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雅”与“物之哀”
——梁实秋与周作人散文文风之比较

2011-08-15 00:42黎保荣罗丽仪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510632
名作欣赏 2011年2期
关键词:雅舍周作人梁实秋

⊙黎保荣 罗丽仪[肇庆学院文学院, 广东 肇庆 510632]

“物之雅”与“物之哀”
——梁实秋与周作人散文文风之比较

⊙黎保荣 罗丽仪[肇庆学院文学院, 广东 肇庆 510632]

梁实秋和周作人均是现代散文大家,以平和冲淡的小品文著称。但是梁实秋的文字里透露的是风雅,对人对事的一种乐观、阔达、坦然,是为“物之雅”。而周作人的文字里更多的是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是为“物之哀”。

梁实秋 周作人 物之雅 物之哀 生活环境 留学背景

梁实秋和周作人均是现代散文大家,以平和冲淡的小品文著称。无可置疑,两人的散文不约而同地以生活琐事为题材,诉说着淡淡的心情,散发出智者的风范。如写“食”,梁实秋有《吃相》《馋》《吃在美国》《豆汁儿》《关于苹果》等,周作人有《喝茶》《吃菜》《谈酒》《关于苦茶》《故乡的野菜》《羊肝饼》等;至于“行”,梁实秋有《电车与让座问题》《旅行》《汽车》《排队》等,周作人有《石板路》《十字街头的塔》《乌篷船》等;在写“人”方面,梁实秋有《孩子》《男人》《女人》《诗人》《乞丐》《医生》《房客与房东》等,周作人有《寻路的人》《初恋》《若子的病》《太监》《希腊女诗人》……然而,细细品味,虽然两人的散文都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但彼此的风采却有着细微差异,梁实秋的文字里透露的是风雅,对人对事的一种乐观、豁达、坦然,是为“物之雅”①。而周作人的文字里更多的是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故称之为“物之哀”。

周作人在“五四”热潮中退避隐居起来,在自己的苦雨斋中过着闲适的生活,他参禅说道,看起来相当闲适,但实际上周作人还没真正从内心逃脱出来,他的内心一直怀着一层深厚的忧患意识。因此他的文字在闲适之中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伤,显得格外青涩、哀愁。《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最能体现出周的物哀思想,淡淡的哀情浸透了整篇文字。而在梁实秋入蜀后,避开了政治风云,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他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生命是充满活力而精彩的,很少有周作人那样的青涩和哀愁,因此他的散文更展现出清雅、阔达的性情,而在艺术上,主要表现为风雅幽默。例如《雅舍小品》的“雅”表现在其作品的知识性、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在文笔的优雅秀丽以及幽默感上。

到底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之间的差异呢?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多数感人至深的文学都与童年的忧伤和青春的躁动密切相关,那种表现中年的沉寂和老年的空虚的作品,如果不与少年的孤独和青年的激情联系在一起,便会显得贫乏无味、了无生趣。”②这种强烈深刻的人生体验在作家往后的人生经历中不断被强化,被深层化,伴随他们终其一生的写作活动中,像幽灵一样难以摆脱!而周作人和梁实秋文风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留学背景、思想性情的差异。

一、生活背景的差异

梁实秋生于1902年,懂事于混乱而多元的民国初年,自小生活在一个家境富裕且书香气息极其浓郁的官僚家庭。因为家境富裕,他的身体一向康健,直到六十岁时才在台湾做过一次手术;而其父亲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但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旧派读书人,对中国文化爱不释手,他曾经每天都吩咐下人把旧书搬到庭院中晾晒。这样的文化气氛对他以后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梁实秋曾经写过一篇《晒书记》,他不仅晒书,而且认为“人生贵适意,蠹鱼求一饱,两俱相忘,何必戚戚?”其洒脱阔达的心态可见一斑。后来他养成了他情感丰盈、朝气蓬勃的青年式的性格特质,这一切都对他将来的一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周作人生于1885年,成长于混乱却高压的晚清时代,随着他长成少年,家道却中落了。如果说家道中落让他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那么国道中落则让他初步感受到国之将亡的忧患意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多以失败告终。西方国家的入侵,特别是文化思想上的入侵,使得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另外,周作人的身体状况也不佳,1920年底到1921年初,他大病一场,对他的精神打击甚大,此后耽于佛经,文章也除尽火气,冲淡其外,悲哀其中。这一切使他深沉的哀愁始终难以拂去。

