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华 虞城县芒种桥乡第一初级中学
培养感悟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
曹正华 虞城县芒种桥乡第一初级中学
学生的感悟能力很重要,近几年来的考试作文,总是离不开要求“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这“经历”,是人人都有的。不过,是不是值得写,能不能写好,全在学生的感悟了。感悟是什么?是思想、是道理、是无形的东西。人、事、物都是有形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人的头脑里,便产生了思想、感情、道理,作文要写有形的人、事、物。但从本质上讲,作文是写思想的,是表达情感和道理的。所以,既有经历又有感悟,则无论什么样的见闻都可以入文,而且感悟越活跃、越深入,写出来的作文就越是深刻。又因为人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总是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于是作文就有了不同的等级。可见,感悟的深刻程度就决定着作文的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
观察是感悟的基础。走马观花,对客观事物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感悟的。学会观察,就是要通过观察,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形特征,看到它的精神风采和神韵。做到由形入神。茅盾从白杨树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偏偏向上,看到了它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敢于对抗西北风的精神,然后才有了托物抒情,借树咏人的佳作《白杨礼赞》。在任何一个有灵性的作家眼中,无生命的物绝不会仅仅是物,它可以有思想、有行为、有生命,静止的东西可以活起来,可以与人对话。宗璞看紫藤萝:深深浅浅的紫,放佛“在滚动、在欢笑”,点点银光,“在和阳光挑逗”,于是联想起十几年前,那爬上枯槐的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的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着什么”。这些紫藤萝,你能说他没有思想和感情吗?世事万物如能观察到这个份上,就能出形象,出光彩,打动人心。
感悟是人的心理活动,聪颖敏锐的感情离不开真、善、美的心灵。拥有美好的心灵是感情的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宗璞就写不出《紫藤萝瀑布》一文;朱自清先生的笔下也不可能出现那样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当然也不会有刘白羽凄婉、动人的《白蝴蝶之恋》。爱是全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因有爱而美丽和生动。朱自清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巍巍的小学教师蔡芸芝先生轻轻落在石板上的教鞭;还有莫怀戚散步时蹲下身子背母亲的动作。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是因为渗透着真挚的爱心,作者笔下的文章才非常感人。有些学生以为写文章靠的是技巧,靠的是文字功夫,而看不到爱心的作用,这是片面的。拥有真善美的心灵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与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成正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些千古名句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作用。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外界事物要敏感。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就不会发现新奇的生活,就不会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著名的雕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怎样才能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外界事物要敏感,要善于捕捉那些消纵即逝的事物,时时注意自己心灵的触动,时间长了,就会经常注意那些不经意而发现的一些现象。如:地上的一阵风,天边的一朵云,田野里的一朵小花,朋友的一个微笑,父母的一个眼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物都可以增强人的感悟能力。台湾著名作家张晓凤透过司空见惯的柳絮,“第一次遇见了生命”,于是产生了“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之情;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般的流动,从而感悟出:“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还有王蒙,从小雨声中感觉到了“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从大雨中声中感觉到“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让她“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让它“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所有这些,都是作家们用一颗颗敏感的心灵捕捉到的。
勤于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很重要,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是认识不到事物的深刻道理的。可以这么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如果张晓凤没有对生命的思考,就不会在那一个“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受到“那云状的种子”的“碰撞”,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感悟;如果没有思考,莫怀戚不会在很平常的散步中领悟到自己作为中年人的“责任重大”;还有毕淑敏,正是对幸福的深深的思考,他才会领悟到幸福“只是心灵的感觉”,进进而告诫人们“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由此可见,勤于思考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是多么重!因为思想是写作的基础,文章是思想的产物。学生的作文虽然还称不上作品,不能和那些著名作家的作品相比,但是它同样离不开学生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作文是苍白的,是空洞的,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平时就要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回味曾经走过的生活道路,从中悟出人生的道理。特别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体验写出来会更深刻。当然,这样的感悟也更有个性,更有价值,以上几例就是明证。
初学写作的人没有写作经验,可以向能够写好文章的人虚心学习,学习他们怎样把普普通通的生活变成哲理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诗句既是实话实说,同时又有内在哲理,耐人寻味。又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枝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白杨树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不过这是实写树,其实作者是暗喻人,喻的是“北方的农民”,“守护家乡的哨兵”,写的是“用一腔热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些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这也是感悟是托物抒情,升华主旨的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的本意都是告诉人们一种思想,一种人生体验,阅读时就要注意,文章是怎样从具体的人和事入手,一层一层一级一级由事及理表达中心的。经常这样做,我们感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以上是本人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五点拙见,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它与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胸襟、阅历、情趣等方面分不开的,还要受到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所谓要“作文”先“做人”。因此,要写出内容深刻、见解独到的好文章,除了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广泛的阅读,主动接受健康高尚的思想情趣的熏陶,并且还要注意对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增长才干,丰富知识。有了这些,何愁写不出认识深刻、志趣高雅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