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现代人处境 探索现代人出路:约翰·韦恩小说创作的主题探析

2011-08-15 00:42王庆勇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韦恩创作小说

⊙王庆勇[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91]

一、韦恩其人

约翰·韦恩 (John Wain,1925——1994)出生在美国斯塔福德郡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市,父亲是著名的牙科医生,所以尽管他身为“运动派”诗人,却不具有该派作家普遍都有的工人阶级出生。韦恩高中就读于纽卡斯尔安德莱姆中学,毕业后因眼疾免服兵役,于1943年直接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分别于1946年、1950年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大学期间,韦恩结识了金斯利·艾米斯和菲利普·拉金,这两个朋友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韦恩从1947年开始在瑞丁大学 (Reading University)教书。1955年,强烈的创作欲望驱使他放弃了薪水很低的教书工作,全身心投入写作。这种选择对于讨厌日常事务和不愿俯首领命的韦恩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韦恩经历了两次婚姻,1947年他娶了玛丽安·厄姆斯特姆,1956年离婚。这次婚变对韦恩打击很大,其影响持续了他的一生。1960年他和爱瑞安·詹姆士结婚,育有三个孩子。韦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是韦恩的创作高峰期。他的作品分为小说、短篇故事、诗歌和人物传记以及评论。小说主要包括《每况愈下》 (Hurry on Down)、《活在当下》 (Living in the Present)、《竞争者》 (The Contenders)、《旅途中的妇女》 (A Travelling Woman)、《山里的冬天》 (A Winter in the Hills)、《赦罪僧的故事》 (The Pardoner’s Tale)等;比较有名的传记作品是《萨缪尔·约翰逊传》 (Samuel Johnson);诗歌集有《复杂情感》 (Mixed Feelings)等。韦恩作品赢得过多种文学奖。1994年5月24日,他因中风去世。

韦恩的小说作品主要关注现代人的处境,探索现代人的出路,描写他们在幻灭与绝望中的挣扎以及最后与现实妥协以求得生存的人生历程。本文主要对其小说创作的主题进行梳理和概括,希望能引起国内研究者对他的重视,同时也希望能为生活在相似社会语境下的当代中国人提供一些启示。

二、小说创作

韦恩的文学创作始于诗歌,他对自己的诗歌作品寄予厚望,但是让他立足文坛的却是小说创作。韦恩的成长历程,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生活,对他的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小学时,当他从学校穿着校服回家的时候,一些家境不如他的学生出于嫉恨经常追打他,这常常让他担惊受怕。五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危险;一味退让避免不了受欺侮的命运,恨我的人已经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我,这并非因为我做了什么,仅仅因为我与他们不同;尽管我面对欺凌常常充满恐惧,但是我不愿意承认,因为这样做会让我无地自容。”①在他的自传《轻松奔跑》中,韦恩叙述了几件曾令他焦虑和恐惧的童年往事,比如,一些男孩子如何威胁和恐吓他。这些故事有助于读者理解韦恩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倾向:在时刻遭受欺凌和命运被主宰的世界上,个体如何能够有意义有尊严地活着。韦恩的许多作品经常将现实刻画成令人恐惧的世界,这是因为“在我记忆的世界里,舒适、安全、乐观似乎遥不可及”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有不少小说家从战前对实验小说的狂热回归到18世纪的创作传统:讲故事。约翰·韦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关注当下的生活,在他看来,现代人在面对困境时缺乏尊严和道德。他对生活基本持悲观态度:人生是痛苦的,生存是艰难的。韦恩的小说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他的笔下常常描写的是敏感的现代人,充满反叛精神,但缺乏生气,不能规划自己的人生。他的第一部作品《每况愈下》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拉姆普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拉姆普利不适应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了谋生,他不得不从事一些卑微的工作甚至是犯罪的勾当:洗窗户、当司机、走私等等。拉姆普利极像金斯利·艾米斯笔下的吉姆,对生活不满,甚至诅咒自己的命运,看不惯一切中产阶级的和平庸的东西。他随波逐流,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经常变换工作,同时不惜手段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他也像吉姆一样幸运:成为一家搞笑电视节目的写手并赢得了自己为之倾倒的女人维罗妮卡的好感。总之,拉姆普利是一个流浪汉式的英雄,本性善良,又不乏圆滑的处世智慧来应对人世的冷枪暗箭。小说借鉴了18世纪普遍采用的两种叙事技巧:完整的结构、连贯的故事情节和作者闯入。该小说后来在美国出版发行,取名《出生在囚室》 (Born in Captivity),这个名字似乎更能传达“现代世界如牢笼”的主题思想。虽然韦恩为故事安排了幸福的结局:大家闺秀维罗妮卡前来拜访拉姆普利,但是读者在作品机智幽默的表面下却能感受到一股愤怒的潜流在奔涌,韦恩因此被评论家称为“愤怒的青年”。韦恩本人却拒绝接受这一标签,他一向强烈反对社会对个人进行限制和归类的做法。于是出版商不得不随书附上一张卡片,印上韦恩的照片,下面写上一行字:约翰·韦恩不是一个愤怒的青年。韦恩承认自己早期的批评文章有些咄咄逼人,但是他认为“愤怒的青年”这个标签难以接受,它或许能提高作品的销售量,却妨碍了人们认真对待他的小说艺术。韦恩的担心不久即得到验证。当时的苏联引进并翻译了《每况愈下》,将它视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谩骂和攻击。尽管该书在苏联的销量达到二十五万册,韦恩却并不领情,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强烈抗议。后来他创作了小说《年轻的访客》 (The Young Visitors)尽情嘲讽了苏联人种种失败的外交努力和愚蠢的官僚体制,来表达他对苏联人“误读”其作品的愤怒。