二、留学背景的差异

1923年,刚满二十岁的梁实秋于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哈佛期间,梁实秋从白璧德那里接受的首先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的人生哲学,由此开始了他思想上的一大转折,他在白璧德的课堂上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使得他的精神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契合。那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契合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人对于现代文明产生了一种迷茫和失落,他们无法对资本主义的文明做出批判性的思考,他们急切需要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必须要让人性回复宁静,要让这喧闹的世界重新回到古代的宁静中,要让“无限制膨胀的人欲得到真正的敛收”③。这时候,白璧德的思想哲学满足了种种的要求。这无疑给千千万万个迷茫的青年一条清晰的引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注重理性,主张让人的情欲得到了理性的疏导和调节,使其在精神和物质的两端中取得平衡,白璧德的思想至少在表面上与中国儒家中庸思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是极其接近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契合点上,梁实秋才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④

同是二十来岁的周作人于1906年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资格,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到日本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接受了日本以“禅”为主的物哀思想。他的散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六朝与晚明文学)与东洋文学之美,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在周作人的精神结构里,一切强烈的东西都没有地位。他提倡中庸……和谐、均衡、宁静之美。……他把一切热情都混同于狂热和虚华,他说:‘我的理想只是那么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凡是狂热的虚华的,无论是善或是恶,皆为我所不喜欢。’”⑤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高峰。

三、“物之哀”与“物之雅”的风格比较

从以上留学背景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何他们的行文思想和风格有着如此细腻的差异了。

受白璧德哲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庸思想,使得梁实秋的文章里处处展现出他的优雅,如《医生》一文中写到医生看病,虽然也对庸医进行了调侃,但是文章的重点是分析人们不尊重医生的原因,“不病时以医生为不祥,既病则不能不委曲逢迎他,病好了就一脚把他踢开。”(本文所有梁实秋的引文均出自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梁实秋集》,以下不注)所以在整篇行文当中,梁实秋并没有单方面地批判医生,而在同时也批判了忘恩负义的病人,由此而显得全面,公正而中庸,他既没有偏袒病人也没有偏袒医生,可见这一种态度这一种精神最能使人坦言,处处散发出优雅的气息,与人无尤,的确值得向往之。

梁实秋的雅更体现在他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上。一是物质的雅,例如“舍”。他所居住的“雅舍”实为“陋室”,因为它“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且地处荒远,室内高低不平,更有甚者是不断受到鼠蚊的骚扰。但他却总能找出如此“雅舍”的优点来。他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这样的环境让梁实秋在精神上享受不已,“雅舍”又何陋之有呢?梁实秋说:“我有一几一椅一沓,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已不复他求。”足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他的清高淡雅,不为浮云富贵所迷惑,只为精神财富所着迷。艰难的岁月,在梁实秋心中却因“雅舍”而变得有情有趣起来。无人来访时,他就钻进小书房里,通宵不眠不休。在这里他以悠然超脱的笔调写下了著名的《雅舍小品》。“梁实秋关注生活、关心人类,对身边事物总是怀着一种平和心态,保持乐观旷达的态度。无论是重庆的‘雅舍’,还是台北的小猫,都是随缘而遇,绝对不刻意追求。作家认为有缘便有情,随缘相遇报之以爱心,但也不偏执;情感有度,凡事随缘,对身边的事物态度是温馨而又旷达的。”⑥二是日常活动的雅,例如下棋。《下棋》中描写一个人观棋时怎么也憋不住要说,挨了下棋人的耳光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又例如写一个人要悔棋,另一个人不许悔时,他们“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寥寥几笔,形神毕现,趣妙横生。此文通过描写下棋中发生的各种场景,深入地挖掘了人的心理,棋格即是人格,有的人是为了消遣,有的是为了发泄好斗的本能。总体上,这篇散文可谓小处着笔,大处着眼,语言细致幽默,生动传神。

