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镜头运动思维

2011-08-15 00:42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成都610068
名作欣赏 2011年5期
关键词:运动思维

⊙余 翔[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成都 610068]

⊙林阳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成都 610068]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镜头运动思维

⊙余 翔[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成都 610068]

⊙林阳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成都 610068]

镜头运动思维是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艺术交融视角与时代前瞻手段之一,因为影视镜头运动与诗歌诉求表现所突出构建的画面流转皆统一于人眼成像的直观视觉思维。镜头拉开实然为阔远情怀的拓展,镜头推近恰恰是细节个性的张扬,镜头摇移自可囊括全景在胸襟,镜头紧跟意蕴“情变”于始终。所以运用镜头运动思维审视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既是艺术多元审美之使然,又是文化横向交融之必然。

镜头运动 诗歌鉴赏 鉴赏视角 前瞻手段

引 言

影视镜头运动直接源于人眼焦点成像的直观运动视觉思维。镜头运动从形式上讲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镜头的各种组接关系,主要包括后退式拉镜头、前进式推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等类型;从内涵上说是人的内心世界借助摄像机镜头对事物具象各个角度主观能动的视觉、视距转换,从而达到认知、感悟事物,升华自我的目的。运用镜头运动思维,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诗歌鉴赏定向与创新审美期待的前瞻性视点。

一、镜头拉开:酝酿阔远情怀

马致远小令中以景抒情的传世名篇《天净沙·秋思》,是运用后退式拉镜头运动来鉴赏评价的极佳范例。拉镜头运动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局部到整体、由细节到全貌的事物总体把握视觉心理,因而很适于烘托人物环境、营造情调气氛。小令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按照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特写的顺序组接“小令”镜头,我们发现,一幅落泊旅人凄凉萧瑟的晚秋图便极有层次地形象出镜。

《天净沙·秋思》抒写游子思归、倦于飘泊的羁旅之情主要以画面分明、色彩强烈、景深通透之景物意象组合表现。前三句是鼎足而对的蒙太奇镜头: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衰败凋谢之景、近景,暗示心境的“凄凉、压抑、暗淡”;次句“小桥”、“流水”、“人家”为孤寂隐逸之景、中景,比衬思乡之恋与离群之悲;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当飘泊零落之景、全景,隐喻现实中人的羁旅飘泊、孤独不堪。四句夕阳西下作大背景、远景,象征夕阳虽然好、恰恰近黄昏。末句悲情由前文诸景逼出,伤心人唯在天涯!可谓异乡游子、疲惫无奈飘零的想象特写之景。

总的来说,“小令”意象词语之间浸润的活隐喻话语空间,在镜头的拉动中蕴涵出了荒凉、死寂、孤零,破败、肃杀、颓落,失望、可悲、见弃等系列心象,并构成苍茫寂寥、萧瑟凄清、疲惫无力的悲凉意境,从而把游子零落天涯、故里有家难归的孤寂形象悲苍气氛推向了极致。

柳宗元《渔翁》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拉镜头所寄托的隐逸之思也是十分清晰的。

首句特写渔翁西岩夜宿,寄寓远尘世喧嚣之山水情怀;次句特写渔翁晓晨之时炊烟缭绕得清湘楚竹之灵气;三四句全景托出棹声中回环的青山绿水;五六句远景空镜头渔翁远逝至白云缭绕之天边岩石,无心流云与渔翁孤芳自傲的闲适情调相映成趣。

贾岛《寻隐者不遇》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该诗白描绘景、问答见义、于平淡中见深沉。在近景——全景——远景式的镜头推移中逐层逼近虽然惘然若失、到底高山仰止之归隐佳境。

首句近景拉出寻隐者松下至少三问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师父在哪里采药?师父走得远不远、能否把他找回来?可见寻隐者与隐者之情深,以及想见隐者之情切。妙就妙在童子的回答,平淡简洁却蕴涵深意:一曰“采药”,自然无迹、情调闲逸;二言“在山中”,全景中见山而难见其人、令人伤其不遇;三说“云深不知无觅处”,苍翠空 、云霞深杳远景留给寻隐者的只有钦羡仰慕与无尽想象。

二、推近镜头:凸显细节个性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则很能在前进式推镜头运动中突出物象主体、强化视觉动态、营造视觉审美。

