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创作主题与人物塑造探源
——老舍《离婚》与乔伊斯《都柏林人》之比较

2011-08-15 00:42贾珍霞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名作欣赏 2011年17期
关键词:伊夫离婚都柏林

⊙贾珍霞[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9]

⊙强月霞[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离婚》创作主题与人物塑造探源
——老舍《离婚》与乔伊斯《都柏林人》之比较

⊙贾珍霞[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9]

⊙强月霞[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老舍《离婚》一蹴而就。而作品主题、人物与《都柏林人》极为相似。《离婚》的创作是否受《都柏林人》启发?本文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离婚》《都柏林人》 主题 人物 相似性

社会黑暗,所以大家苦闷;也许是大家苦闷,社会才黑暗。

张大哥一句话,道出了《离婚》的主题。

《离婚》诞生于1933年北平的黑暗之中,老舍以他敏锐的眼光觉察到社会出了“总毛病”,于是以《离婚》为题,勾勒出北平黑暗、混沌的社会场景,揭示出北平人庸俗、怯懦、苦闷的社会心态。小说把聚光点放在某财政所张、李、吴、邱、赵等一群小职员和他们的夫人身上。这群衙门里的小职员的生活态度是灰色的,凡事“不必叫真”,“左右是混吧”。在他们看来,“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而已。小说中,开始“混”得最好的要数张大哥,因为他是“庸人哲学”的集中体现者。他把所有人都“敷衍”得很好,以此成了“一切人的大哥”。他自己则有滋有味地安于现状,知足自慰。他的人生理想简单而实惠,包括他对儿子的希望都堪称一般市民钦佩的样本:

张大哥对儿子的希望不大——北平人对儿子的希望都不大——只盼他成为过得去的、有模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科长就嫌过了点劲,中学的教职员又嫌低一点;局子里的科员,税官上的办事员,县衙门的收发主任——最远的是通县——恰好不高不低的正合适。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大学——毕业,而后闹个科员,名利双收,理想的儿子。做事不要太认真,交际可得广一些,家中有个贤内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认识些个字,胖胖的,会生白胖儿子。

然而,他的儿子还没来得及实现他最简单最实际的理想,就被“五花大绑”带进了监狱。于是这个以“敷衍”为全部生活乐趣、“每根毫毛都顺着社会意思长”的人,无力再敷衍下去。他陷入了束手无策、孤苦伶仃的境地。可悲的是,他一旦侥幸脱离困境,就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仍以最和蔼的脾气、最火热的心肠、最认真的态度、最潇洒的风姿去从事他原有的事业——敷衍一切人、一切事。

小说中第二个重要人物是老李。这是一个和张大哥追求“实惠”相反而追求“诗意”的人物。然而他的“诗意”也是折中的:“不敢浪漫而愿有个梦想,看社会黑暗而希望马上太平,知道人生的宿命而想象一个永生的乐园,不许自己迷信而愿有些神秘。”但即使这折中的“诗意”,也难以实现,因为他那乡下“夫人”没有半点“诗意”,那个吃人的衙门更是俗里俗气的“怪物”。在马少奶奶身上寄托的一点“诗意”被马先生的回家、马少奶奶的妥协而打破。于是他“苦闷”异常。邱先生“是个好人,不过有点苦闷”,甚至连笑都那么“苦气”,所以是“苦闷的象征”;吴先生对太太不满,苦闷;马少奶奶也孤独苦闷;太太们因先生们在外不规矩,更是苦闷。虽苦闷,但仍要生活下去,于是就“敷衍”。

在“一团黑气”之中,偶尔也透出一丝以“逃离”作为反抗手段的亮光。小说以《离婚》为题,也透出人们想逃出婚姻的信息。老李在被马少奶奶“迷住”之后,盼望着“马回来,和她吵了;老李便可以与她一同逃走。逃出这个臭家庭,逃出这个怪物衙门;一直逃到香浓色烈的南洋,赤裸裸地在赤道边上酣睡,做着各种颜色的热梦!”“逃,逃,逃,老李心理跳着这个字。逃,连小鸟也放开,叫它们也飞,飞,一直飞到绿海,飞到有各色鹦鹉的林中,饮着有各色游鱼的溪水。”然而,这个“绿色的热梦”终未实现,“婚”没离成,反带着老婆孩子回乡下去了。吴先生因娶了妾闹离婚闹得天翻地覆,最后也和方墩太太妥协;邱太太管束丈夫是最严的,动不动就以“离婚”相威胁,但在邱先生外面纳小”之后,也“想开了”,“不离婚”了,即使张大嫂也经常抱怨张大哥“家里一切不管”,但想到他在外面奔忙,也就“认命”,“由悲观改为听其自然”。有了这样一群以妥协、折中、敷衍为职业的小人物,社会当然要瘫痪;而因社会瘫痪,这样的人物、这等行为会越来越多。则造成更大的瘫痪——直至走向灭亡。

从资料中得知,老舍《离婚》的创作是一蹴而就的。除了对当时北平社会的真实反映外,会不会有外来的影响?众所周知,老舍的创作最初源于狄更斯的启发,后又受到康拉德的影响,但《离婚》中已找不到两位“启蒙作家”的影子,笔者却意外地发现,它和《都柏林人》有惊人的相似。

