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
——基于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丢失现象

2011-08-15 00:50刘文举
武术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武术精神传统

刘文举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武术文化的理性思考
——基于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丢失现象

刘文举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基于武术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的文化丢失,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总结武术的文化特征,探寻武术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文化丢失的原因,认为武术文化的丢失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武术改造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以及武术本身所包含内容的繁杂造成的,并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武术 文化 民族精神

1 前言

武术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自始至终都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受民族文化的浸润,她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涵丰富,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任何体育项目虽都有文化意义,但没有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具有武术那样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然而当今的社会人们在习武的过程中对武术文化有多大的熟知程度以及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问题。

2 武术的文化学特征

张岱年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议》中提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许多要素的统一的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四者以刚健有为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1]武术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同样具有了以上的文化特征。

2.1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代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刚健有为的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方面。这种精神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尚勇武,追求制胜。武术是以刚为主的,无论是武术的演练风格,还是武术的精神追求,无不以追求刚健为主要基调,武术的演练风格多以刚健勇猛为主流。即使以动作轻柔缓慢为特点的太极拳也是如此: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指出:何为气,即‘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正气’”。他在论述搂膝拗步时说:“此式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2]。并且中国武术从来赞扬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行为。以高超武功为手段,以惩恶扬善为己任的侠客,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社会角色。可见习武者无论从外在技术,还是内在心态,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

2.2 崇德利用

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人是社会的人,重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和睦。武德观念也在这种影响下被孕育产生。“未先习武先习德”、“以武观德”,反映了习武重德的一贯传统。武术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野蛮到文明,从血腥拼杀,到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武术对抗竞技时,既要以技取胜,又要做到点到为止,这是武术界恪守的武德准则。左思《吴都赋》中有越文和袁公“折竹代剑”的斗智较技。《典论·自叙》中有曹丕和邓展“以蔗为杖”的剑术较量,这种比武说明古人已认识到只有避免真刀真枪,才能达到既不会受到致命伤害,又有竞技乐趣的目的。[3]众所周知的传统武术中的点穴之法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代武者在武术创生过程中所体现的“崇德”与“利用”。点穴之道,使人心神错迷,手脚不能动,而能一救而苏,不致伤人。说明创其术是为了服人而非杀人,既体现了“体用”的技术,又充分体现了“点到为止”的武德。

2.3 天人协调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和谐的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4]由于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习武者尚武而不滥用武力,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在武术的技术方面,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如形意拳所强调“内三合,外三合”的理论,其同样可以认为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身体要求。武术所讲究的“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它作为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理论,而不仅仅是在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求。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的影响。

3 武术文化丢失的思考

3.1 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首先,中国武术是一种农耕文化状态下孕育出来的身体活动方式,其自身必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当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开放和涌入,带来的是整个世界文化的失落,整个社会充满着浮躁的气氛,人们追求的是高效率、高感官刺激。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哪个项目能够为人们带来愉悦,哪个项目则为人们所接受。当韩剧、跆拳道、瑜伽夹裹着全球化的浪潮长驱直入的时候,带来的是我们固守中国武术传统的失落的心,武术并非劣于任何其他体育项目,而在于她脱离时代太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武术与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攻防技击性作为武术的本质属性,在从冷兵器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中,得到了严重的削弱。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简明快捷的健身方式,武术的训练是个艰苦的过程,它确实需要下功夫才能有一定的效果,与现代社会人们浮躁的心理和社会的节奏不符。

3.2 东西方文化融合使然

陈序经在《文化学概观》中指出,两种完全相异的文化相接触的结果是趋于和谐的,两种完全相同的文化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一致的,而两种同异兼有的文化接触的结果是趋向于一致和和谐的。[5]基于以上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东西方体育的冲突,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表象。而在西方体育乃至西方文化大放异彩的今天,武术的黯然失色和被远离是不可避免的。而武术中所承载的东方传统文化在二者的交融和碰撞中的丢失也成了随之而来的必然。

