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拂春色:对中国古典舞《绿带当风》的品评

2011-08-15 00:42孙姗姗张冬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
关键词:古典舞编导变化

⊙孙姗姗 张冬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女子独舞《绿带当风》,飘逸的长袖舞出了清风似水的美感,表现了“初春三月乍暖还寒,衣袖轻扬绿带当风,轻舞翩翩梦回桃园,美目悠悠似水怡然”这样一个舞蹈意境,以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向观众讲述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一、《绿带当风》的袖

《绿带当风》取材于唐代著名软舞《绿腰》。据史料记载,《绿腰》乃女子独舞,以舞袖为主,节奏先慢后快,舞姿轻盈飘逸。《绿带当风》在编排上与这几点非常吻合,腰袖轻柔,是贯穿此舞的主旋律。在舞蹈中,袖子是作为肢体的一部分展现的,正是这种处理,使得袖子在舞蹈中非常富有动感和生命力。《绿带当风》中的袖已经不再是点缀和装饰,不再只是为意境服务,而是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融入动态运动中,是人体动态的延伸,构成舞蹈形象本身。“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可谓是《绿带当风》的绝佳脚注。幽幽古琴声中,“南国有佳人,轻盈舞绿腰”那以袖遮面的欲语还休、少女的娇羞都在这拧身、折腰、拂袖中体现出来。随着音乐的流动,少女调皮的天性开始显现,“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琵琶的主旋律带出了少女的娇俏、灵动。双臂的动作更加自由、奔放。“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嘈嘈切切彻底唤出了少女不羁的灵魂,她的身躯随着绿带如风一样飞扬起来,“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气韵流动,翩若惊鸿,戛然而止。整个舞蹈既是对古诗的绝妙注解,又融入了现代人的激情与想象。

二、《绿带当风》流畅与新颖的独特性

1.多变的重心编导在中国古典舞元素的基础上通过骨盆、膝盖等部位的变化,改变其动作的幅度,无论是在静态造型上,还是动态中使重心在“大拧、大倾、大仰、大俯”的快速变化中也随之不断转换,产生令观众都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重心是作品动作处理的一大特点:从开始出场到最后结束,重心无不是在一种大幅度的仿佛失重的“拧、倾”中求得平衡。先从静态舞姿来看:例如开场“控后腿”舞姿造型,支撑腿单腿站立,动力腿吸在后面,要强调它的骨盆是完全倾斜的,与主力腿呈90°,上身加“拧、腆”与主力腿有了“拧”的关系;而手臂伸展又与身体“拧”的方向是相反的,本来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在身体各部位不同方向的用力所造成的“拧、倾、圆、曲”中得到一种平衡。从动态中看,在古典舞身韵中的一个典型的主干动作“大开大合云手”。“大开大合云手”要求身体最大限度地“仰”,在运动中遵循走上身留下身、走下身留上身的配合关系,也就是身体的“拧”。作品快板刚开始时的动作,在承袭云手“拧、仰”的特点基础上,对上身在一个完全敞开的状态中依然感到不满足,编导则对下身动作进行了创新,增加了脚下的半脚掌,膝盖的曲,骨盆在完全顶开时,上身与下身达到了幅度的极致;在“仰”的过程中,双脚由右脚在前交叉到左脚在前时,上身由“仰”变“拧”,编导仍然不满足仅有上身的“拧”,继续对脚下的步位进行创造,在上身“拧”的同时,右腿向后撤步,加大了它的幅度;在“大开大合云手”中,“拧”完上身将有一个“含”,而在《绿带当风》中的“含”变成了“腆”,骨盆完全“倾”出,由膝盖的屈伸经过一个类似二位蹲,这样的目的也是使上身与下身的相互配合,达到充分占有空间。首先由于加上了膝盖充分的屈伸,骨盆充分的倾仰,有了在空间上下程度的起落变化的对比,使人体在下盘空间里运动的几率较多,改变了人体较为习惯的中度空间;其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身体在重心不稳定的情况下,从大开变成大拧,再合回来,比较身韵中的“大开大合云手”,其难点就在于重心转换的难度。

