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与刀》看日本的耻文化

2011-08-15 00:43宋威
剑南文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耻感日本文化

宋威

渭南师范学院 714000

从《菊与刀》看日本的耻文化

宋威

渭南师范学院 714000

《菊与刀》一直以来都是研究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日本文化精辟地归结为耻文化。那么本文也借《菊与刀》一文,再探日本的耻文化。

《菊与刀》; 耻文化; 特征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但她对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与刀》却表现了她对文化研究中人格与心理的独特层次的视角,这首先是因为她自己作为一个的西方文化中的学者在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主要地表现在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而是广泛表现在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行为背后的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内在的冲突性。鲁思•本尼迪克特把这种由情感因素所表现的动力性的文化形态,称之为耻文化。

一、耻文化的社会表现

1.1 语言表达形式

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时,所学的日语会话中,最常出现的就是「すみません」·「失礼します」等等,其汉语意思就是:“对不起”“不好意思”之类的。在一开始接触日语就不断地在重复这样的句子,可见其在日语中的重要性。后来学的多了,有接触到像如果你给别人做了什么事情,千万不要经常提及或使用给别人以恩惠的表达形式,当然在别人给你做了什么事情时,你则是要几次三番的表示感谢。以表示你的感激之情。

1.2 社会生活形式

中国社会提倡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但是日本对于给于别人帮助或被人帮助都是极不情愿的。在电车里你给看似年龄很大的人让座他们会礼貌的感谢,而大多数的情况却是不愿意接受的。原本你会认为是出于礼貌,但是实质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麻烦”。因为,对于施恩人他们就必须要“返恩”。而这无形中给了其精神上的压力。这就是日本人行为中的“恩”与“返恩”。

1.3 道德思想形式

在日本社会,“义理”是社会的行为准则,它其实是日本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所形成的道德体系。这里有极为重要的“忠”、“孝”,也有次之的“仁”“爱”,这是在作为社会组成个体“人”的行为标准,绝不可以逾越。一旦谁超出这一范围,必然受到外界的职责。而“人情”相对于“义理”则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必须是先“义理”在讲“人情”。

二、耻文化的形成原因

1.地理环境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生存基础环境上没有多少选择,民族和语言都是比较单一,因此在文化上缺泛自身的更多的创造性条件,这种环境使人具有强烈的自身生存意识和优先权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因此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境并能形成密切的等级化社会,但这些先天因素没有得到历史自身的表达形式,而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接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情感:“对过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情。不仅如此,他们欠的恩情不仅是对过去,而且在当前,在每天与别人的接触中增加他们所欠的恩情,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这种报恩感,这是基本出发点。”这是《菊与刀》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中的一段记述。这种原始的生存自觉意识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以具体化、形式化的方式被强化在社会生活中,日本文化中恩和情义就是在社会形态和个人行为中被具体化了的无形的规范和准则,作为这一社会中存在的人就必须遵守这外在的精神准则。

2.教育问题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这也是由日本人成年前后教育的不连续性造成的。在儿童阶段,日本人拥有最大的自由和特权,家庭是最难舍弃的天堂,这对养成他们那种自以为是并粗暴易怒顽固不化的性格助益甚大,而到了逐渐长大的时候,家长会逐渐多的给孩子以嘲弄和耻笑,如笑他们不像男子汉,不听话。这对于极度依赖家庭安乐的日本小孩来说,是最恐惧的事情,以至长大后心中仍留存这种阴影。走出家庭,在中学和军队之中,作为后小,他们往往又受到嘲笑。在日本,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便是,一个人要想得到自己集团(如家庭)的赞许,必须以得到另一些集团的赞许为条件。显然,这又助长了日本人对外在非议的敏感。另外,由于“日本社会很少可能保持秘密”,私生活“完全亮在外面”,日本人就更加恐惧于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耻笑而在一切方面谨小慎微。可以看到,每个日本人人生约束逐渐增多的过程,也是可能面临的嘲笑逐渐增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童年的安乐与特权使他们对耻辱倾向于反应强烈。

三、耻文化的影响

1.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耻感文化是一种源于外界压力对自身的强迫,而罪感文化则源于一种自我内心的压力;罪感的解脱靠的是自我对所犯之罪的承认与改正,从而获得心灵的放松与解脱,只要一个人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可以获得解脱;而耻感文化则认为,如果让外人知道了自己所犯之罪则是莫大的耻辱,因此,与其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如隐瞒或者直接否认。这就恰当地解释了为什么战后信奉基督教的德国勇于承认错误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具有强烈耻感文化的日本却一直不肯低头认错。

2.日本人这种耻感文化则源于他们的历史与社会的负恩者情结。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是从与他人的关系当中来定义个人。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从他一出生开始,就深受别人的恩惠,受父母的恩,受天皇的恩,受亲戚朋友的恩,受主人、比自己高的人的恩。而负恩于人则须报恩于人,所以日本人很不情愿别人帮助自己,也不情愿帮助别人,认为受人之恩必须人偿还,而帮助别人则有可能使别人限于尴尬的必须报恩地位。父母通过某种程度的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使子女负恩,将来是必须要有所回报的,是有条件的。所以日本人一般是不愿受人之恩的,正如日本谚语所说“天赋非凡慷慨,始敢受人之恩”。

四、结语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其典籍当中去寻找线索,这可能会是一些主导型的文化;但如果我们想找到人们日常行为的真正根源,则从普通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当中去寻找,是一种更好和更有益的方法。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曹书杰.日本国概况.大连出版社,2001.

[3]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

猜你喜欢
耻感日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探寻日本
消失的“耻感”
《黄金时代》日本版
谁远谁近?
消失的耻感
消失的耻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