳动、战争等社会活动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在洪荒时代甚至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类的需要莫过于获取食物和自卫,生产劳动和武斗活动(包括后来的战争)构成了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社会活动。

人类的狩猎活动对早期的搏斗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狩猎活动无疑是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人类在狩猎活动中,不仅需要发挥人的智慧,身体对抗能力也是成功捕猎的重要因素。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历经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不仅具备了捕食器官与防御器官,还演化了提高捕食与防御效率的器官,如听觉、视觉、嗅觉等。[13]人类通过狩猎方式,捕食其它动物不仅需要高度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技能和体能,狩猎活动的实践需要,对身体搏斗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冷兵器时期,搏斗技术是武斗最重要的内容,搏斗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武斗的结果。战争的目的是要使对方屈服,对方失去抵抗力,显然,在冷兵器时期,无论是作为国家机构的统治者还是民众客观上都存在对搏斗技术的需要,不仅存在掌握一定技能的搏斗技术的需要,也存在对不断提高搏斗技能的需要,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因而,冷兵器时期的战争使搏斗技术不仅在内容上、方法上而且在形式上得以不断丰富发展。

3 进化论学说关于人的攻防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义阐述

正如达尔文所认为的那样,在布满荆棘的自然界,生存斗争是永恒的主题,对于生物界它无时无刻、无所不在。[14]攻击本领是生存的需要、是进化的手段。所有的生物都带有高速率的增加倾向,为了争夺生存空间、食物及繁殖后代的权力,因而必然出现生存斗争。[15]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与其它动物一样,形成了与“丛林法则”相适应的攻击与防御的本能,人类这种攻击与防卫本领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这种本能活动可随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这一本性。弗朗斯·德·瓦尔通过对两个与人类最亲近的灵长类物种——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社会性方面进行研究,这两个物种的黑猩猩的DNA几乎都与人类的完全相同,证明了人类的攻防本能具有遗传性,认为人类的侵略、暴力和竞争的性质归因于动物祖先。[16]

4 武术是蕴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搏斗运动

中华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吸取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医学、军事学、养生学等理论,融技击性、哲理性、艺术性、健身性于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标志性项目。武术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体育形式,是搏斗技术的升华,它更像一门“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将智慧等精神财富,创造性地嵌入武术之中,武术思想、理论、实践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民族的搏斗技术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他民族搏斗技术所没有的,这也是武术与其他民族搏斗技术的本质区别。

武术以宽厚礼让、以和为贵、匡扶正义为价值取向,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武术是一种搏斗技术,但她却不以“杀戮”为目的,武术的精神要义强调仁义,讲究“仁者爱人”。“止戈为武”的精神内涵,不能不让我们惊叹武术在处理杀与不杀关系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武”的内涵的精辟阐释。“止戈为武”在武术实践中产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点到为止”等武术思想,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让、“和为贵”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已不再是单纯搏斗技术,准确地说,武术是一种为人之“道”,已经成为一种“和”的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一脉相承的体育文化。

武术界有句俗语:“德为艺先”,体现了武术界重视武德的教育。“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未先习武先修道”的格言历来为武林界所尊崇。武德是武术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约束力,是武术文化中一个永不枯竭的话题和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高级境界,武术重视道德修养的观点,体现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各方面无不贯穿着传统的伦理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将武术当作一种生活哲学。武德是德与力的统一体现,她的诞生,反映了武术主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武德是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仁、义、勇”最深刻的阐释。

传统文化元气论构筑了武术的养生思想。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在武术实践中,不仅要练气,达到采天地之气为我所用,练武还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注意按自然界四季变化与人体机能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比较于其他民族搏斗技术的运动方式、运劲发力以力学为指导,中国武术不仅遵循力度的原理与方法,还融入阴阳开合、刚柔相济、相生相克、动静结合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它不仅具有体育之美,更具哲学之美。

5 结语

武术是在华夏大地上以搏斗技术为基础成长起来的一种体育文化形式,它在生产、军事等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民族意志、民族心理等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使搏斗技术发展成武术的唯一因素,因而,武术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武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已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它是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角镜,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早己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并镌铸着人们深层的心理积淀,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物。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2.

[2]尚玉昌.动物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2.

[3][4]康罗·洛伦兹(奥).王守珍,吴月娇译.攻击与人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19,31.

[5][7]温 力.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39,240.

[6]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8]程大力.武术绝大部分内容产生于、用于私斗[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3.

[9]谭 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

[10][法]乔治·维加雷洛著,乔咪加译.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11]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2.

[1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14.

[13][15]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著.赵娜译.物种起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3,41-70.

[14]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

[16][美]弗朗斯·德·瓦尔著.胡飞飞,张凡珊,谭晶晶等译.人类的猿性——一位权威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对人类的解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25.

Research Origin of Martial Art

Jiang Dongsheng
(College of physical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Guangxi 530006)

Wushu is Chinese nation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s,i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Study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is the important way of combing Wushu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revealling the essence of Wushu.The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studies the origins of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ulture,comparing different views on the origin of the Wushu,and drawsthe concludes:human struggle arose from people'sinstinct;productive labor and military struggle fought such social activiti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ighting technology,and Chinese Wushu origined in such ki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ckground,so it was inlai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ctors,formed a special fight technology,and early fighting techniquescan not be called Wushu in all.

fighting technique Wushu origin productive labor warfare instinct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1)04—0005—03

2009广西民族大学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ZD2009081。

蒋东升(1968~),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搏斗武术人类
《与巨蟒搏斗的运动员》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22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搏斗——记共产党员张远成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00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只与狼搏斗的鹿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