周作人大病之后于1923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自己的园地》,接着在1925年又出版了《雨天的书》。这两部散文集真正代表了周作人小品文的风格,不仅因为作者的整个社会思想和文学思想都融进了这些散文当中,更因为这些文字是周作人生命思想的见证。周作人的散文集可以借他曾经写过的一句诗来形容“惜无白粥下微盐”。意思是一碗下了少量盐的白粥,稀得甚至看不到盐,或许未必每一粒米都沾上了盐,每一粥汁里都含有盐,但是那一撮盐的确溶在这碗白粥里头,每尝一口,都能感觉到淡淡的咸味。而这里的淡淡的“咸味”则是指周作人的文风,蕴含着一层淡淡的哀伤、淡淡的忧愁,这就是“物哀”风格。

周作人一生当中研究日本文化五十余年,深得日本文学理念的精髓。钱理群指出周作人散文存在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这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生命所在,它正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⑦而这种难以言传的情调或者境界,就是“物哀”。细读周作人的文章,字里行间,深深浅浅的情思当中总是涌动着一股淡淡的“物哀”思绪。“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正如叶渭渠所指出: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⑧

“物哀”在周作人的作品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一是关于“人”的哀。《雨天的书》收录了周作人1921年至1925年创作的杂感随笔,当时的周作人刚进入不惑之年,他先是经历了一场大病,有九个月的时间是在病床度过的;随后又与自幼保护、指导自己的大哥鲁迅永远地决裂,遭遇了精神上的巨大幻灭;而爱女若子又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几近死而复生……这些切身体验带给周作人情感和心灵的震动是强烈而持久的,而他尚存的社会责任感亦使他陷入彷徨与苦闷之中。这里悲痛的人生经历无疑让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思想愈发强烈。他于是谈病,谈死,谈爱罗先柯,以及被屠杀的尸体。

其二是关于“物”的哀。例如“雨”,在《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里面,周作人说:“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气闷的光阴罢了。”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道出了书名的由来,也把自己心中对雨所生的感情抒写到书中来,在他缠绵悱恻的文字间渗透着雨天的阴沉,皆因“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因此我这雨天的随笔也就常有续写的机会了”⑩。这实际上是周作人内心的一种哀情,他把阴雨幻化成自己内心的阴沉。“从佛学心性思想入手致力于人格修养,周作人特别推重佛家‘忍’的精神。周作人认为,佛家的所谓‘忍’,其实是一种历尽磨难而终不为所动的强韧意志的表现,所以对他人是宽和,对自己是坚忍。”⑪于是他懂得了在阴冷的雨天里用笔去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焦虑,把磨难当成一种磨练。他的所谓“苦雨斋”者,其实是佛教的苦谛、坚韧的苦忍与以苦为乐的苦趣的复杂交合罢了。

“与传统文人之游心佛老相近,周作人最早接触佛学是以解脱内心苦闷为目的的。南京就读期间在‘人生无常’情绪支配下,他偏于接受‘生本不乐’的佛教生命观,这成为形成他一生苦质情结的起点。”⑫正是这样的周作人,才能在他冲淡的笔调下“哀而不怨”地谈到苍蝇的传说、江南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以及平安的吻,更在忧伤的笔调下谈到水乡的乌篷船以及被屠杀的尸体。在这些或深或浅的阐述中,周作人用他忧伤的笔调向世人展示了深刻的意味及其一生的苦质情结。

如果说,前期的忧患意识给周作人散文的“物之哀”添上某种貌似相近实则相悖的色彩的话,那么可以说越到后期,周作人的隐逸的思想更为浓厚,隐逸的风格更为明显,其散文的“物之哀”越发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斗争,转入个人的内心与自己的园地,一变为纯粹,也变为狭隘。

由此可见,周作人身上的“物哀”情结不单单是建立在日本的文化熏陶上,而是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而梁实秋的“物雅”也一样,都是各种各样复杂条件下形成的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学风格。

① “物之雅”是黎保荣的说法,正好与“物之哀”相对应。

② 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3.

③④ 徐静波.梁实秋——传统的复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78,80.

⑤ 舒芜.周作人概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97-98.

⑥ 廖鸿灵.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梁实秋《雅舍小品》艺术特征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⑦ 钱理群.周作人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86

⑧ 出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54997.htm?fr=ala0_1

⑨⑩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23.

⑪ 顾琅川.周作人文化性格的佛学底蕴[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⑫ 顾琅川.周作人与佛学文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作 者:黎保荣,文学博士,肇庆学院文学院教师,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罗丽仪,肇庆学院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雅舍周作人梁实秋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半路夫妻情也深
【雅舍】
周作人之死
不说穿
雅舍雅事
雅舍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