文化的融合原本无可厚非,但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如果丧失了自我,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竞争中不能发挥她应有的影响是世界的能力而是在相互碰撞中逐渐得以没落的时候,那么我们政府、社会等对国内体育文化的塑造和推广真正到了势在必行的时刻。

3.3 武术改造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的盛行使的武术亦步亦趋,竞技武术的出现可以说是在开展西方体育的同时所体现的民族觉醒。竞技武术对武术整体的推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武术的创新和竞技武术发展的同时,不断追寻西体的模式和评价体系,无异于用西医对中医进行评价,本身就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础之上的。西方体育所追寻的“天人相对”,“战胜自然”与东方武术所追寻的“天人合一”,“顺应万物”是完全相异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武术用西方体育模式改造和创新自我的同时,文化的忽略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3.4 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中的繁杂

武术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对于武术文化的外延和内涵的明确解释和界定,估计没有几人能解释的很清楚。所以只能归结为“博大精深”四个字。于是在武术文化的提炼和概括中,也很明确的看出越来越趋向于抽象,越来越趋向苍白和空洞。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快餐时代”的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快捷显效的健身方式。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犹如果树与果子的关系,在大片的果园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果子逐渐的与果树脱离,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丢失了很多。

4 武术文化传承的思考

如果说上述的论证只是说明了武术文化没落的理由和因素,那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找到传承武术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技术又是这种载体表达和传递文化的基本方式,因此没有技术而谈传承武术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不应责备老一辈武术大师在武术传承过程中的“留一手”,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传承过程的保留,谁也不能做到把自己的饭碗拱手让人,所以为防止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丢失现象,建立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就显得异常重要。其次,人体是“物质的身体、精神的身体、感觉的身体和表现的身体”统一在一起的人体。单纯的“人体运动”是不可能传承武术文化的。有人说,武术属于体育,而又高于体育。因此摒弃武术文化而去学习武术又会使武术怎么高于体育呢,所以必须学习、掌握和体悟其深层的文化观念、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学习、掌握和体悟它们蕴涵的传统哲理、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再次,对于西方体育的借鉴和利用,并不能简单的应用“拿来主义”来改造我们的武术,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武术文化绝对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事物,在明代,武术家对日本刀法的学习,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刀法;近代的李小龙融东西方武技而开创的跆拳道等都充分得以说明。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从传统中走出来,但也必然对传统进行多次回归,这样才能把它所创的“新”带给母体。

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代现代许多国家的崛起无不具有各自的民族精神。德国的“铁血主义”,英国的“坚韧主义”,日本的“武士道”等等。长期以来我们缺乏一种居于支柱地位的精神。“鸦片战争,国势不振,国人蒙羞,是输在科技上,是输在制度上,但更是输在了精神上。”[6]这是个文化没落的时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把目光过多的关注在了8%的GDP,“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囊括四海、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但在近代这种精神并未得到多少的彰显。而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对比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有余,缺少了斗志和“野性”。而武术的教育正能弥补这一点。如何从“博大精深”的武术中提炼出清晰的民族精神并在教学和训练中得以注入是亟待进行的问题。

5 结语

武术文化需要去伪存真,去糟求精,对武术文化进行整合、提炼,提炼出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传授技术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武术的发展和创新应找准基本点和核心,在追寻时代发展得同时应不偏离基本点和核心。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1990:17-18.

[2]陈 鑫.太极拳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谢荣华等.对中华武术文化特征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4).

[4]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

[5]陈序经.文化学概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29.

[6]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200.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Wushu Culture

Liu Wenju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Based on cultural lose in the process of Wushu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Wushu,and explores the lose of Wushu culture.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lost of Wushu culture is du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merg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Wushu development and its complex content.So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Wushu culture national spirit

G85

A

1004—5643(2011)06—0028—03

刘文举(1984~),男,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术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