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济南 250002]
跨越偏见的樊篱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人际关系
⊙肖 燕[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 济南 250002]
《金色笔记》是莱辛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她深刻的人文关怀。本文围绕三个群体展开,论述了家庭主妇、男人和自由女性分别遭遇的人际关系中的樊篱,即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久而久之对自己产生的偏见。通过莱辛深入浅出的故事铺垫,读者也深刻感知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阵痛;同时也意识到,只有消除对彼此和对自己的偏见,用中立客观的眼光审视别人和这个世界,才能跨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成就快乐人生。
金色笔记 人际关系 偏见 樊篱 客观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深切关注人类命运的伟大作家。为其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巨著《金色笔记》便是其中体现莱辛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伟大作品。细读全文,不难发现文中的男女都处在相互的偏见中痛苦不堪,在旁人偏见的眼光下,他们甚至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的一种思维定势。本文将围绕三个群体展开描述:家庭主妇、男人和自由女性。
家庭主妇是深受偏见之苦的。围绕着丈夫和孩子旋转的生活,在男人眼里是一种自得其乐。他们认为,自己的妻子仅仅是用来照顾孩子和招待生意上的客人的工具,绝对不是人生的知己,她们最需要的是自己给予的经济上的保护和安全感,而不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莱辛为我们娓娓道来的艾拉和保罗的情爱纠葛里,作为保罗合法妻子的沐丽甚至没有以独立的姿态出现过。只是在保罗与自己的情妇艾拉的谈话中,我们才间接地感知了这位被冷落和遗忘的主妇的悲苦,她在丈夫用偏见为她编制的牢笼中重复着单调的主妇生活。沐丽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照顾孩子之余的时间,就用来读《家庭主妇》这本杂志、看电视或者贴墙纸。保罗几乎不回家,只是偶尔在凌晨六点回来换一件干净的衬衫,就仿佛这不是他的家,而更像是旅馆。当他被问及的时候,就以在医院加班作为借口。事实上,他每每在情妇艾拉家里过夜。透过保罗的言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男人们对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存在着何等荒谬的偏见。“这是她的家,艾拉,她可以为所欲为,这是我唯一能给她的。”“当我回到家里,我会把一切都处理好。燃气热水器、电费、上哪儿买便宜的地毯,以及孩子上学该怎么办,所有的一切……”在保罗的眼里,沐丽就像一个无助的小孩,需要像小孩依赖父亲那样依附着自己的丈夫。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家庭主妇的身份带给她的安全感和道德感。男人们是这样先入为主地去定位家庭主妇的,也是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的。从另外一位家庭主妇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当理查德的妻子玛丽恩被一群孩子缠得脱不开身时,他自己却在漂亮秘书的美人梦里流连忘返。而且他还残忍地把自己的每一次外遇告诉玛丽恩,好像她只是自己的一份财产,她的任务就是义无反顾地照顾好他的孩子,款待好他生意上的客人。当玛丽恩终于失控而嗜酒成性,理查德便一而再地控诉她没有尽到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好像他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在男人们的偏见下,家庭主妇没有思想,不需要爱和关心,她们只是照顾孩子和招待客人的工具,只要给予她们婚姻的安全感,便万事足矣。然而,任何一位认真的读者都可以体味主妇们被扭曲的本真。
即便是主妇自己,也不见得真正了解自己的个性和需要。换言之,家庭主妇对自己也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有的是与生俱来,有的则是受世俗影响渐渐地认同了世俗给予的身份和地位。就像玛丽恩,在她小的时候,受其母亲和姐妹的影响,她一直天真地幻想着能嫁给有钱人,从此做一个快乐主妇。那就是她对自己的人生最初的设想。婚姻是维系着她整个童年时期的唯一人生目标,于是乎她渐渐形成了对未来的一种思维定势,即遇上一个好男人,然后结婚生子。在婚姻中,主妇们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丈夫的爱。一旦这份爱不再,她们很容易陷入痛苦甚至绝望之中。在弗里丹看来,她们缺少一种“能使她们理智地思考及合理地规划”的身份意识。于是,她们别无选择地只能寄托于自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一旦她们作为幸福家庭主妇的幻想破灭,她们就不得不从思维定势中抽离出来面对无爱无望的境地。
自由女性,是与家庭主妇有着截然不同追求和人生经历的另外一类女性。同样地,她们看待主妇的眼光也是带着偏见的。在自由女性眼里,家庭主妇犹如井底之蛙,从来不关注家庭以外的世界,什么政治啊,自由啊,都不关她们的事。书中自由女性的典型代表安娜在贫民区分发宣传共产主义理想的小册子时,发现家庭主妇们对政治根本没有丝毫的概念,而只是被动地把丈夫的观点当成是自己的观点。这是事实。然而安娜应该想想是何原因造成的。贫困和沉重的家庭负担造成了主妇们的无知,她们没有多余的精力追求其他。同样地,当安娜和莫莉频繁讨论玛丽恩的嗜酒问题时,语气里是不无揶揄意味的。而当她最终脱离了理查德的控制,转为追求激进的政治理想时,在这两位自由女性眼里,她“由一个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清醒的女人,严肃而滑稽”。无论是同情、怜悯抑或揶揄,她们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玛丽恩的处境。在偏见的蒙蔽下,她们没能真正理解玛丽恩所承受的痛苦和歇斯底里的境况。
