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意象的文学形体观探源

2011-08-15 00:42高春燕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
关键词:陶渊明诗意意象

⊙高春燕[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诗歌作品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表达诗人的情意,而读者也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诗歌文本的阅读与解析,于是“言”与“意”相结合就形成了诗,而语言也就成为诗歌意象的外在形体。本文着重探讨陶渊明诗歌意象创作中的言意关系问题。

一、“言”“意”关系辨析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最初的言意观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争鸣。儒、墨、名、法诸家皆主张“言尽意”,只有老庄一派主张“言不尽意”。这就说明“言尽意”乃是当时学术思想的主流。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考察言、象、意整体关系时,本为阐述“象生于意”,“言生于象”而后所得出的却是“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结论。今天我们知道要传达作者的情意和哲思,经常要凭借“言不尽意”的手段。也就是说诗歌作品在达意方式上有“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两个层面。如果从诗歌所要传达的日常生活事象和事理来看,应该是“言尽意”;但如果就诗歌形象所蕴含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本真境界而言,则又应该是“言不尽意”。因为诗歌的达意本来就是通过诗歌文本的旨意来传达文本之外所蕴含的深意。换句话说,就是将诗人内心所蕴含的情意转化并落实为文本的旨意。在这样的一种表述过程中,诗歌形象所蕴含的生命体验通常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于是“言不尽意”就成了诗人言说的主要方式,不过这种“不尽意”的言说其实也具有其能“尽意”的一面,即借用有指意的言辞来传达那不可意指的诗性生命体验。但是诗歌抒情绝非仅仅抒述个人的喜怒哀乐,它应该是在具体的人的喜怒哀乐之中传达生命的共感和生命的本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而诗性生命体验正是这样一种含有生命本真意义在内的情意体验。于是它就构成了诗歌生命的本源,诗人的言说就是为了传达这一体验。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主流“言尽意”,到魏晋六朝时期随着玄学思潮的兴盛渐渐转化为“言不尽意”或“象外之意”。陶渊明创作的诗歌意象就是这一潮流中的实践者和先驱者。对于意象的界定美国诗人左拉·庞德曾这样说:“意象是那一瞬间显现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左拉·庞德认为意象是诗歌的核心同时也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我们知道感情是诗的根本,没有感情写不出动人的诗篇。但只有感情也结构不了脍炙人口的华章。要把感情思绪转化为直接现实,必须通过语言。但要构成诗歌的语言,首先要形诸诗的意象。因此要解读陶诗意象的文学形体还要首先从陶诗意象的解构入手。

