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静 张云崖 白 雪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必由之路
——回归、维系传统
杨琳静 张云崖 白 雪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辨证视角以现代武术传播现状管窥当代武术的传播,归纳分析了现代武术传播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现代武术传播进程中存在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失衡前进状态,出现了重技术轻文化而远离了中华传统的趋势,文章认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并不是与西方文化的接轨,而是将自己的独特文化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与世界人民共享,因而提出要在武术传播进程中弘扬中华武术,回归、维系传统是其必由之路。
武术 传播 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
百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挤压下举步维艰地挪动着脚步。回眸历史,不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分庭抗争源自于国粹武术。上世纪2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正是武术与西方体育之争,虽然国人在争论中确立了武术的价值,使游离于社会底层的武术进入了学校教育,提升了武术的文化层次,但武术仍未能免遭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而步入西方体育的语境,武术的发展陷入了长时间的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学科之争。紧随时境变迁,武术发展与传播的道路在不断改变,与此同时也映射出其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武术传播总体上倾向于西方化道路,发展的是现代武术即现代竞技武术。客观分析,竞技武术的发展拓展了中华武术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武术的体育文化内涵,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激发了其它武术形式的开展,带动了武术在学校的发展,但是现代武术在其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忽视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使得现代竞技武术没有充分彰显中华武术的所有本质内涵,进而制约了现代武术的国际化传播。
武术传播形式的变革和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形成了竞技武术的强势主流发展格局。尤其在武术申奥进程中,为让中华武术快捷走出国门,政府部门全力以赴将武术发展重心放在了竞技武术。实事求是地审视武术的发展,上至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下到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在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竞技武术均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对象[1]。经过对中华武术的精炼和整合,现代竞技武术愈加科学化、规范化、简易化,较传统武术易于传播和提高,再加上国家政府的重视,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传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而言,传统武术备受冷落,其传承和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步履维艰,随着老拳师的仙逝,传统武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再加上相对缺少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更是雪上加霜,甚至濒临失传边缘[2]。现代社会武术的发展陷入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偏颇状态。
政府部门急于将武术推向国际,执着于使其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几乎将全部精力给予武术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导致武术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相对滞后。武术博大精深是指武术内容复杂、体系庞大、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与其文化的深邃,而为走向国际的竞技武术过多的被追求高、难、美、新技术高超的目标所占据,弱化了深邃的传统文化底蕴。竞技武术的传播一方面进行武术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限制了武术整体文化的传播[3]。对于中华武术的发展和传播而言,其国际化发展不仅意味着项目的发展,同时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武术在全球化发展中坚持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才是中国成为全球文化大国的重要文化标志[4]。
现代竞技武术是围绕奥林匹克模式发展的,然而两者的截然不同使武术迫不得已进行适应性的自我摒弃,武术所蕴含的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免付诸东流。这样就以牺牲传统文化精神本源和内核为代价转变成了体育化的武术,它可以作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时尚标志,却并不代表武术发展的全部。正如王岗教授所提:作为国际化目标的武术发展,竞赛内容和方式的完全西化,正满足着武术运动的发展要求,而遗忘了作为文化的武术存在和发展。博大精深且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正在其国际化的进程中被西化了的遵循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理念所代替,也就是说武术运动追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理念,则恰恰对武术文化本身的结构改弦更张的毁灭[5]。竞技武术被认为是与拳击、跆拳道等相类似西方竞技项目,已经“逐渐从传统武术中分离出来”,在内涵上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成为了“西方竞技体育的化身”[6]。毋庸置疑的是,现代武术的发展与传播渐渐远离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竞技武术借鉴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始终以奥林匹克文化为指导进行发展,它所蕴涵的西方体育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远远多于东方文明文化底蕴,相对而言我们的传统武术文化才是中华武术的精髓。武术申奥的失败引起诸多武术名家的思索:眼下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武术入奥并非唯一的传播发展途径……为使中华武术尽可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一时间武术界响起了回归传统的呼声,保护和拯救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口号。在文化纷争、强调个性独立、多元一体化的时代,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缩影,要在世界体育领域成就独树一帜的梦想,就应该抛开西方竞技体育的桎梏,在国际化传播进程中回归、维系其独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的传播需要与时代的韵律合拍,在促使自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回归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其长远的发展和传播的目标。现代武术传播的活水源头是传统文化,回归传统武术文化是现代武术文化发展传播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武术的对外传播具体来说即是她与非她文化的冲突碰撞与同化融合,在此过程中我们极力维系武术传统的意义在于“文化的碰撞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碰撞。文化的沟通如果说是有意义的,恰恰就在于它有一种价值观念的交流与共享[7]”的目的。只有在武术的传播进程中,以“追求对其传统的维系”为宗旨,武术的存在更具有世界性的价值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首先应该是地区的民族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理由和命运。
不论文化如何变迁,如何融通,文化的印记中永远都会存在许许多多该文化原生民族的历史印记,而这种印记的显著特性就是文化传统的存在。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她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世界大文化之中,她都始终应该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承载着有别于其他民族(体育运动)显著特性的文化标识[8]。所以,武术国际化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中,对“传统”的回归和维系是其重要前提。