男人也在女人的偏见之中痛苦地呻吟着。读者可能会惊诧,小说中没有一个男人是好男人。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自由女性,她们眼中的男人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无论最初他们给人以多么优秀和完美的印象,最终都无一例外地令女人们感到失望。没有经济收入的家庭主妇把男人当成稳固的经济来源,并因此失去了平等的诉求,无度地忍受他们情感上的背叛。以玛丽恩为例,她成长的过程受到来自母亲和姐妹们的影响,对于如何操持家务以及夫妻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她希望嫁给一个爱她的丈夫,丈夫在外工作养家,而自己则在家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她努力让自己达到丈夫的要求,然而丈夫却沉醉在秘书的温柔乡里,完全让她失望了。在这种情绪的酝酿下,她对丈夫给予的物质也愈发的不满。绝望之中,她便借酒浇愁。
理查德太吝啬了,怎么会给我钱租车呢?他实在是太吝啬了。没错,他就是……你能相信他会吝啬到这种程度吗?他有钱得跟鬼一样。你知道吧,我们属于最有钱的那百分之一,但是他每个月都要查我的户头。他吹牛说我们排在富人榜的前百分之一,但是我买一件漂亮连衣裙他都要抱怨。
从玛丽恩半醉半醒之间的自言自语,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她从天真的幻想到面对现实无处逃遁的巨大落差。事实上是,理查德原本就没有她想象中那般完美。如果不是最初她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一厢情愿地美化事实的话,到了后来她也就不会遭受如此巨大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和绝望了。
同样地,身为自由女性的安娜和莫莉,虽然标榜自己只追求真爱,即使与有妇之夫纠缠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她们的恋情总是重复着同样的轨迹。美好的开始,煎熬的过程,伤感的分离。原因何在?便是故事发生的最初,她们总是把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光环罩在男人身上,于是看到的都是男人的优点。他们精力旺盛,坚强,勇敢,有爱心且富有责任感。她们对想象中的完美男人投入了全部的爱,最终失望而归。究其原因,皆为偏见惹的祸。她们用自己的偏见塑造了一个男人的影子,去把它套在现实中的对象上,自然是要失望甚至受伤的。
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男人身上被强加上去的光环逐渐被本色摈退,最终露出原有的棱角。于是他们变得自私、冷酷而且玩世不恭。在多次受伤之后,自由女性们不自觉地形成了对男人的反面印象。他们是疼痛的给与者,将快乐建立于毁灭之上。在潜意识里,她们开始对男人充满敌意,而这,严重影响了她们与男人的正常人际往来,不利于她们去发现能相伴一生的真爱;同样地对她们未成年的孩子也会带来害处,因为她们的偏见,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事实上,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优缺点。每一个男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弱点,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本真个性便容易许多,他们之间的爱情开花结果的成功率便就会相应地增加。
当家庭主妇和男人这两个群里都身陷偏见的囹圄痛苦不堪的时候,自由女性也未能幸免。小说中,她们虽然被称为“自由女性”,却一点也不自由。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带有嘲讽意味的反语罢了,自由女性实则在偏见的樊篱中痛苦挣扎。在主妇们眼里,自由女性拥有职业,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可以自由追求爱情,却不知道她们不自由的一面远非自己能想象。而男人们则认为这样的女性可以用来调情,可以与之来一场婚外恋情,却不会变成妻子。因为她们要的并不是婚姻和所谓的安全感。安娜和莫莉这两位自由女性的代表,就曾私底下交流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那便是找到一个相爱的男人,嫁为人妻。这与她们给出的表面现象完全相悖。即使是她们渴望从中获得爱情并与之步入幸福殿堂的男人们,也是带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去看待她们的。保罗就曾控诉艾拉是不受人尊敬,没有安全感的情妇。他还建议艾拉像家庭主妇那样待在家里,提防自己的男人被别的女人抢了去。在男人们的思维定势里,自由女性的生活模式是不合常理的,他们认为女人就应该像个规矩的妻子那样低调而实在。“艾拉觉得他听起来有点生气,甚至有点受伤的感觉。她意识到他是和他的妻子站在一起的,那么,对他来说,安全感和受人尊敬也是同样重要的?”在承受着世俗的不解和质疑与男人们纠缠的同时,她们原本以为至少与自己的情人是真心相爱的。没想到,他们一开始就是带着偏见,用看待情妇的眼光,来定位自己的。那么,她们所谓的爱情又情何以堪呢?
同样地,自由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也经历了艰辛的调整过程,在痛苦地消除自我偏见的过程中,她们逐渐解放了自己。她们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反省,甚至是诉诸心理医生的治疗,终于战胜了自我的思维定势,跨越了偏见的樊篱。所谓的“自由”是别人对她们的偏见,也是她们给自己的假象。因为“自由”,她们敢于和孩子的父亲离婚,因为没有爱情。因为“自由”,她们不断地和别人的丈夫纠缠,以爱情的名义。在她们的职业和政治追求中,她们一旦有受挫感或者受到伤害,就用自己的“自由”身份自我暗示,从中获得慰藉和力量。这种自我偏见,有时候使她们变得勇敢,有时候则为她们的混乱生活提供了借口。这种偏见自始至终阻挡了她们看清自己的视线。于是,她们深受煎熬,安娜甚至一度精神错乱。而一旦她们逐渐摆脱这种自我偏见,也便是她们重获健康之时。也正是这种时候,她们离真正的自由更近了。
在《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代表了所有的群体,通过她们的自我反省,我们看到了人际交往中人们的阵痛。无论男女,不分身份,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承受着偏见之苦。偏见是人际交往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消除对彼此和对自己的偏见,用中立客观的眼光审视别人和这个世界,才能跨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成就快乐人生。这便是莱辛在错综复杂的结构,巧妙精辟的行文中要告诉我们的一种人生哲学。
[1] Friedan,Betty.The Feminine Mystique [M].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INC,1963.
[2]Lessing,Doris.The Golden Notebook[M].London: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7.
作 者:肖 燕,硕士,山东女子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商务英语教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