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占艺苑[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潜水鸟》的象征主义分析
⊙许晓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占艺苑[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玛格丽特·劳伦斯是一位享有“加拿大文学之母”美誉的加拿大女作家。她在描摹加拿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展现加拿大的历史文化景观方面功不可没,为加拿大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遗产。《潜水鸟》收录在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集《屋中的小鸟》中,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潜水鸟的象征主义:环境的象征主义,精神的象征主义,命运的象征主义。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象征的应用使得文本超过了其本身的字面意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从而使小说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潜水鸟》 象征主义 人物象征
一直以来,加拿大因其移民众多而备受世界关注。移民中不同的种族、文化和宗教汇聚,从而形成了加拿大特有的马赛克文化。这种马赛克文化一方面形成了加拿大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它又像梦魇一样困扰着加拿大政府,威胁着加拿大的统一,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国家已经处于分裂的边缘。为了挽救濒于分裂的国家,加拿大政府于1971年提出了多元文化政策。此时的加拿大正处于文化决策的新旧交替时期,种族、地区和性别矛盾日益激烈,这也引导许多作家积极关注现实社会动态。而玛格丽特·劳伦斯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潜水鸟》写于1970年,正值加拿大推出多元文化政策的前夕。劳伦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多元文化环境下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通过白人女孩儿瓦妮莎,讲述了梅蒂斯女孩皮格特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展现了皮格特一家的生存环境。“马纳瓦卡山下有一条小河,叫瓦恰科瓦河,浑浊的河水沿着布满鹅卵石的河床哗哗地流淌着,河边谷地上长着无数的矮橡树,灰绿色柳树和野樱桃树,形成一片茂密的丛林。”皮格特一家就住在这样的灌木丛中,皮格特的父亲和爷爷经常酗酒闹事,母亲离家出走。皮格特和“我”同班,沉默寡言,因患有骨节炎长期缺课,成绩不佳。而“我”的父亲又是皮格特的主治医生,好心的父亲为了她早日康复,父亲决定带上她和我们全家一起去钻石湖别墅度假。其间,“我”主动找她说话,但遭到一次次的冷淡回应后“我”也渐渐地失去了耐心,与她彻底疏远了。四年后,当“我”再与皮格特相遇时,她有着惊人的变化。“以前,她的面孔十分呆板,毫无表情,而现在却带有一种几分狂欢的活力。”她主动和我交谈,自豪地告诉我她将要和一个白人小伙子结婚的消息。可是几年之后,当“我”和母亲聊天时,却得知皮格特已死。她在婚姻失败之后,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家中,整日酗酒,在一次火灾中,她和她的两个孩子都死了。而当我再次去钻石湖的时候,才真正懂得皮格特。在工业社会急剧发展的压迫下,作为边缘人的皮格特像潜水鸟一样,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最终只能走向毁灭。
这篇小说除了构思精巧,语言细腻,人物刻画生动,最值得探究的另一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以“潜水鸟”为题,由两条线索贯穿起来,一条是主人公皮格特的命运,另一条是潜水鸟的命运,二者遥相呼应。潜水鸟的命运正是皮格特命运的象征,二者实为一体,正如文中最后一句话:“只有皮格特才以一种无意识的,别人完全不理解的方式,真正听懂了潜水鸟的叫声。”下面就小说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加以简要分析。
“夜间的湖面看起来像一块黑色的玻璃,只有一线水面因映照着月光才呈现出琥珀色,湖的周围到处都是密密丛丛地生长着高大的云杉树,在寒光闪烁的星空映衬下,云杉树的枝桠呈现出清晰的黑色剪影。”这是作者笔下首次讲述“我”和家人去钻石湖时潜水鸟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文明的入侵,原始状态的钻石湖彻头彻尾地被改变了。在小说的结尾,“我”再次来到钻石湖。父亲筑起的那道防波堤不见了,代之而出现在眼前的是政府出资修筑的一道坚固的大堤。这是因为此地已辟为国家公园,钻石湖也更名为瓦帕卡塔湖,原因是用上一个印第安名称对游客会更具吸引力。湖区原先只有一家商店,现在已发展到几十家了,一个繁荣兴旺的旅游胜地所具有的一切特征这里都已经有了——宾馆,舞厅,灯红酒绿的咖啡馆,四处弥漫着的土豆片和热狗的味道。到处充斥着人类文明的气息,可是那些潜水鸟在何处呢?“我坐在政府修筑的防波大堤上眺望着湖面,至少,夜间的湖面还是保持着先前的样子,墨镜般乌黑发亮的湖面上倒映着一线琥珀色的月光。那天晚上风平浪静,周围的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我感觉似乎是太静了点,随即我开始意识到潜水鸟已经不在这儿了。为了证实这种推测,我静等了许久,但到底也没有再听见一声那划过静寂的湖面传来的,尾音拖得长长的,凄厉而带有冷嘲意味的叫声。”潜水鸟终究敌不过人类文明的入侵,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但是,失去家园的岂止是潜水鸟,皮格特不也正是这样吗?
