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业[郑州师范学院, 郑州 450044]
呼唤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寓言式写作
——评范文的长篇小说《红门楼》
⊙侯宏业[郑州师范学院, 郑州 450044]
《红门楼》追溯的是文革期间人性沦丧的现象,意旨是在对比中弘扬传统文化道德对社会风气、人性迷途的矫正与指引作用。《红门楼》的象征寓言式写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红门楼”的自身命运;二、人物形象及其相互关系。
传统文化道德 寓言式写作 象征性
近年来,关于人性在经济社会的沉沦一直是文学作品探讨的重要主题,迷茫感叹之外,寻求救赎与提升的可能是更为可贵严肃的深刻探索。范文中年为文,支撑的信念也许就是当代人精神出路的探寻,因此初写就显出成熟而深沉的厚重之气。几年前,范文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雪葬》,写的是改革大潮中人性异化的过程,“这过程是他的欲望一步步被刺激,而道德意识一次次被漠视,感性体验一次次被强化,而理性约束一次次被击溃的过程。他的情欲与他的权利和物质基础的发展成正比。他的悲剧结局与欲望的无节制有直接的关系。作品的这种描写,不是道德说教,而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从这个层面看,这部小说又带有对人性探索的性质,是一部揭示商品经济时代人性与天理、利益与道德冲突的小说。”①《红门楼》是《雪葬》的姊妹篇,追溯的是文革期间整体性人性沦丧的社会过程,但增加了重要的细节——关于秉承传统文化精神而不随众沦丧的个体守节过程的叙述。在这本书中,起步算晚的范文雄心勃勃地致力于追求历史性、社会性和人性相结合的宏大叙事,时间跨度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共同交织相融互渗是他作品的显著共性,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大气象,但并未形成明显的自我叙述个性,亦因铺排过多而损失了小说细致舒展的美感和韵味。但瑕不掩瑜,这部书的文化精神价值对于当前社会人性回归的命题思考有重要的启示建构意义。“面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失衡的现实,范文欲图以弘扬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代表的思想精华,来重建完善一种良好的道德体系与文明的社会秩序。范文认为,知识阶层在诉求这种文化理想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红门楼》意欲指引的是人性迷失道德沦丧中的精神归途。本书中,他作品的落脚点不是知识分子自身的曲折经历,而是大时代中一方地域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和人性变化。这样的小说已不少,几十年历史的纵线发展和人物命运起伏相交织的史诗性追求已经快成为此类题材的共性“俗套”了。但是因为心血凝结,因为思虑真诚,《红门楼》在不特别的写作内容和叙事风格之外还是打动了我。真正掩卷之后,《红门楼》还是留在了我心里,甚至,久久地那回声仍在轻轻响起。尽管作者的刻意追求比如曲折跌宕的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沉浮所交织成的社会性宏大交响并未成为此作的亮点,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红门楼》在意蕴层面有着独特的实际意义的突破和探索。我觉得此书真正的亮点实质上是文中那一股隐在的贯穿全文的叙述者深沉的思索,这无意间形成了本书意义层面的最大价值。对历史和民众生活的回顾虽然是本书内容的大部分,在意义场中却只能退居次要。全书内隐着作者重大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探索主题:传统文化理性道德精神在文革年间的没落命运与实质上对人们健康心性的塑造作用相悖的矛盾关系,以及这关系对当下社会现实层面人性层面的重大意义。也许这才是范文真正的写作动因。就像他在书的后页上写得那样:“巍巍红门楼,记录着人世沧桑,折射着人性正邪,呼唤着道德与良知的回归。”③《红门楼》以史喻今,意蕴层面的着重点展示的是普通百姓在那个年代逐渐丧失人性的自我沉沦过程,反思的是传统道德文化作为规范个体自身的准则实际上能对社会起到的和谐作用,能对人自身起到的“人之为人”的塑造作用。全书在这些方面隐在地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结构,可以说,就这个意义而言,本书算是呼唤道德精神理性的寓言式写作。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详细分析本文蕴含的寓言式象征结构。