2.对比的节奏在舞蹈表现的过程中,速度、力度、幅度的变化等基本范畴的界定,都离不开节奏这一根本性元素。节奏本身是一种时间概念,可一旦与动作相结合,就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意味,可以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动态。在该作品中,时而在连绵不断的音乐中,戛然而止;时而在蓄势待发的音乐中,行云流水;时而如清澈的河流静静流淌,节奏的变化呈不规律,不对称的特点。动寓于静,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舞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顿挫时,刚柔相济、婀娜多姿、仪态万千,犹如花朵含苞欲放,在动静结合、快慢之间,表达出当时人们的内在情感和生活状态。在宋元以前,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而存在,并且在汉魏、唐朝时期,兼容并蓄,博百家之长,达到了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高潮,犹如波澜起伏的河流。而人们的心态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比较开放、自由,艺术创作的风格不拘一格,灵感在不断迸发,充满了活力与生气,舞蹈艺术则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而历史发展到宋元以后,舞蹈就随着国力的衰弱而日渐走向沉静僵化,犹如平静的水面,淡淡地流向高度程式化的戏曲舞蹈中去了。为了明显区别于宋、元、明、清时期的风格特征,用不规律的节奏形态表现汉唐时期人们的那种抑扬、顿挫、急缓形成极大反差与对比的自由奔放、豪放粗犷的气质。一切围绕题材的核心来进行创作,这也是对古代舞融和文化现象的一种浓缩与再现,体现了编导的独具匠心。

3.动态与动势①变化中的动势:在中国古典舞中最常用的路线是“平圆、立圆、8字圆”或三圆综合运用,在既定的路线轨道里改变动作的幅度、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并且非常讲究顺势而行。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比如:一个向后的动势,编导没有适可而止,而是加上身体的“靠”,步伐的后退,为了尽可能地延续这个动势,加上了下后腰,再从大开变成大合,将顺势发展到极致,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对顺势的处理。而逆势也非常具有特点,在下蹲应往上跳,却形成了空中向右移动的动势;欲走一个立圆,突然改变成平圆,又连接了8字圆;本来是倾拧,又变成仰拧;在一边流动中一边起跳,毫无痕迹亦在空中成形,落地就接一个平圆的回旋动作,真是“唯恐捉不住,飞去逐惊鸿”。编导力图使所有动作都出乎意料,不断改变走向,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没有脱离“三圆”的路线规律,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舞的“闪、转、腾、挪”的动势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以重心的快速变化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重心的流动使身体的变化多姿多彩,产生出无穷的变化动势。②身体自身的动势:在舞蹈中几次出现的“走”,有面朝1点的,也有3/7点的。无论是对哪个面,它都以腰为起始点,传导至“胯”,慢慢逐节延伸至大腿、膝盖、小腿、脚尖;同时上身和手臂与之相呼应,自然地出现了一个流动中的“S”形,表现的是流动中的体态美,充分展现出一个婀娜多姿、妩媚高贵、性感从容的女子形态特征;尤其是在舞蹈快板中的一段只有下肢舞蹈的舞剧,上身随胯的运动轻轻摆动,用脚踏着轻快明朗的节奏,任头仰得高高的,好像在感受着春光明媚的好天气带给人们舒畅松弛的好心情。编导打破了以往很少用到胯部的习惯,以下肢的传导带动上身的运动,改变了以往古典舞的语汇中对腰以上关注较多,即上肢语汇丰富,下肢只起到辅助作用的动作规律。在视觉上形成身体本身不同的流动中“S”形动势,实际上,它是东方文化审美在人体动态文化、尤其是舞蹈上的集中显现。

4.变形与发展在这部作品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色,同时又能把古典舞的形、神、劲、律融入其中,编导对古典舞的各种元素进行分析,解构后再结构,产生属于剧目自身的语言结构并依然具有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也形成了鲜明新颖的风格。有的是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动作的用力方法,改变动作的幅度;有的是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改变动作的呼吸气口,使动作的质感发生微妙的变化;有的是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改变动作的起始路线和部分行动路线;有的则是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加大难度,改变动作元素的速度、力度、重心和方位等。

如:快板开始第一个动作。两手高举过头顶,手、脚、头都是一顺边的动势,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实际上它是在身韵中“双晃手”的基础上,改变其动作的正反与顺逆,同时下肢和上肢手的绕袖,与呼吸、节奏、力点的配合,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 语

中国古典舞通过它特有的形式规则与审美要素,创造出大量的如诗如画般优秀的作品,体现了意境深远的华夏风格。“韵味”是我们在提到中国古典舞时经常涉及到的关键词,在品评一个古典舞剧目的优劣时,也经常会议论到其中的“韵味”是否浓郁。那么,“韵味”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对《绿带当风》的剖析中了解了它们的内涵。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当代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作品,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在“兼容并蓄”中也必将推动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古典舞不断创新。

[1]夏梦.立象之美尽意之道——谈古典舞中袖的审美感和文化感[J].艺术评论,2007,(10).

[2]苏洁.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J].魅力中国,2010,(29).

[3]顾忱.中国古典舞旋转舞姿的民族特色 [J].大众文艺,2010,(07).

[4]吴阳.浅谈中国古典舞的认识[J].北方音乐,2010,(03).

猜你喜欢
古典舞编导变化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这五年的变化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鸟的变化系列
浅析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