韦恩承认他的作品中有“愤怒”,也从不掩饰他对那些“愤怒的青年”作家们的仰慕之情,比如,金斯利·艾米斯、艾伦·西利托、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宣泄心中的愤怒只是他作品的副产品,韦恩更关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处境。他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的关注:“我从未称自己是愤怒的青年……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火气冲天的时候,我一想到自己生活的文明世界就心绪难平。这个世界被新闻和广告牢牢控制……新闻记者取代了艺术家;麦克风代替了人的声音;机器占据了人的位置;生产率受到重视,人的劳动被忽视;男女之间有性无爱;流行音乐挤走了民歌;村落消失了,到处是房产商的天下。抄袭之风,陈腐之气,嫉妒之心,不满情绪,流言,怨恨等充塞天地间,唯独没有给真正的自由的想象留下空间。”③

韦恩对现代人处境的关注贯穿了他的小说创作。《活在当下》 (Living in the Present)通过描写一位企图自杀的教师来反映现代人艰难的生存状况。这是一本亦庄亦谐的小说,主人公是伦敦教师埃德加·本科斯,由于女朋友的离去再加上对工作了无兴趣,使他觉得生活无望,同时也找不到精神的慰藉,决定一死了之。但是他突发奇想,打算死前拉个垫背的,于是他将目标锁定于在他看来道德最败坏的家伙身上——法西斯诗人兼批评家罗娄·菲利普生-斯密斯。本科斯一直追到了欧洲,但在一系列戏剧性的插曲之后,菲利普生-斯密斯却逃脱了。在与好友汤姆·司卓的女友凯瑟琳陷入爱河之后,本科斯放弃了对罗娄的追杀。故事最终的结局是本科斯娶了凯瑟琳,心满意足地重拾旧日的工作。这部小说的结局和《每况愈下》 (Hurry on Down)基本相同,这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批判力度大打折扣,反映出作者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个人要生存往往需要对现实采取一种妥协策略。

韦恩经常通过讨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折射人的处境。他在探讨二者关系的时候又经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极权意识。他认为,极权意识的目标就是控制每个个体身上的“童心”——这种童心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能洞穿种种伪装和愚蠢的行为,总想保持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天性。因此,韦恩的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反英雄角色,建立一套价值观来攻击愚蠢、荒诞、压迫人的现存制度和秩序,倡导符合常情的个人主义。韦恩的小说《打死父亲》塑造了一个既定价值的反叛者形象。他借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来表达自己对极权意识的看法。故事中的父亲是古典文学教授,代表传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价值观的守护者,总想控制儿子,替他安排未来的生活。儿子杰里米·科尔曼不愿意接受父亲那一套价值观,他仇视父亲,想成为爵士乐钢琴师,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一路挣扎着,终于获得成功并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