二、陶诗意象所体现的具有独特陶氏情感指向性的思想内涵及象征意义

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作为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作为“隐逸诗人之宗”,在动乱黑暗的东晋末年、晋宋之际,当治国安邦、“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力争进取,“以诗文传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诗文遗产,闪烁着不灭的艺术和思想光辉。其最为后世所激赏的是在诗歌平淡的意象组合中蕴含了陶渊明对人生哲理式的思考和智慧的选择。所以我们能够从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的分析入手体会陶渊明那具有独特陶氏情感指向性的思想内涵及象征意义。笔者把陶渊明的诗歌意象分为四大类别,即田园意象、自然意象、人格意象和文化意象。如:桑、麻、榆、柳、草屋、豆、苗、草、山泽、林、竹、丘垅、新葵、桃源(田园意象);风、雨、重云、客舟、秋草、秋月、霜露、霜雪(自然意象);鱼、鸥、酒、松、菊、鹤、孤云、鸟、孤舟、幽兰、悲风、琴、白日、素月、高霞、丹木、黄花、白玉、蓬蒿、瑾瑜(人格意象);首阳山、易水、黔娄、精卫鸟、刑天、荆轲、莱妇、袁安、阮公、黄子廉、疏广、疏受、淮江岭、昆仑、赤泉、三株树、桂林八树、夸父(文化意象),等等。在这所有意象中出现频率较高并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为鸟、酒、菊、松意象,这些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了陶渊明的人格、气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在陶诗中常常见到。比如在《饮酒》诗第七首“秋菊有佳色”中陶渊明就同时使用了鸟、酒、菊意象。那么我们就以此诗为例来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外之意”。诗歌开篇四句是“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这里是说诗人把采摘的带着露水的菊花瓣洒在了他要喝的酒上。而诗人之所以要把菊花同酒结合起来是因为菊花不但有外在的佳色,而且还具有内在的品性。正如陶渊明自己在《和郭主簿》一诗中所评价的那样“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其实陶渊明喝酒的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的精神从世俗羁绊之中得到一种解脱。陶渊明本来就有一种遗世的感情,本来就是“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的。现在他说:当我采了菊花的花瓣,饮下这忘忧酒的时候,就使我的感情离开这个世界更远了。“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就是写这种自己的喜乐和孤独的寂寞结合起来的感情,而这个时候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就是“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归鸟的意象也是陶渊明常用的,但他所要写出来的绝不只是外在的生活现实,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他自己的一份幽微深细的内心感情在里面。诗歌最后说“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意思是说现在他劳动了一天,傍晚回来,喝上一杯酒,听到归林的鸟鸣声这么可爱,所以他也发出一种长啸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喜乐。陶渊明说,就在今天傍晚,当我饮酒、啸傲在东轩之下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找到了我自己,我真的没有使我自己失落。我们常说陶诗里常用一些意象来表示象征的意思,最常用的形象就是菊花、松树和飞鸟。现在这“秋菊”和“飞鸟”不只是象喻,而且也是他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景色。陶渊明是把他生活中的实有之物和他精神上的比喻、象征结合起来描写的。又如“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拟古》其三),仲春就是二月,那么早春二月,不再下雪了,忽然间今天下了早春的第一场雨。从东边发出了第一声响雷。这表面上是写春天来了,实际上陶渊明用“雷”、“雨”的交替代表了改朝换代的意思。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春燕返巢来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含着对东晋王朝被刘宋王朝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情绪。这里的自然意象“雨”和“雷”实际上就象征了朝代的变易。我们知道陶渊明《拟古诗》九首都是在表达晋宋易代之际诗人的持守、出处和去就。陶渊明所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生的选择。那么出现在陶渊明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如“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拟古诗》其八),这里的首阳意象让我们想起了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易水的意象又让我们联想到刺客。“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拟古诗》其八),这里提到的伯牙与庄周的意象则是暗示我们知音难觅。由此我们明白了陶诗中的这些文化意象不仅是陶渊明所钦慕和追随的古代具有高洁品格的士人,同时也成为陶渊明高洁人格的一种象征,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象外之意”是否暗喻了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人生态度呢?纵观陶渊明的“拟古诗”九首讲的都是在朝代、人世改变的时候那种种不同的现象,种种不同的反省,他正是用这些文化意象及自然意象来表现他内心种种不同的反复低回的思量。正因为陶诗意象本身是经过陶渊明的筛选和重构后才达到意与象的相互蕴涵和融合,所以陶诗意象就不仅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审美载体,而且也成为代表陶渊明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明白了这些,我们回头再看陶诗意象,你就明白了陶渊明诗歌中黔娄、荆轲等文化意象和“鸟”、“菊”、“舟”等自然意象实际上体现的是陶渊明高洁人格的人文意蕴,而“霜”、“雪”、“雨”、“重云”等自然意象所构成的那种阴惨和悲怆则象征着晋宋衰乱的时代氛围。因为陶渊明的性格是内向的,是向内的探索,向内的寻求,他写自己心灵意念的流转,因此我们品读陶渊明的诗歌表面看来好像没有直接描写动乱的社会现实,但是陶诗意象所体现出的那份深挚的悲怆和感动,正是陶渊明从战乱衰变的现实中得到理性反省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直接导致陶渊明走上了一条回归田园的隐居之路,其间经过五次反复,最终由“身隐”走上了“身心俱隐”的彻底归隐之路。所以我们说陶渊明的一生走的是由“身隐”到“心隐”的决绝之路,而这种决绝的态度则是由陶诗中的各种意象的内涵及外延所决定。在仕宦途中、在朝代更迭之际,陶渊明的选择体现了他智慧的人生抉择。

从意象的角度出发从一个侧面入手系统而全面地展现陶渊明“全人”。回答“陶渊明”何以能成为“陶渊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陶渊明并非从理论的深度来解读宇宙、社会和人生,他所要展现的恰恰是一种感受和体验的深度,他对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意义的思考,也并非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他发自内心的深微体悟。所以陶渊明的全部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和一种洒脱的生命境界。陶渊明在文学世界中为我们建立了评判生命价值和幸福的新的标准。或者这样定义,陶渊明追求幸福的过程是创造中国式的艺术化的人生的过程,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展现了魏晋人格理想的实现和完成,并最终以自己的生命境界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度。

三、陶诗意象标志着“言尽意”到“言不尽意”的演进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种心理状态,它说明诗不能尽言,而言不能达意的感慨。感情是复杂的。“词不达意”正说明了意的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任何一个诗人其实都有语言表达的苦恼。但每个诗人对此所采取的态度不同就使得他们取得了不同的创作效果。以谢灵运和陶渊明作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谢灵运极尽所能地创造新词汇,对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摹写,虽也风行一时,引领了当时的诗坛新风尚。但就后世影响及审美感受而言则远逊于陶渊明。正因为陶渊明对“言不尽意”采取了以不辨为辨的态度,对于如何表达心中的回归这一核心思想,他则采用归鸟、田园、酒、菊等意象。通过声响、光照、色彩和势态等意象传情达意的技巧,营构了诗歌的动态美,传达出自己的种种思想感情。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陶诗意象本身就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也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最终陶渊明不但借用诗歌意象充分表达了他回归自然的核心思想,甚至陶诗意象所蕴藉的丰富内涵也触发了我们的审美再创造,取得了“形象大于思想”的审美价值。

这样看来,陶诗意象很好地诠释了先秦哲学家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给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打开了广阔的天地,把塑造形象与通过形象提升的审美感受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段,也创造了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审美情趣。它使得人们由创作初衷的“言尽意”演进到“言不尽意”的阶段。中国古典诗词追求意象的灵动,几千年来不知费尽了多少作者的心血,陶渊明为此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后世诗人获得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4]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诗意意象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冬日浪漫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意象、形神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