“红门楼”自身的命运变化微妙地象征了传统文化道德体系的命运流变。红门楼的头道门上书写着“孝悌忠信”的牌面,二道门上书写着“礼义廉耻”的牌面。这八个大字在书中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存在。“红门楼”始建于清朝末年,金城富商傅世圆在建成时宴请本地达官显贵,知府登门贺喜恶说灾语,这预示了红门楼始建就拉开的悲剧序幕。“红门楼”的命运好像天定般从此败落,这使全书冥冥中有种神秘的宿命气息萦绕,这象征着传统文化没落的开始。清朝末年,伴随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崩溃,传统文化面对的是不得不逐渐走向落魄的命运。在动荡的年代里,红门楼和傅家子孙历经风雨,遭受一次次巨大创伤,先是傅世圆坟墓被掘,不久后傅家长子二子被土匪害死。三子傅敬儒洞彻父亲苦心,守着父亲留下的书籍相当内敛地谨慎度日。这些象征着传统文化在那个年代的命运转变,也象征着当人心不古的时候,当人性趋恶的时候,道德精神的力量就被遗忘,它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作用自我约束功能就会被瓦解。解放后“极左”思潮逐渐泛滥,红卫兵运动裹挟着许多人的野心汹涌而来,在很多人丧失理性的情况下,红门楼遭受了更为惨重的灾难,被革命小将拆成一地废墟,有几个年轻学生娃娃被砸在下面死去。这昭示了在那个年代传统文化的彻底败落,道德理念体系的彻底坍塌和在人们脑海中的荡然无存。而当时人们的种种丑恶表演令人不得不深思的是:缺乏机制约束和道德自律意识,会上演怎样的群体性疯狂和无耻的人性沦丧。
必须承认:传统文化道德理性对于“人之为人”是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的,这在人物形象的表现和相互关系上有较为明显的寓意暗示。傅敬儒和田根旺师徒般的关系是全书核心线索,全书从田根旺的视角展现社会的更迭,以他的生活经历所见所想为基本内容结构全书,好像他是首要主人公,其实不然,真正的主人公是传统文化道德理性,傅敬儒和他,是起不同作用的诠释符号。傅敬儒因为骨血中浸入的传统文化道德理性因素很多,所以他在很大程度上俨然传统文化道德理性精神的化身,是传统文化道德理念的传承者,实际生活中是田根旺品性形成方面的教父,是他为人处世方面的导师。他的言语教诲传达了传统文化关于人的内涵,他的行动隐喻了传统文化在动乱年代中能起到的有为作用。田根旺是从万川河套走出来的尕娃,先是亲生父母早丧,再是因偶然丢驴不想回家而断了其他可能的人生影响脉络,这保证了他心性上的净根和全面接受傅敬儒影响塑造的可能。傅敬儒先通过讲解门牌上的八个大字从做人的道德意识方面启蒙他,后是在社会风云变幻很多人失节异化的关键时刻点拨他,再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身正为范”地强化对他的影响,逐渐把这个尕娃塑造成在那个时代立在潮流边上清醒的正常人性保持者。最终,田根旺从自保到救人,完成了品行的实际化转变,真正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那个年代,传统文化丧失生存空间后生命传承的韧性和艰难,同时暗示这种做人精神方面的传承方式靠的是言行一致的逐渐熏陶,而田根旺最后敢有担当冒危险救人的举动表明他“人”字书写的成功,也表明传统文化在塑造人品行方面的实际作用。而其他人身陷乱世的精神紊乱失守以及不断上演的闹剧似的事情,象征了道德理念失却下人性可怕的畸化和狰狞,突出强调了道德理念的重要社会作用和人性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傅敬儒的书在那个年代也面临劫难,田根旺悄悄将之藏在乡下岳父家中得以免遭劫难,虽然因农民的私心有所折损,未能保全,但这还是表明:民间,尽管不免藏污纳垢,终是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可以栖身寄居的最好土壤。
实际上,范文《红门楼》实质上的落脚点还是当下,“以史写今”不过是他的写作视角和策略。范文延续了并深化了《雪葬》关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但在问号的余韵里默默地给出了可供参考能够作为一种答案的句号。必须承认,今天,道德体系的溃烂不存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在物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人们应有的维持社会正常状态和人性正常状态必备的良知、原则、节操等等被挤对得无以容身,被深埋在花红柳绿的实际物质湮没下的垃圾堆里,而因为丧失这些所造成的骇人听闻的家庭悲剧、社会悲剧事件却屡屡发生,有些甚至丑恶荒诞得超乎想象。因此,在社会中,在人心中,如何脱出越来越阔大的道德理性精神节操等做人规范方面的生存空间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不仅关系文学。但就文学而言,在当前我们的精神在泥沼中深陷的时候,重新树起“文以载道”的旗帜已成为一件严肃的文学命题。“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洗涤人类心灵上的污垢,呼唤人性本质中存在的善良、慈悲和怜悯,捍卫生命的尊严、纯洁与真诚。”④文学,还是要担当曾被人热情追求又惨遭抛弃鄙夷的社会使命,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文学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能够影响多少人,多深地影响人,通过影响人而能对社会起到作用哪怕很有限甚至微小,这样的文学在我看来也是崇高的,这样的文人也是可敬的。
作 者:侯宏业,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