韦恩最典型的一部小说是《山里的冬天》 (A Winter in the Hills),它从主题到人物都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他的小说特点。外表文弱的知识分子阶层的语言学家罗杰·弗尼沃决定到威尔士北部去研究威尔士语,却卷入当地个体公交司机与残酷剥削他们的资本家迪克·夏普之间的一场纷争之中。夏普恃强凌弱,是个恶棍,他企图并购所有个体司机的公司业务,最终垄断该地区的公共交通。只有司机格瑞斯不愿屈从;为了表示对格瑞斯的支持,弗尼沃受雇成为不拿薪水的售票员。一开始,工人阶级出生的个体公交司机们并不接受出生良好知书达理的弗尼沃,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他只是个局外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在了解了他的付出之后,他们逐渐对他热情起来。达不到目的的夏普出于嫉恨,派人“修理”弗尼沃。他的党羽先是将弗尼沃的房门涂抹上红色的油漆,然后拧松他汽车上的一个车轮,致使他差点丧命,最后他们又将他毒打一顿。但是弗尼沃、格瑞斯等人坚持斗争,最终迫使夏普选择了放弃,他把所有的公交车又还给了原来的个体司机们,这场争取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部小说其实讲的是以罗杰、格瑞斯为代表的个人主义与以迪克·夏普为代表的极权意识之间的一场斗争。一介书生弗尼沃也是韦恩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生活中的局外人,面对问题常常无能为力,却又不断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韦恩最悲伤的故事是他的《赦罪僧的故事》,它将两个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个艺术结构之中: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格斯·霍金与妻子之间冷淡的关系;以第三人称方式讲述作家盖尔斯·荷米梯构思和创作格斯·霍金的故事的过程。④敏感、孤独、压抑、精神极度贫乏的盖尔斯·荷米梯徘徊在自杀的边缘。他原本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妻子抛弃他另嫁他人,这让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与此同时,他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生存下来。作为小说家,他努力通过艺术创作找到生活和世界的意义。不久,荷米梯结识了奇切斯特-瑞德富恩夫人,她的人生境遇在本质上和荷米梯十分相似,她也在试图通过艺术获得生命的意义。她想请荷米梯以她丈夫为主要人物写篇小说,并希望抛弃她的丈夫在故事中下场悲惨。后来,试图在小说世界中为自己创造一位完美女性的荷米梯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瑞德富恩夫人的女儿——戴娜。之后,他试图将自己对完美女性的渴望投射到戴娜的身上,结果吓跑了她。他因此羞愧难当,深感失败。小说中的瑞德福恩夫人是死亡的象征;女儿戴娜则恰恰相反,她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活力,向不同的男人投怀送抱,且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她的内心深处缺乏生命力,因为她仅仅是活着,生活中没有亲情,没有牵挂,只有孤独地默默地承受一切。她和荷米梯之间有性无爱的生活只能让他们逃避一时,却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说营造了一种阴郁的氛围,让人感到生活的无望和毫无意义。

三、短篇创作

韦恩的短篇故事探讨的主题更加广泛,有关场景的描写也更趋多样化。1960年,韦恩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克尔和其他故事》 (Nuncle and Other Stories)。这部小说集代表了他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技巧:简约的风格;清晰的叙事线索;鲜明且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它不仅反映作者在那个年代的“愤怒”心情,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究。

韦恩曾责备说,许多成年人遗忘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不应该的。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有两篇都是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少爷理查德》 (Master Richard)就是其中的一篇。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构思新颖,立意深远,主要探讨所谓的人的“童心”。主人公理查德非常奇特,他有着三十五岁成人的意识,却只有五岁孩子的身体——韦恩借此意图表明:孩童的世界也难免有大人的各种焦虑。同时陷入成人和儿童两个世界的理查德先是通过写作化解内心的愤怒和沮丧的情绪。当弟弟生下后,他找到了新的发泄途径:实施邪恶的计划,利用弟弟毁掉父母,报复上帝对他的不公。然而,弟弟对他无条件的爱使得他终止了这一计划,并最终决定自杀谢罪。故事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作者成功刻画了理查德的成人/儿童双重角色。理查德能洞察成人和儿童的内心,但他的身体和不成熟的情感却在每个关头让他露底儿。他的愤怒令人恐惧,却又可以理解;生活跟他开了个恶意的玩笑。该故事近乎宗教寓言般的结尾,留给读者的是对善恶对立的二元世界的深深思索。