《都柏林人》以爱尔兰首都为背景,生动地描绘出20世纪初都柏林市井百姓的生活经历和种种心态,并深刻揭示出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瘫痪状态。对于小说的创作意图,乔伊斯曾在一封给出版商的信中做了清楚的说明:“我的目的是为我国谱写一部道德史。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

尽管《都柏林人》由十五个单独的短篇组成,但它却强调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尔兰社会政治、精神和道德的瘫痪。这部小说集的结构和布局清楚地表明,瘫痪的阴影笼罩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严重地伤害了爱尔兰的男女老少,几乎无人得以幸免。如第一篇《姊妹》中,詹姆斯·弗林因打碎一个圣杯而闷闷不乐,直至郁闷而死;《寄宿公寓》中,多伦因毫无主见而误入婚姻的陷阱;《伊夫琳》的女主人公伊夫琳在即将摆脱原有痛苦而与情人私奔时却退缩不前;《圣恩》中的克南原是新教信徒,结婚时却顺应新娘而皈依天主教。最后一篇《死者》更具有象征意义和讽刺意义:两位姨妈将一年一度的家庭舞会视为生活的重大事件和主要精神寄托,而在那代表复苏和诞生的圣诞之夜,人们却大谈死亡,晚会被死亡的气氛所笼罩。加布里埃尔在家庭宴会上慷慨陈词:“假如过去美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那么我们希望,至少像在今天这样的聚会中,我谈起他们时依然感到自豪与亲切,我们仍将缅怀那已故者的形象,这个世界将不甘心让他们的名字就此消亡。”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内虽灯光明亮,温暖如春,但人们感到悲伤、愁闷,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小说集以“死亡”开头,又以“死亡”结尾,足显出都柏林社会的瘫痪状态。

在这瘫痪之中,也有部分清醒者,为了摆脱这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们想出了解脱之法:逃离。这又成了小说集共同的主题。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伊夫琳那急于摆脱困境的呐喊:

Escape!She must escape!

呼唤是强烈的,但她逃不出这麻木、瘫痪的社会,最后仍然妥协:恰恰是在轮船起航的时刻,她改变了初衷,放弃了她梦寐以求的自由:

No! No! No! It was impossible.Her hands clutched the iron in frenzy.

“逃离”的主题在其他篇章中也随处可见:《死者》中,加布里埃尔幻想去法国、比利时或德国旅行,因为“我的祖国已让我感到了厌烦!厌烦!”《一朵小云》中的小钱德勒看到加拉赫从国外春风得意地回来,也“破天荒第一次,从内心深处讨厌这毫无生气、庸俗无聊的卡贝尔街。毫无疑问,要想走红,必须远走高飞。在都柏林,你将一事无成”。回到家里,看到妻子的照片和那些“美观而拘束”的家具,“他内心升出一股木木的反感,对生活的厌倦。他能逃出这个家庭吗?……他能去伦敦吗?”当然,这只是想想而已。最后还是因哄不好孩子而“流下悔恨的眼泪”。“逃离”是存在于这些人的头脑中,行动时仍向社会妥协。这就使得他们“在懦弱中苦闷”,也使得这个社会永久地瘫痪下去。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把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儿”就这么足。

这是《离婚》中对张大哥的描写。之后作品又穿插勾勒“张大哥是个博学的人”;张大哥的“经验是与百科全书同样性质的。他哪一界的事情都知道”,“他老有事做,一进机关里,马上成为最得人的张大哥”,每个人有事情,都要去和张大哥商量,“张大哥的热心是无限的,能力也是无限的”,他有“宰相之才”,他给别人操持婚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操办老李的接眷,主动、热情,滴水不漏。这样的描写使我们不禁想到《都柏林人》中的马丁·卡林哈姆:

他是一个格外通晓世情的明智的人,颇有势力。他是生来就精明,熟透了人情世故,加以长期在公安法庭做事,处理过不少的案件。就更加显得踏实而干练;当然,他同时也研究过圆通禅和的处世哲学,所以精明强干的本性中多了些温和的东西。他见多识广。朋友们对他无不言听计从,并一致认为,他长得像莎士比亚。

由于他精明强干,所以朋友们像崇拜莎士比亚那样崇拜他。鲍尔听到克南太太的哭诉,马上就想到了他,有了主意,信心十足地向克南太太保证:“我们会劝他痛改前非的。我将与马丁谈谈,他会有办法的。”马丁先生的确不负众望,一晚工夫,就成功地使克南先生真正皈依了天主教。马丁与《离婚》中的张大哥如出一辙。

此外,老舍还对张大哥平庸但注重享受的特点进行了描写。他家境并不宽裕,却有“吃一口”的嗜好。吃“羊肉锅子”,不仅羊肉要最好的,连“卤虾油也是北平能买到的最好的”。请客连“香菜老醋都买顶好顶鲜的”。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都柏林人》末篇中对两位姨妈的描写:“虽生活仅处于中等水平,但她们在吃上绝不含糊。一切要买最好的:最好的菱形牛腰肉,三先令的茶和最好的瓶装黑啤酒。”

