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心自运
——中国书法网在线答网友兼答友人问

2011-08-15 00:42北京朱培尔
名作欣赏 2011年16期
关键词:刀法篆刻书法

/[北京]朱培尔

任心自运
——中国书法网在线答网友兼答友人问

/[北京]朱培尔

烟雨江南:曾经看过先生对当代篆刻的阶段划分觉得很有见地,请问先生对这个问题有没有新的思考?

朱培尔:谢谢对我先前所做篆刻研究工作的关注。很长时间没有写有关篆刻的文章了,但不等于没有思考。然而很遗憾,印坛的格局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大的改变,新一代的篆刻中坚并没有产生,而稍老的代表人物的创作,正日渐式微。篆刻的创作依然面临着十多年前的使命:现代的、然而又是真正深刻的对传统的探寻。

当代篆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分别以上世纪70年代初来楚生晚年的创作和上世纪70年代末方去疾对明清流派篆刻的梳理与归纳为标志,而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至上世纪80代中期,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篆刻家,他们的篆刻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非常相似的:一方面他们的篆刻风格,首先取决于各自的书法特别是篆书书法的风格特征,也就是说,在篆刻的“篆”与“刻”之间,他们更侧重于“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成功之作,其着眼点大多是具体的篆刻与刀法、章法的相映成趣。显然,这种创作观念、手法与清末吴昌硕、黄士陵是一致的。

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篆刻开始发生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篆刻形式上的拓展与对视觉效果的强化;对传统刀法的挖掘与对创作中刀法因素的弘扬;对作品精神意蕴与个性的关注与强化。

人间四月天:你对把你归类到“当代篆刻的后期印象派”是如何看待的?你对这样的划分有什么样的思考?

朱培尔:把我归入“当代篆刻的后期印象派”是辛尘先生多年前所提出来的,作为批评家自有他的一番道理。我赞同但未必就认同,我以为对我的篆刻创作,用传统术语去归纳总结,可能会更到位一些,下面是辛尘先生当时的论述,可能会有助于您对此的理解。

培尔的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与陈国斌先生以准确而强健的运刀追求阳刚雄浑的印面效果不同,培尔用刀率性而灵活,他追求的是流动中的丰富、破碎中的精微、荒率中的形式感,他刻的边款更是出神入化,不可端倪。庄天明先生说:读培尔的印如同欣赏优美的流行歌曲。仔细想来,我以为这句话是大有深意的。

我觉得我的篆刻称之为“写意”或“尚意”似更合适一些,它好像不仅仅只是粗犷,江南也未必秀美。以前相书中有“北人南相”或“南人北相”的说法,似乎自有一番道理——都是“南人”,吴昌硕作品的浑厚华滋与他的“无须”之间,鲁迅杂文的犀利尖锐与他区区几十斤的瘦小身躯之间,反差是何等巨大!前几年出版的《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朱培尔》,其中有一部分所着意体现的,正是对秀美、典雅等风格在意境表达方面的有意识强化。

沧州铁狮子:您个人目前书、画、印的创作状态和创作感受有何差异?

朱培尔:我的书、画、印创作是交叉进行的,一般在某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只对其中之一的感觉较好。其中的差异,我想以下几段文字有助于大家对我书、画、印创作的理解。

关于篆刻:一种审美观照的方式,决定了主体对现实世界认识的途径,决定了其艺术创作的方法,也决定了他对形式的选择。我的篆刻刻成现在这样的模式,首先是注意到了当代篆刻的写意特征和这种特征对形式的重视,我想这也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因此,抒情与表意,成为我篆刻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因为这实际上也是古人经常论及但在实践上尚未能够完善的地方。

关于书法:“大气”是我创作中追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大气”,绝不仅仅是粗犷雄强与往迈不屑,而是在深厚之中有轻灵、有禅机。

关于绘画:放得开,才能情驰神似、不拘一格。然而又必须收得住,才能纳激情于规矩、赋奔放于精微。

关于创作:“真正的创作,是把那瞬间不曾说的变成为一种可说,使混沌与迷茫化为某种意义上的明晰,总之是使刹那的瞬间成为永恒。一件作品的成功,无法也不可能换来自己心灵永远的宁静。因为他渴望着新的创造,渴望着未曾有过的新的生理与心理体验,渴望着再次听到那使人陶醉与沉迷的远古回音,当然也渴望着更新、更高、更大的辉煌!”

