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的艺术人生及其代表作《织工马南传》探究

2011-08-15 00:42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上海200090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
关键词:艾略特南希小说

⊙朱 力[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 上海 200090]

乔治·艾略特是一位艺术上很有成就的英国女作家,艾略特是笔名,她的真名叫玛丽安·埃文斯(Marry Aun Evans)。她于1819年11月22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奇尔弗斯科顿附近的村庄。父亲名叫罗勃特·埃文斯,是庄园主的代理人。玛丽安天生聪慧好学,她上过两所学校,母亲死后辍学替父亲管理家务。在此期间她从事慈善活动,但从未放弃学习。她努力学习数学、文学、音乐、法语、意大利语等。1849年父亲去世后,艾略特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先去欧洲旅行,1851年回到伦敦后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的编辑。除了日常编辑工作以外,她还撰写书评、文章,翻译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并结交了不少当时伦敦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她后来的好友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介绍她认识了作家兼记者乔治·亨利·刘易斯。由于与刘易斯志趣相投,俩人很快走到一起,在刘易斯的鼓励下,玛丽安开始写小说,并用丈夫的名字给自己起了笔名乔治·艾略特。1858年,艾略特出版了中篇小说集《牧师生活场景》并获得成功,随后在1859年,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Adam Bede)问世,这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声誉。1856年至1861年间是艾略特早期文学创作时期,这一时期她的代表作还包括《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艾略特后期小说一改早期作品的清新乡土气息,更多地涉及了社会政治、经济领域,这期间她的代表作为1872年完成的《米德尔马奇》(Middlemarch),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体现了艾略特的小说创作特点,后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

艾略特是位艺术造诣很深的作家,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她的作品既具有哲理性,又富有幽默感。她在作品中探讨伦理道德问题,对人民有深厚的同情。但在道德的判断上却是严厉的。她的写作手法发展了属于现代小说特征的心理分析,使这种心理描写到后来成了小说界的一种流派。

《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中部有个叫拉弗洛的小村,居住着一个名叫塞拉斯·马南的织工,他无亲无故,孤身一人生活。马南有一段伤心往事:他曾是英国北部一个小镇上的织工,因被诬陷犯有偷窃罪而被他所属的教派组织驱逐,来到拉弗洛村。尽管他年纪还轻,但长年累月的室内劳作使他高度近视,形容憔悴。他心地单纯、善良,曾虔诚地信奉上帝,但当他发现阴谋陷害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好友威廉·戴恩,并且在证实罪行的宗教仪式上,全知全能的上帝并不保护清白的无辜者时,他的心碎了,宗教信仰随之破灭。从此以后,马南失掉了对人生的一切希望,他远离故乡,飘落到拉弗洛村居住。他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对待人生,离群索居,与周围的人极少往来,只是从清晨到夜晚“咔嗒嗒、咔嗒嗒”不停地蹬动他那架旧式织布机,织着亚麻布。他有自己的生命支柱,那就是他喜爱攒金钱。

不幸的是灾难又一次降临在塞拉斯·马南的头上,一个雨夜,他的钱袋不翼而飞,马南痛苦到了极点,因为那些钱是他几年来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他无意惩罚窃贼,只希望能找回丢失的钱财,在绝望的寻找中他意外发现了一个金发婴儿,马南为这个金发女婴取名埃蓓。埃蓓的出现给马南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欢乐和希望,并使他重新体会到人间的温暖。邻居多利·威斯洛布太太更是努力在他心中恢复上帝的信念:“虽然世上有苦恼和罪恶,善还是存在的。”

任何秘密都有泄露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村民们在汲干的池塘底发现了埋没多年的庄园主的二儿子丹斯的尸体以及他身旁马南的钱袋,这一事件使丹斯的哥哥哥德莱惊恐不安,他向自己的妻子南希坦白了婚前的一些隐情。原来当哥德莱正与南希热恋之时,私下里还养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与哥德莱有一个女儿就是埃蓓。当她听到哥德莱要与南希结婚的消息后不顾一切地来找哥德莱的父亲,半路上由于天气严寒被冻死在地,埃蓓则爬到了马南的屋子里。哥德莱与南希婚后一直没有养育子女,出于良心上的谴责,也出于道义上的责任,哥德莱向马南陈述了埃蓓的身世,并要求领回女儿。埃蓓当时正与威斯洛布太太的儿子花匠阿伦恋爱,为了能使埃蓓有个好的前程,马南把真相告诉了她,并要她自己做出选择。埃蓓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留在马南身边,不愿回到生父哥德莱那里。后来,埃蓓与阿伦结了婚,两人幸福和睦地与马南生活在一起。

《织工马南传》是乔治·艾略特长篇小说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但从技巧上来说,曾被认为是艾略特小说中最完美的作品。这部小说无疑概括并反映了艾略特一贯关切的主题、人物刻画的艺术手法以及语言特色。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织工马南和庄园主的两个儿子——哥德莱和丹斯。前者与后者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

马南一生经历坎坷,穷困潦倒,但他为人正直诚实,虽然两度遭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打击,却始终保持善良的本质,赢得了村人的同情,并得到养女埃蓓的尊敬和爱戴,最终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作者在着意赞颂马南纯朴善良的心地时,又给读者来了个意外之喜——马南失窃的钱财失而复得。

在小说中哥德莱和弟弟丹斯是以反面形象出现来映衬托马南的,哥德莱虽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却也是个性格怯懦、道德卑下的人。他占有了埃蓓的母亲并生下埃蓓,却由于门第悬殊对其始乱终弃,转而追求邻村地主的女儿南希小姐,导致埃蓓的母亲在大年除夕夜前冻死在去庄园的路上。丹斯则游手好闲,赌博酗酒,挥霍无度,在一天夜里路过马南家时见门户未关,遂起歹意,偷走了织工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三个人结局的安排,哥德莱终生没有再生育子女并且遭受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丹斯则在偷窃得手后跌入池塘淹死;只有马南获得了养女的尊敬和爱戴,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艾略特在描写这三个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结局时,为读者理解这些人物提供了两个衡量砝码——金钱和埃蓓。如果说金钱的失与得形象地衬托出马南和丹斯一善一恶的心地的话,那么,埃蓓的去与留也活生生地揭示了马南与哥德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透露出作者一贯坚持的人生价值。作者向世人表明:不同的命运和前途总是与人们自身的所作所为,道德品质相联系的。

这部小说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点:其一,行文自然朴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写实主义者;其二,艾略特善于心理描写,能够把人物的行动不断地分析清楚或突出特点,着重勾勒;其三,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特点,即艾略特似乎是在向读者渗透“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

总览全篇,作者对她笔下那些淳朴、善良,缺少文化的乡村居民始终怀着同情心,由于艾略特栖身乡村,且在其中生活过三十余年,因此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中村民们在小客栈里聚谈的场面,那活泼生动的性格化谈吐,幽默风趣的笑闹,都显示了作家非凡的艺术功力。

艾略特在生前已是享有盛名的小说家。在20世纪,当人们盲目贬斥维多利亚时期作家作品的一阵风过后,艾略特小说的丰富思想和艺术特色又重新被挖掘和认识,她的作品已远远跨越了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1]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5.

[3]乔治·艾略特.织工马南传[M].曹庸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F.R.里维斯.伟大的传统[M].袁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艾略特南希小说
章鱼心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艾略特的蜜月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