传统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之中,是集民族性、文化性、教育性、技击性、艺术性为一体且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真正的中华武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标识,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国家或族群的文化生命的密码,可谓是人民生命创造力的高度展现,也是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9]。武术的传播强调的正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博深底蕴,其传播永远不能脱离传统武术的孕育,只有传统武术母体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始终保持中华武术的本质和精髓。正像郭玉成教授将其恰如其分地概括为武术的“中华性”,“中华性”是武术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武术所代表的“中华性”才是武术的生命之根,保护传统武术就是保护武术的“根”[10]。其“根”的精华正是国人在国内传承普及、国外推广传播的文化内核。
中国武术能否像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那样样进入奥运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始终面临现代化、科学化与国际化传播的问题。现代武术应该继承前人对武术文化传播的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先进性最充分的理解、最肯定的态度。武术不但要主动的自我发展,而且应积极借鉴西方体育文化传播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只有在融入现代文化理念的同时维系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价值观念,才能在全球化文化冲击中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绝非是与非她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的接轨,而应是将自己的文化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与世界人民共享[11]。
武术虽根源于中国,但它所能存在的空间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中国。由于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武术视野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制约了武术的对外传播。现代竞技武术的传播导致大多数国外人群简单地将武术看作“中国式的自由体操”[12]。要改变他们对中国武术如此浅显的看法,最好的方式不是如何说服他们相信武术有多么奥妙,而是要以“送去主义”的传播方式,把我们最经典的最能代表我们武术深邃文化的品牌送出去,让外国人尽快突破对武术神秘感的理解,而真心地接受、喜欢它,主动地来发现、探寻中华武术精髓。这就要求国人应以历史视野借鉴过去武术发展传播的失败与成功,在稳固立足于国内继承发展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开展广泛的国际间文化交流。
武术崎岖波折的传承道路足以证实了其历史的厚度,数千年的风雨兼程积淀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武术传播的进程中,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用竞技武术代替中华武术的全部,诚然,我们不会停止竞技武术继续前行的步伐,但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理念,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悬空的,它需要从意识形态取代价值观的惯性中摆脱出来,回归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文明价值[13]。中华传统武术历史语境的消失和文化国际化现实景象的存在启迪我们认识到武术文化的传播要回归、维系传统的艰难程度。任何一种文化的对外传播必经冲突与融合,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武术的传播,在其传播的道路上也不可一味地只强调回归和维持传统,也要迎合社会需求、受众需要,创造适合武术的生存发展空间!
武术国际化传播回归、维系传统的得失成败与国家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且是每个背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命的炎黄子孙的责任。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问题,不仅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还应树立国民的信心,协调发展“竞技”与“传统”;此外政府文化相关部门、武术主管部门、国家电视媒介应对中华武术回归维系传统给予足够的关注,在积极推进竞技武术技术传播的同时加大力度促进中华武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为武术人,应立足于国内把传统武术自身原本的内容和精髓加以挖掘,使其更加成熟完善并逐渐将其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熔炉中,并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华武术文化及精神。希望广大国人关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珍视武术发展传播的平台,最终将关于回归传统的种种抽象的文化争论转向具体的历史实践。
[1]唐志云.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11-12.
[2]郭锐锐.对我国武术发展现状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17-18.
[3]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0.
[4]蒋明朗等.跆拳道对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3-5.
[5][8]王 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55,156.
[6]刘丽虹.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文化管窥[J].搏击·武术科学,2007(6):21-22.
[7]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9]陈勤建.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新华文摘,2006(1):109.
[10]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91.
[11]付 奕,于 芳.武术国际化进程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8-9.
[12]张德胜,姜晓红,张素芳.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J].体育科研,2004(6):17-18.
[1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The Spread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Way:Regressing and Sustaining Tradition
Yang LinjingZhang YunyaBai Xue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the paper snoops the spread of Wushu from modern Wushu dissemination status with dialectical perspective,analyz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Wushu dissemination.The modern Wushu dissemination is in the imbala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Wushu and the traditional Wushu.The governmen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Wushu technique but makes light of Wushu culture and then forms the trend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paper argues that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is not to catch up with western culture,but to share own unique culture with the peoples of other countries by modern communication manners,thus the study comes up with that in order to develop Chinese Wushu in Wushu dissemination process,the spread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way should be sustaining,regress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ushu dissemination competitive Wushu traditional Wushu
G85
A
1004—5643(2011)06—0008—03
1.杨琳静(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