汤诺里家人丁兴旺,他们的木屋慢慢地扩建,越来越大,到后来,那片林中空地上小木屋林立,到处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木板包装箱,晒翘了的木材,废弃的汽车轮胎,摇摇欲坠的鸡笼子,一卷一卷的带刺的铁丝和锈迹斑斑的洋铁罐。
从小说开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皮格特一家的居所近乎于一种原始的状态,但是木屋周围,堆满了包装木箱,晒翘了的木板,废弃的轮胎,带刺的铁丝和洋铁罐,就像钻石湖边的别墅和防波堤,让读者明显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对他们生活的冲击,使他们的处境更加边缘化。
潜水鸟的鸣声悲凉凄厉,任何人都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后也难以忘怀。那种悲凉之中又带着冷嘲的声调属于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那世界与我们这个有着避暑别墅和居家灯火的世界相隔太远。
它们的声音“悲凉凄厉”,是对遭到现代工业文明侵袭而失去家园的控诉,而“悲凉之中又带着冷嘲”,又是要与悲惨命运作斗争的呼喊,这点与皮格特的性格相符。小说中,潜水鸟惧怕人类,只有在晚上的时候,才悄然离巢,飞向黑暗而寂静的水面。与潜水鸟一样,皮格特对待身边的白人也是这种逃避的态度,但不同的是,皮格特用的是一种冷漠排斥的方式。虽然潜水鸟的栖息之地被人类占据,它们并没有轻易放弃生存,而是在仅存的空间里安静地生活。和潜水鸟一样,皮格特没有屈服于边缘化的生活,不管是消极抵制,还是积极出击,甚至是最后的无奈的解脱,抗争的精神一直存在。潜水鸟和皮格特在精神的追求上是一致的,所以只有皮格特真正听到了潜水鸟的鸣声。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钻石湖完全被改变。潜水鸟的栖息地变成了繁荣兴旺的旅游胜地,潜水鸟失去了唯一的生存空间,因此当“我”再次回到钻石湖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听到“一声那划过寂静的湖面传来的,尾音拖得长长的,凄厉而带有冷嘲意味的叫声”了。
“我不知道那些鸟儿究竟遭到了何种命运。也许它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了栖身之地,也许它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于是把生死也不再放在心上了,就这样自生自灭了。”
也许它们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可是工业文明无处不在,不管迁往哪儿,肯定会被迫再迁往下一个地方,直到最后再也找不到可以生存的环境,只能“自生自灭”了。潜水鸟的命运如此,皮格特又何尝不是呢?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尊严、归属感和爱,但是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并且迷失了自我。她幻想着通过嫁给白人而融入白人社会。她没有意识到,即使是和白人结婚也无法真正改变土著居民和白人移民在种族本质上的区别,也无法改变现实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最终,她没有融入白人的主流社会,反而被白人社会抛弃,并在一场大火中丧生。她的死,是肉体上的毁灭,更是精神上的毁灭。
《潜水鸟》由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主人公皮格特的命运,另一条是潜水鸟的命运,两者遥相呼应,息息相关。潜水鸟的命运正是皮格特命运的象征,两者实为一体。本文通过两者生存环境、精神气质和命运结局三个层面来分析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运用。可以说,没有小说中从主题到细节的娴熟的象征主义技巧的运用,这部小说就只会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不可能成为劳伦斯的代表作。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象征的应用使得文本超过了其本身的字面意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寓意更加深刻,从而使小说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1] Christian,Riegel,Challenging Territory:The Writing of Margaret Laurence[M].Edmonton:The University of Alerta Press,1997.
[2] Margaret, Laurence.The Stone Angel[M].Toronto:McClelland&Stewart Inc,1968.
[3] Margaret,Laurence.A Bird in the House[M].Toronto:McClelland&Stewart Inc,1989.
[4]陈陵娣.《潜水鸟》解读[J].作家,2008:04.
[5]马书彦.《潜水鸟》中的思维风格解读[J].名作欣赏,2008:08.
[6]韩家炳.加拿大民族文化政策的演变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J].外语学刊,2006:06.
[7] 黄晋凯.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克非.评加拿大媒体对文化多样性的描述——不可忽视的缺憾[J].外语教学,2003(02).
[9] 绳立平.透穿现实的象征意蕴[J].外语学刊,2008(03).
[10] 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语言出版社,1995.
作 者:许晓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文体与翻译;占艺苑,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体与翻译。
编 辑:张玲玲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