另一篇透过儿童视角看世界的短篇是《猪人的启示》 (A Message from the Pig-Man),它的基调不那么沉重,风格上也更贴近现实。六岁的男孩艾瑞克面对成人世界一片茫然,猪人更是让他常常惊慌失措、胆战心惊。在他的想象世界里,猪人是人和猪结合而成的庞然大物。实际上,艾瑞克在克服恐惧直面猪人时,发现对方只是一个农夫,靠收集家家户户的残羹冷炙喂养他的猪。当艾瑞克采用这次的经验来处理复杂问题时,他依然陷入茫然。他发现,他的妈妈以及她的同居男友都不能清楚地告诉他为何他的爸爸不能和他们一起生活。艾瑞克最后得出的结论:成人都是疯子和傻瓜。他表示,他恨整个成人世界。

《南克尔》在短篇集中篇幅最长。它充分展现了韦恩的写作才华:丰富的想象,高超的人物刻画技巧,生动的对话,对主人公绘声绘色的表现。该小说的叙述者是汤姆·罗杰斯,一位50岁的作家,他早年发表过两部小说,并借此确立了自己的文坛地位,但是此后他似乎江郎才尽,再无新作问世。更为重要的是,他必须戒酒。他想通过找个老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于是他向达芙妮求婚。现年二十五岁的达芙妮优秀而理智。她同意嫁给汤姆,显然是有意帮他脱胎换骨。两人搬到达芙妮父亲阿莱克斯在乡下居住的茅草屋。可是,罗杰斯的创作仍然没有丝毫进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阿莱克斯却才思喷涌;他实际上是一位文学家,十分讨厌公众对作家的关注,因此退休后居于此处。很快,罗杰斯和阿莱克斯达成协议:阿莱克斯创作,以罗杰斯的名义发表。达芙妮默许了这个计划,但是不久她就将感情从罗杰斯那里转移到了父亲身上。最后,罗杰斯只得卷起铺盖,离开茅草屋,重新回归往日的生活。

结 语

韦恩的小说和短篇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其幻灭的主人公。他常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反抗父母或者朋友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套社会行为准则。在力图摆脱传统价值观的过程中,他们必须设法在宗教和现代商业所能提供的计划之外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他们还需要设法满足基本的需求,比如食物、住房、爱情和成就感。他们面对自己钟情之人,常常陷入情感的漩涡,要么不知所措,要么难以自拔。韦恩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多数作品将“爱”视作问题的答案和化解矛盾的手段。面对变化莫测的当今世界和文化冲突,主人公经常陷入孤独和幻灭,因为失去所爱而悲痛欲绝,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又因为得到所爱而心满意足地笑对生活。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对于这些主人公来说,他们的女人总是那么高深莫测,难以企及。这似乎又为他们能否如愿以偿地获得爱情打上了问号。韦恩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是,它们在探讨现代人的处境时,强调人的生活和整个世界都毫无意义。这一点使得韦恩的作品明显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其第四个特点是,主要人物都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参与意识。韦恩在他的自传作品《轻松奔跑》说:“就我而言,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参与者。我不顾一切闯入生活,与之发生冲突并受到伤害。然而,比起做个远离生活的旁观者,眼睁睁看着它随风飘去所经历的麻木、痛楚和忧伤,这点痛算什么?”5这段话既是对他自己作为教师、学者、批评家、传记作者、诗人、小说家积极参与生活积极进行创作的人生总结,也是对他笔下的众多人物的人生态度的诠释和肯定。

① ② ⑤ Wain,John.Sprightly Running:Part of an Autobiography [M].London: Macmillan,1962;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63:6,58,59.

③ Wain,John.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Ideas[M].London:Macmillan,1963:178-79.

④ Chang,Yaoxin.A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6:508.

猜你喜欢
韦恩创作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拜伦·韦恩 华尔街预言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一个价值高出350亿美元的选择
穷困潦倒的苹果公司创始人
“最昂贵错误”的背后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