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维·苏·奈保尔(1932— )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8岁便赴牛津大学求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定居英国。他曾任BBC“加勒比之声”栏目主持人,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奈保尔在英国结婚并定居,于1990年获英国皇室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大卫·柯恩文学奖首位获奖者,该奖旨在表彰“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一生的成就”。2001年,因“作品中兼具犀利的叙述与正直的洞察,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奈保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灵异推拿师》是奈保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这部小说运用写实而夸张的手法以及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甘涅沙的成长发迹史,语言简洁,情节捧腹,洋溢着加勒比、印度、不列颠等多重风情。该书问世于半个世纪前,起初反响平平,但不久便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并为作家赢得了生平第一个文学奖项——专为青年作家设立的“约翰·卢埃林·里斯纪念奖”。
随后,奈保尔掀起了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这股热潮随着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继续升温,他本人及其作品已经成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身份研究、种族研究、宗教研究、历史研究和地理研究等学术领域的言说对象,也是加勒比文学、后殖民文学、移民文学、散居批评、族裔作家、旅行作家等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在这些众多的研究中,《灵异推拿师》却遭到了莫名的冷遇。其实,奈保尔这部早期作品并不仅仅是那些众多研究中的参考或者佐证,亦可拿来进行单独的文本研究,本文要进行的便是对它细读分析,研究其复杂而精妙的叙事策略。
《灵异推拿师》的叙事策略
这部小说看上去很简单,是对甘涅沙的人生历程进行漫画般的书写——这个叫做甘涅沙的男人,“从教师到推拿师,从推拿师到通灵师,从通灵师到上院议员”①,从无名到著名,折射的却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弹丸之国的殖民情节和发展历史,正如书中所说,“我相信,就某种意义而言,甘涅沙的个人历史,就是我们时代的历史”②。那么在这种社会发展史与个人发展史相互应和的背后,必然是一种真实与虚构相互应和的过程。而《灵异推拿师》的叙事策略体现的便是:真实与虚构之间随意转换所带来的复杂和精妙。
《灵异推拿师》融合了多种叙事元素:元叙事、传统叙事、魔幻现实主义、历史主义、自传性的叙述等等。正如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所说:“他(奈保尔)异乎寻常地没有受到当前文坛时尚和写作模式的左右,而是将现有的流派风格改造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式,使通常概念上的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差别不再那么重要……小说式的叙事风格、自传体和记录式的风格都出现在奈保尔的作品里,而并不能让人时时分辨出哪一种风格在唱主角。”③这种多层次多空间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消解了情节本身的单一性,使得小说充满张力,魅力十足。
元叙事通过作家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过程,产生间离效果,进而让接受者明白,小说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做现实。这样,虚构在小说中也就获得了本体的意义。而在《灵异推拿师》中,一共有包括甘涅沙、“我”、全知叙述者、《罪恶的年代》的叙述文本以及《灵异推拿师》传记式的整体表述,共五种叙述视角。这五重叙述互相穿插、结合,互相掩饰、覆盖,却又各自分离、清晰可辨。在小说的前言中奈保尔就声明“此书中所有的人物、机构和事件均为虚构”,但在正文中,作者却用第一人称开场,即制造出一个“我”来引出全书的主人公——甘涅沙,此后使“我”一步一步地退出叙述视角,接着很自然地进入甘涅沙的《罪恶的年代》的自传性叙述中。这种叙述占据了大部分文字,但是它又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与自传性叙述的重叠和结合,这无疑是为了加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小说中引入“我”这个讲述甘涅沙生平的孩子,他代表着童真和信赖,这些更是为了突出甘涅沙的真实存在。在最后一个章节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列车号、具体年份和季节、地点、“我”的身份等细节,就连“我”在等待考试成绩的公布这件事都指了出来。这同样是作者在努力营造真实的氛围。后来,那个叫做G.莱姆萨·缪尔的人拒绝承认自己是甘涅沙,尽管“我”认出他就是那个曾经的甘涅沙,然而他的真实身份已经遭到了颠覆,因为我们不得不怀疑“我”的叙述的真实性。不要忘了,作者一开始就说明了,一切都是虚构的。于是,小说中便呈现了这样的叙述层次:整体上的虚构和结构上的真实,而在细节上呈现的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摇摆,你可以认为是事实,亦可以认定是虚假。于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灵异推拿师》在前半部分的叙事其实就整体而言具有传统叙事色彩,它跟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有些类似,又有《匹克维克外传》的神韵,即都是用诙谐调侃的笔调描写孩童时代的苦难历程。作为讲故事的好手,奈保尔并不逊色于狄更斯,只是狄更斯将男孩成长的辛酸用幽默来点缀,而奈保尔却用夸张置换了幽默,并且给这种夸张添了些许嘲讽意味。这种嘲讽又具有萨克雷讽刺小说的风韵,冷静而超脱,呈现的是一幅干净的喜剧画面。