该诗是杜牧路过临潼骊山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而作。诗以远景运动推移至大特写出镜:首句远景回望,既实写风景幽美葱茏、楼台金碧辉煌的骊山皇帝行宫,又暗喻开元盛世、繁华如锦;次句近景突出眼见殿门森重的山顶千门次第而开的惊疑与不解;三句镜头摇至蒙太奇特写:在漫天尘土里的急速飞骑与贵妃的得宠之笑形成极具谴责意味的鲜明对比;末句在想象里特写释疑:飞骑所携,并非军机,乃是贵妃娇心钟爱的南国鲜美荔枝,难怪贵妃笑脸绽放!在这里,“特写镜头”既真实地反映了贵妃生活的得意奢侈,又表现出驿站差官运送荔枝“惊尘溅血流千载”的悲苦命运,更含蓄地鞭挞了玄宗宠幸贵妃、不理朝政、不顾人民死活的荒唐无耻行径。细节生姿中的吟史讽今、小中见大里的警戒君王,皆在镜像由远及近的推移下深邃地表现了出来。

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从镜头运动的角度去分析,似乎在艺术形象、空间张力与孤傲心态的把握上尤易捕捉。

该诗镜头推移的视角是由远及近的。抬头遥望远山,群鸟净尽、有中生无,自然界空明澄澈,大远景广袤而无边;随着镜头前移,万径全景赫然显露,然而却人迹罕至;可是偏有中景推出的“孤舟蓑笠翁”历历在目,反叛而绝俗、清高而独往;近景特写蓑笠翁的独自垂钓应该是得其意而忘其为,钓什么都不重要了,寄托的就是曲高和寡、几无人间烟火、不与俗务为伍的桀骜胸襟。在这里,自然空间的广袤与心灵境界的阔大相互映衬,在无往不复于天地之际中“网络山川于门户、吹吸无穷于自我”,成就了孤舟蓑笠翁孤傲人格的完形塑造。

三、摇移镜头:囊括全景在胸襟

王维的《山居秋螟》似乎很能说明镜头运动之摇。因为借助于活动底盘上下、左右、周围旋转的摇镜头运动,恰如人的目光顺着一定方向巡视周围,于是囊括万象于眼帘的身临其境之感就自在其中。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该诗以秋日黄昏静谧之景表现深居山林隐逸之趣。首联远观山居秋日雨后薄暮之景:山雨初霁,秋气清爽宜人,心境空明澄澈。既高度概括了题目,又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体的规定。颔联目望雨后初晴、清幽明净的山中夜景。秋月轻洒苍翠林间,山涧流淌淙淙清泉。以物芳而明其志洁,侧重状物。颈联于朦胧中顾盼闻其声却不见其人的浣女竹林而归、渔舟摇曳湖塘亭亭荷叶顺流而下的生活细节,山野虽静谧,生机却盎然。以人和而想其政通,侧重写人。颔、颈两联镜头分明,景物流走,以动衬静,音、画交融;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反映,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尾联化用典故,直抒胸臆。此等美景,实为归隐山中、洁身自好之所在,岂管春衰与否。

运用摇镜头的视觉思维,使得鉴赏者比较容易把握《山居秋暝》的隐逸情致及美妙清新的立体感、画面感和音乐感。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首联总览清幽秀丽的山中秋景:秋深山寒竟苍翠欲显,山泉枯涸然潺 可闻。颔联步出柴门,临风倚杖听蝉而自得安闲。颈联眺望纯朴宁静的原野和情趣祥和的山村暮色:落日将尽未尽,炊烟缭绕升空;画面集中,境界宏阔。尾联用典故绘想象之景,盛赞裴迪之豪饮狂放并以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的五柳先生自比。

运用类似于边走边看状态的移镜头运动思维去鉴赏,那么辋川秋日傍晚的幽美风光、诗人闲居之乐及对裴迪的真挚情谊、浓郁的隐逸生活情趣,皆尽在镜头移动所勾画的绝妙“高士秋趣图”中。

而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从移镜头与摇镜头结合的角度去解读似乎可以得出移步换形的哲理性结论。

相传苏轼游玩庐山曾赋诗感慨其云烟雾霭的神奇莫测:要识庐山真面目,须得日后常来往。于是“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之后脍炙人口的总结性诗咏——《题西林壁》完美出炉。