老李是《离婚》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事业家庭皆不如意。同事里他虽最有学问、资格强于他人,却永远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凡张、邱、吴三人工作时间聊天,就把一切公事推到他身上。偶遇机会得到提拔后,其地位不但没提高,却受到同事及其家属的嫉恨。在家里,他与乡下太太格格不入,生活在一起,只感到“奇怪隔膜与不舒适”。他朝夕梦想交一个“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的女子以弥补自己在感情上的缺憾。于是不知不觉将房东儿媳做了“诗意”的化身。老李渴望与她一起逃离。但由于马少奶奶向丈夫妥协而打破了他的梦。当然,妥协是必然的,即使不是马少奶奶,老李也会妥协,他虽然有时想离婚,想逃走,但他怯懦、折中,必然要钻进社会给他布下的圈套之中。

老李的处境和《都柏林人》中伊夫琳的形象极为相似。《伊夫琳》是《都柏林人》中第四个故事。主人公伊夫琳生活在都柏林保守、沉闷的气氛中,无论工作和家庭都面临重重困难。工作上,她是商店的卑微雇员,饱受同事的命令与讥讽;在家中随着母亲的去世,兄长的夭折,父亲愈加乖戾暴躁。她用微薄的收入来孝敬父亲、养育弟妹,但还是受到父亲的精神折磨。对她来说,工作艰难、家庭生活苦闷,于是她准备摆脱困境,和弗兰克一起逃离。但即将登船时,她却临阵脱逃。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展示都柏林人的麻痹和妥协。

老李的处境类似伊夫琳,而他的性格则和《一朵小云》中的小钱德勒相近。他们都是“正正经经的人”,平时一般不沾酒”,也不赌博;他们都有学问有修养。在衙门里,老李学问是最好的,所以从内心深处,他谁也看不起,甚至包括张大哥。他“恍惚”觉得,他应该是个“哲学家”“革命家”,他不应该是“这样的小官”。但是,他总是被张大哥打败:在张大哥“宁拆七座庙,不破一门婚”的命令下,由“诗意”而改为接家眷。他一切没主意,连“结婚、接家眷、生、死,一切都听别人的”。原因在哪?“不在思想上,不在口才上,而在于他自己不准知道自己”,一切都“恍惚”。小钱德勒呢?“论身份、教养,他都比加拉赫好。他有把握,一旦机会来了,他必定会扶摇直上的,比这位朋友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到底是什么东西羁绊了他,使他不敢出人头地?是他那不幸的腼腆!”的确,他们都有腼腆、怯懦的特征,端起酒杯前也要先“鼓起勇气”。小钱德勒“心猿意马地立在店门外,直到里面空无一人才敢进去,他去收银台付了钱,忘了拿找他的钱,收银台只好又叫他回来拿。最后,总算出了店门,一面低下头假装着查看是否捆好,其实是怕别人发现他那羞红的脸。”面对妻子“咄咄逼人的目光”,他“呆了一下,心一阵紧缩”,说话结结巴巴。有时也想追求一丝浪漫的“诗意”,但总因胆怯难以发挥出来:“当他坐在大厅旁边的小屋时,不由得想从书架上取一本集子,朗诵这些诗节给妻子听。可他总是有些不好意思,不敢那样做。于是那些书就寂寞地原封不动。”老李呢?拉车的打招呼,“不好意思不坐”。小赵让他吃饭,他本心不愿,但也要满口应承;小赵戏弄了他太太一番,他什么都不敢说,只得回家大哭一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怯货”。追求“诗意”时,也曾想调教自己的夫人:“给她念两段小说?已经想了好几天,始终没敢开口。”这虽与小钱德勒只是“不好意思”有差异,但这细节的设置,却惊人的相似。

社会造就了他们的怯懦、昏庸。但既然“有学问有修养”,就能看到社会的黑暗,于是他们都产生了对社会的厌恶和逃离黑暗的想法。但只是“想法”而已,最后的结局是妥协——这正是他们最根本的相通之处,也是揭示作品主题之所在。

老舍在英国执教五年,阅读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那么,除了狄更斯和康拉德,他是否读过乔伊斯的作品?受过乔伊斯的影响?笔者从老舍的笔记中还未找到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这只是一个假设的命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James Joyce.Dubliners A Division of the Collins Publishing Group,1977.

[2]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爱尔兰]乔伊斯文集.都柏林人[M].安知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5] 舒济.老舍小说经典(第二卷)[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5.

[6] 吴怀斌,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7] 徐冲.活画出北京市民人物的灵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3).

作 者:贾珍霞,文学硕士,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强月霞,文学硕士,唐山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伊夫离婚都柏林
浮光掠影平若凡,鞭辟入里乾坤现
——谈《都柏林人》子集《姐妹们》标题的意义
耳聋的音乐家
耳聋的音乐家
伊夫离职:苹果失去设计灵魂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将从苹果离职
都柏林城堡
城市“他者”视角下的都柏林及其启示
英国和欧盟:注定艰难的“离婚”
如果英国和欧盟真的“离婚”了……
探析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