于是印度民族史诗的传统文脉、英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套路加上南美加勒比海的酷热气息,被奈保尔在这部小说中混合在一起,这与狄更斯那个时代伦敦贫民区的阴冷寒意截然不同,也与萨克雷笔下虚伪无聊的名利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奈保尔在这部小说中的叙述方式和前面那两位古典主义大师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奈保尔才二十出头,刚刚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之前接触多是英国文学,受其影响在所难免;而他本人的写作风格尚未完全确立,只能采取“拿来主义”将多重叙事方法融合在自己笔下。总之,《灵缇推拿师》并没有完全超越传统叙事策略的模式,仍旧保留着传统小说的风格,是十分“英国小说”十分绅士化的作品。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来自现实生活,但被作家改变了本来面目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作家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但他们在小说中变现实为魔幻却又不失其真”④。而《灵异推拿师》整体上是写实的,这里所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局部的体现,事实上,《灵异推拿师》中间部分——甘涅沙成功医治小男孩心理疾病的那一章节——便充满了魔幻色彩。关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罪恶的年代》这本书的书评:“这一部分所包含的通常意义上的自传内容很少。我们看到的是类似于心理分析见长的惊险小说,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完全没有辱没该手法的创造者——夏洛克·福尔摩斯。”⑤甘涅沙将家里重新布置,里面烟雾缭绕,黑乎乎一片,“看起来挺
人的”,再加上耶稣画像、十字架、血淋淋的心脏等等,便营造了怪诞的环境氛围。接下来,甘涅沙治愈小男孩心病的过程更是充满了奇幻色彩,结果便是,没有经过任何报道,不到两周,甘涅沙便名满天下了。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英属殖民地处于尴尬而边缘化的地位,是附属国中的附属国,而拉丁文化、印第安文化、美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英国文化在此交汇,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多元化,同时整个国家长久处于混乱而动荡之中,对于独立的强烈追求与独立后无助迷茫的情绪相互渗透,最终造就了特立尼达人民气质上的阴郁和精神上的彷徨。这种环境十分符合魔幻现实主义故事的背景,于是作者在自己的叙事中体现这一特征,也在情理之中。
文本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我“、甘涅沙和印达辛加。在他们三人的身上,可以发现作者奈保尔的影子。“我”的童年以及成为英国文学学士,这些都基本符合作者本人的经历,而甘涅沙对于书籍的爱好以及从无名到著名的人生际遇也与作者的人生轮廓相符。另外,印达辛加在大学时代更是有着作者的影子,他是个印度裔男孩,在英国学校上学,有文学才华,擅长辩论,“对各种体育活动也都游刃有余,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完美的人。”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写甘涅沙的传记小说其实充满了自传色彩。作者的成长历程是这样的:童年时代的“我”——大学时代的印达辛加——英国留学的印达辛加——回到祖国力图拯救人民大众的印达辛加——最后便是甘涅沙一样的结局,向殖民政府妥协、臣服。而印达辛加的结局便是:“在那一年的选举中,印达辛加在甘涅沙原来的选区里胜出。他的竞选纲领是改良的印度社会主义。”⑦他终于彻底地与甘涅沙同流合污,这便是对他即将成为第二个甘涅沙的暗示。这些大部分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有在最后走上仕途不同,作者选择的是文学。
其实,《灵异推拿师》本身便是甘涅沙的传记,而作者写作的依据是甘涅沙的自传《罪恶的年代》,里面又有着印达辛加以及“我”的人生轨迹记录,结果,整个小说呈现的便是互相交叠的传记组合。
将历史写进自己的作品中,是奈保尔的风格和特色,而在《灵异推拿师》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写作的雏形。小说的主题故事便是讲述甘涅沙的个人发展史,从教师到推拿师,从推拿师到通灵师,从通灵师到上院议员,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如果早生十年他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学者;如果晚生十年,他可能成为一个医生或者律师,但是历史决定了一切,他成为一个政治家。通过甘涅沙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够认识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国家的发展历史,那是学术与迷信相互糅合的现实,是一场又一场精神上的迷乱和政治上的腐败,以及在独立自主道路上的无助和艰难,以至于一个通灵师依靠一些小伎俩便可以青云直上。那绝对是一个缺乏终极信仰,缺乏统一思想的时代,正如印达辛加所说:“特立尼达的人真是奇怪,不推崇思想,只尊重人格。”⑧甘涅沙最终成为殖民地政府中腐败而堕落的一分子,这种转变依稀可以窥见殖民主义的统治策略和手段。正如作者所说:“我相信,就某种意义而言,甘涅沙的个人历史,就是我们时代的历史。”⑨
《灵异推拿师》叙事的复杂性与情节的单一性形成鲜明的对照,而整体上的全知叙述与内在的多重叙述亦是相互融合,于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逐渐变得分不清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了。这便是奈保尔想要达到的效果,也是其写作的内在逻辑和风格。
①②⑤⑥⑦⑧⑨ V.S.奈保尔:《灵异推拿师》,吴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③ 瑞典文学院:《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软学勤译,《世界文学》2002年第1期,第133—135页。
④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1]高继海.英国小说史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潘纯琳.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孙妮.V.S.奈保尔小说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