流连庐山变化多姿的奇峰异景,变更视角:横向注目,庐山如道道层峦叠嶂的起伏山岭;侧面观察,庐山似座座陡峭峻拔的突起奇峰。远眺、近看、仰望、俯视,景象感觉有别、所见殊异。由此可见,景致不同乃是“见木不见林”之局部视角局限所致。一叶障目、难见泰山,所以观察把握事物一定要有包罗万象于胸中、统摄造化于脑际的全局观。

四、紧跟镜头:追踪“情变”于始终

运用跟镜头运动思维来品鉴南朝民歌《西洲曲》,其强烈的空间穿越感、人物动作的连续表现、表情的细腻变化都通过冬末初春约会、仲夏回味并想象延绵到秋天还相思不已等在季节变换中的动态描写形象地凸显了出来,因为跟镜头运动思维类似于旁观者面对人物活动的静观其变,其客观性、自然性、生动性毋庸置疑。

《西洲曲》由前四句序曲、末四句尾声、及中间主体部分组成。女子以眼见今日梅花飘落而“忆”往日情人约会,故拟折梅遥寄、倾吐相思,并暗示春情荡漾、不减旧时。诗的主体部分,以渡桥而至咫尺西洲、门中盛装迎郎不至、采莲弄莲置莲怀袖、仰望飞鸿登楼眺望、垂手栏杆远视海水等痴迷动态抒写女子对情人的眷眷思念,物我两忘、声情并茂。最后四句尾声,托南风吹梦,缥缈幻思,浪漫有情。

这里假定《西洲曲》中女子的怀春之情仅为个人的隐秘空间所有,于是在无边的心语诉说与纯情的睹物思念之中再一次迷茫缠绵地神游“西洲”,而广大的品鉴者则跟随摄像机对女子活动的追随进行了一次动心移性的情爱旅行。

唐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若运用跟镜头思维进行品鉴,则女子采莲因情走神的娇羞憨态、风韵情致就很容易表现出来。

起句秋色滟滟、波光粼粼,船信流而流;呈句点明女子采莲走神、信船而流皆因“贪看年少”而致,真可谓,秋风乍起吹荡一湾无邪情水;转句忘情忘我、心起涟漪、无端抛莲,是戏谑、是挑逗、是暗示、是爱慕、是沉醉?或许兼而有之。结句荡开一笔,描写女子后悔被人窥见的懊恼心理与娇羞窘态,形象丰满并惹人怜爱。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 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该词多以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铺排事件情节。从跟镜头的角度去审视品评,少女极有情致的连绵动作如次:晨荡秋千已久故稍事休憩,晨露微寒、慵懒倦怠便随意整理纤纤细手,鲜花含苞、罗裳轻湿故凝脂若隐、春光微露,偶见人影因而惊诧含羞、无奈躲避,匆匆慌乱回屋当然粉鞋不穿、云鬓半偏、金钗散地,偶遇不舍离去所以槛露金莲、倚门回瞅,无端目迎、落人笑柄于是低头嗅梅、掩饰春情。深闺少女于春日晨荡秋千之时与不期偶过男子邂逅的羞涩心理、微妙惊喜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尴尬窘态就这样通过镜头的追踪细腻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结 语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镜头运动思维实质上是寄寓心灵之诗于自然之画,也就是一种给予诗歌话语于想象动态画面的思维。苏东坡所谓“诗中有画”,不仅于景物层次、画面透视、观看角度、对比设色上道出了诗歌的绘画意蕴,而且在驰骋想象的即目吟诗中涵蕴出时空流走的诗情画意、连绵画卷;不过这里的前提是,宜于描写的静物之画一定要成为适于叙述的、间接想象的动作之诗。因而在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中,运用影视镜头的拉开、推进、摇移、跟进思维,人物的阔远情怀、细节个性、环宇万象、情致微变将极富动态、魅力与张力地无心而出岫。

[1] 参阅: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142-143.

[2]苏丁.空间张力的效果和运用方式——比较赏析中外两首诗[J].名作欣赏,1985(1):63-64.

作 者:余翔,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军事教员,主要从事军事文学、影视文学的教学研究;林阳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运动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