Raulbus35:还想请您简述一下篆刻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向。

朱培尔:中年一辈篆刻家的创作正在渐渐地衰退,但他们的影响仍将持续下去。但能否保持已有的影响,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较短的时期内使自己的创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决于他们整体风格的纯化与作品意蕴的提高。保持原状等于落伍,改变风格又必须找准方向,否则将无法面对大众日益提高的篆刻审美眼光与历史挑剔的选择。

此外,篆刻新人不断崛起,篆刻创作趋于多元,这些都是不用说的事实。但有一点要说明白,就是今后篆刻中的流派因素将会逐渐淡化,那种单纯模仿某种风格的作品,已不会有大的发展,代之的将是个性的弘扬与发挥。无论是工整还是粗犷的印章,其境界的提高将首先集中在表情、表意与表趣方面,集中在技法与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方向。

在风格的寻觅与形式的把握上,今后篆刻家将把目光放到前人尚未发现或虽已注意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风格与形式上。例如古玺、明末清初流派印章,他们将以现代的思维方式与手法,对这些不甚成熟却闪烁着艺术光芒的东西,加以改造、点化并使之成为自己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另外,随着写意篆刻的崛起与发展,随着“印从书出”观念的异化与退化,篆字决定篆刻风格的现象将有所改变。但这又绝不是说“篆法”不重要了?因为今后对“篆法”的重视,将更多地体现在对篆字本身结构、内涵的开发方面。与此同时,前人印论中经常被忽视的刀法,将有可能像书法中的“笔法”那样,得到应有的强化。我觉得篆刻理论在今后几年的突破,有可能首先表现在对篆刻刀法与印面线条形态关系的研究之上;表达印面内在的性质与朱白关系的构成,也将日益凸现出来,从而把疏与密的关系从单个篆字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并步入一个新的天地。

中国书法网:那您是比较推崇即兴的?

朱培尔:也不一定。很自然,本真的,未必是即兴的。今天谈高兴了来涂两下,即兴是即兴了,但档次很低。这也是我为什么反感现在的笔会的理由。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即兴的,然而绝非简单亢奋的结果。宋人的画有些看起来刻意,实际则不然,这是因为他们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又是很本真的流露。

中国书法网:有人说您的印面初看觉“碎”,实际却能“整”。请问您怎样处理形式上的“碎”与“整”,“繁”与“简”的问题?

朱培尔:一般说印面有工整的,粗放的,也有二者按照不同比例相互调合的。工整的一路,需要强调线条的完整;粗放的一路,有时在断续中也许更觉线条的完整,苍茫中更见整体的浑融。细碎部分处理得好,可以形成合力,它把形似不规整的线条自然地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书法当中的,飞白、涨墨,等等,都可作如是观。因此,在刻印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笔画的运动趋势,它有向里收缩的,也有向外爆发的。利用残破可以造出一种相反的趋势,取得平衡的效果,使整体的变化更完整更丰富。当然它不是胡乱的“碎”,要随意而又到位,这需要经验和即兴的把握。说到肖形印,它和石刻造像还不一样,印章必须有印章的感觉,需要从具体形象到金石气的特别转化,要削减象来增加意。适当的残破往往有奇皴。来楚生的肖形印,要是没有残破,就不好看了。

作 者: 朱培尔,著名篆刻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

编 辑:续小强 poet_xxq@vip.163.com

猜你喜欢
刀法篆刻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
刀法
篆刻
书法欣赏
武师授徒
用劲刻
养生八宜